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业教育成为人才成长的“第二赛道”
2022-11-11策划惠依琳邢方红
策划|惠依琳 邢方红
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我国职业教育伴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不断发展壮大。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实现了从“层次”到“类型”的重大突破;同时也从全局高度勾画出中国职业教育未来15年的发展前景,诸多利好令职教界振奋。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使之成为与普通教育并行发展的“第二赛道”?本期论坛邀请职校校长、高校专家、企业管理者共同探讨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擘画职教发展蓝图。
主持人
第一期嘉宾
王晓凤
陈海梁
张殿勇
郑裕民
第二期嘉宾
张彦文
吴教育
李宗洋
孙滢
作为一名职教工作者,我希望有一天国家不需要再一次次强调职业教育的地位,因为那时社会已经完全认同职业教育,肯定职教学生的社会地位,用人单位也愿意为职教学生提供优厚的待遇。
扫描二维码观看论坛回放第一期
扫描二维码观看论坛回放第二期
议题一:教育质量方面,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存在哪些问题?新阶段对职教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张彦文: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度重视师资培养。学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目前存在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有待优化、教师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培训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从建立教师队伍的准入机制入手,构建教师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内容,丰富培养方式,强化考核评价,全力推进教师的理念转变、素质提高、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
职业院校应为教师注入新的发展理念,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增强教师对社会的服务能力,从而强化培养效果,为职业教育注入发展活力。
张殿勇: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职教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兼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短缺。二是教师培训质量有待提高,职前教育、行业发展与在职培训脱节、师范再教育普遍欠缺。三是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创新技能不高。
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一是应届毕业生多,既无教学经验,又缺乏实践技能。同时,我国培养职教教师的院校数量不足,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职教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尚未形成,培训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三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培养渠道相对单一,继续培养体系不健全。
新的发展阶段对职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从多方面提高自己。一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精神素养,并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二要不断提高“双师”能力。教师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努力,并将二者有机融合。三要提高创新能力。教师不仅要更新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创新性活动。四要提高国际化水平。教师应主动回应“坚定文化自信”“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号召,以国际视野重新审视学生和日常教学,深度参与校企合作、产业升级。
同时,政府、社会、学校、企业和教师要共同努力,深化校企合作,认真研究当前专业现状、教师现状以及发展需求,以强化师德教育和教师基本素养为前提,以赴企业锻炼实践、进高校学习进修、学校内部培养、职教培训基地与职教集团积极参与等为途径,多管齐下,助力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升。
吴教育:新《职业教育法》要求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为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要大力开展“能说会做”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目前,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主要依赖校本培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能力、职业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的第一要务是把课讲好,还要对职业教育有深入的理解,明白职业教育本身及教育对象的特点。同时,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师要积极参加生产经营实践和项目开发,提高专业知识积累,增强动手能力。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特别注重教师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每一位专业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机会,帮助教师成长为高级服装设计师。在优秀教师的带领下,服装学院学子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频获大奖。
议题二:升学方面,如何畅通职校生的升学之路?
陈海梁:新版《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相关论述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并为其提供坚实后盾。下面,我从《职业教育法》中的两句论述展开,谈谈如何面对学生升学问题。
《职业教育法》提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一方面,普通中小学应开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相关教育,职业院校应在这些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改革之风应该吹向全社会,特别是普通本科教育。有些本科院校不愿招收职教生,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仅注重“创新”而不考虑“应用”,导致“创新”缺乏抓手,理论与实践难以形成互补。
《职业教育法》还提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首先谈谈中升专问题。贵州省从2019年开始推出中高职协同发展机制,一所好的高职院校带若干所中职院校协同发展,推行由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商定的六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在多方努力之下,职校生的升学之路逐步畅通,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技能大赛奖项,并凭借奖项进入本科院校学习,考上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再谈一谈职教高考问题。不要用普通专升本的理论考试方式来选拔高职生,这既不公平,又忽视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本科院校应切实转变观念,重视通过职业教育培养起来的学生的技术技能,将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共同融入职业高考。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技能才是职教学术能力的重要证明。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不能因为“专升本”的考法不适用就被忽视,从而导致“技能无用论”。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在培养“动脑型”人才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转变考试的方法,还应将更多的