创新N种课程打开方式,让学生站在正中央
2022-11-11于杏林策划宋艳红
文|于杏林 策划|宋艳红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文一小”)始建于1927年,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其以“知行”二字为要,秉承厚重的底蕴,坚持“乐享”理念,立足学校、家长多元教育主体,以项目式实践为重要抓手,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正中央,培养仁、礼、智、和、艺于一体的“文一少年”。
“学习应该是快乐的,童年应该是充满阳光的,”校长侯清珺说,“我们一直努力创新课程的打开方式,让学生成为成长的中心。”
知行合一,打造阳光课堂
“给照片设计边框,需要准备多长的材料?”“你准备如何获得需要的信息?”“小组准备怎么分工、完成并展示作品?”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了三个问题,随后,围坐在一起的学生们认真讨论如何计算周长,什么样的相框好看又节省材料,终于设计出了丰富多彩的相框,整理出了翔实的材料信息。
文一小以学生为中心,将项目式实践贯穿于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全过程,打造阳光课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呈现作品等过程中收获,成长。学生们在开设鞋店的构想中学会整理数据、数学运算,在角色扮演中学会简单的英语对话,在分享自己的经历时学会表达……
“在文一小,项目式实践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侯清珺说。实际上,从入学之日起,文一小的孩子们就走上了项目式实践学习之路。
“大哥哥,这份攻略图好有趣啊!拿着它是不是就可以找到我的教室了?”“小妹妹,你能沿着一米标志线找到知行苑劳动基地吗?”“我该怎样向新同学介绍自己呢?”……入学第一天,一年级的孩子们在“哥哥姐姐”们的带领下,开启了新学园的探秘、交友之旅。
他们在“仁爱小站”和新同学合影留念;在“智慧小站”朗读“以文化人,知行合一”的校训,把文一小的精神根植于心;在“艺术小站”把自己的照片贴在班级智慧树上,感知班集体的归属感;在“和乐小站”沿着地标线寻找教室、卫生间等场所;在“礼仪小站”跟新同学们热情问好。孩子们一路闯关,将仁、艺、礼、智、和五种道德品质深植于心。
文一小从知行合一理念出发,让孩子从实践中探求新知,并开发“亲亲校园”项目,将校园作为孩子亲近自然、探索未知、增进友谊的园地。孩子们积极游览校园,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认识校园动物,创新改造校园空间,美化校园环境。文一小有个小型的动物园,有的班级“认领”了这一动物园,将其作为班级重要项目,以学校代养的方式“众筹”小动物,丰富动物种类,并轮流喂养、打扫,让动物园有序运行。
在延期开学的日子里,文一小整合语文、数学、科学、体育、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培养目标,推出为期八周的以“不一样的年”为主题的探究项目,让学生们创设学习情境,以任务为驱动,在探究学习中提高综合素养。学生们有的化身“女侠”“勇士”“战士”“骑士”,成立“病毒侦探队”,整理病毒传播与防护知识,俨然一个个病毒专家;有的化身游戏设计师,将新冠病毒的行踪和防护方法设计成游艺棋,帮助同学们在抗疫路上畅通无阻……
融通多元场域,让劳动成为习惯
文一小将“乐享”理念融入劳动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在多元丰富的劳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劳动中找到幸福,共享成长。从叠衣服、叠被子开始,到制作排箫、种植蒜苗、自制树叶标本,再到利用废旧衣物制作沙包,文一小的劳动课程层层递进,让不同学段的学生们力所能及地劳动,享受劳动成果。
为了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生命的成长与大自然的奇妙,体会劳动的艰辛、收获的不易,文一小开辟了较大规模的劳动实践基地,开设“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农事课程体系,设计“春种知多少”“我们一起种‘太阳’”等主题课程,让孩子们知农事,能行动,拓思维。孩子们将自己的农事乐园命名为“青春”“成长”,亲身体会耕种、浇水,记录作物的成长过程,感受劳动创造的价值。
文一小将劳动课程体系命名为“知行苑”,以“乐享生活,劳动创造美好未来”为核心理念,明确了包含“以劳立德树理想、以劳增智促创新、以劳益美强体魄”的课程总目标,构建多维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知行苑”还脱出生活劳动、农事劳动范畴,进入职业劳动领域,让学生了解职业活动、体验职业生产。学校与河南省轻工业学院合作,把面点、酿酒、摄影、手绘、集成电路等引入学校,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多彩、行业的多样,既提高劳动能力,又增进对未来的认知。
在“乐享”理念的指导下,文一小设置了快乐生活课程、农事劳作课程、劳动创意课程三大板块,以基地实践、项目学习、劳动节日、劳动社团等方式,带领学生多体验、广涉猎,成长为多元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劳动是‘知行’理念最有效的践行手段,也是‘乐享’理念的最好诠释,”侯清珺说,“孩子们在多彩的劳动中学会了动手,也学会了团结。”
从源头入手,教师也是学生
“教师是践行知行理念的源泉,要促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必须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思维素养。”侯清珺说。
文一小以项目式探索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抓手,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行为的设计者、课程资源的研发者、学科教学的探索者。为增强教师胜任项目式课程研发与实践的能力,文一小明确以“专业发展”为支点、以“教师发展课程”为基石的教师发展思路,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合作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基于项目的学习’项目研究基地”,并设立“乐享工作坊”,以项目式教学为核心,助推教师的共同成长。
“乐享工作坊”是教师们互动交流的学习共同体,在北师大专家的引领下,每月开展一次学术研讨活动,或分享授课经验,或展示课堂难题,开展了“微项目设计与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与国家课程结合项目设计与实施”“PBL与校本课程结合项目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乐享工作坊”以“头脑风暴”和“体验式培训”为主要开展形式,教师们三五一组,围坐一团,在专家的引领下提出问题、探究答案、讨论方案、分享成果,每组成员还进行分工,以更好地完成专家布置的“作业”。
“在工作坊里,每一位教师其实都是学生,”侯清珺说,“他们像学生一样跟专家对话,与同伴交流,体会着学生上课的心理,也反思着自己的授课方式。”
文一小还力图以团队力量为核心,创新教师成长模式,让每一位教师走向自赋能、自驱动、自成长。
在校园阅读中心,一本本包着五颜六色书皮的“无名”书本安静地躺在书架上。悠扬的音乐声传来,教师们随机选择一本书,根据书中的暗示寻找书的主人,并以自制的书签为媒,组成各类书籍的书友阅读小组,共泛学海之舟。
随后,教师们围绕“我为什么读这些书?”“这些书能给我带来什么?”“我怎么读这些书?”“我会推荐这个种类的哪些书?”四个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将自己的心得融汇成清晰可读的思维导图——社科类小组绘制了智慧树,班级管理类小组梳理了班主任应具备的能力和推荐书籍,心灵修养类小组绘制了展示心灵需求的“花朵”。最后,教师们纷纷分享与书为友的故事,并推荐整理了必读书目,如《阁楼上的光》《小顾聊绘画》等,指引着自己不断前行。
成立家长学院,父母都可以是老师
家长是使教育作用最大化的重要力量,文一小积极挖掘庞大的家长资源,让各具所长的家长成为学生们的“一日之师”,在每个周五的下午带领学生们领略丰富多彩的人生风景。
秋是什么颜色?扎染课堂上,学生们在手帕上随意挥洒,或铺出遍地金黄,或点染片片枫叶,或涂抹金色夕阳。甲骨文神奇在哪?学生们抚摸着历史的纹路,感受穿越千年的文化气息。在“一日之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体验戏剧的魅力,了解陆战之王(坦克)的辉煌,从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掌握安全知识……
“学校教师不能面面俱到的地方,家长们很好地进行了弥补。”侯清珺非常满意学校的“一日之师”课程,她还提到,学校与家长共同努力设计了系列家长课程,如“走进河南博物院”“走进经典之孟子”等,与孩子建立长期的学习联系。家长全程参与课程的实践与研学活动,博物院参观之前,家长积极参与策划;走入场馆,家长志愿者有序指引;一件件展品前,家长们耐心讲解……
将家长纳入教育体系是文一小拓展课程资源的重要举措,同时,学校还着力拓宽教育场域,让更多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撑。文一小秉承“遇见即美好”的家长教育课程理念,从需求出发,以培养“明理、智慧、豁达、仁爱”的家长为目标,开发了独具特色的“知行院”家长教育课程体系,涵盖“问道课程”“齐家课程”“同行课程”三大板块,引领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从新生入学之日起,“知行院”课程便开始了与家长的沟通学习之旅。课堂上,教育专家们向家长传播新的教育理念,分享成功的教育案例;班主任、学科教师们告知家长需要配合学校进行的工作,帮助家长警惕和避免不当的干预行为;家长们也认真填写课程学习单,积极提出质疑和困惑,进一步增强认识,做合格的家长。
“一位来给家长上课的专家说‘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侯清珺说,“家长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重要影响,经常积极反馈上课意见,配合学校工作。”
文一小以独特的历史底蕴浸润文化,以多元的实践涵养精神,让教师、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团结、分享喜悦,在课程中收获。接下来,学校将继续以“乐享”为指引,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在正中央精彩绽放,让所有学子在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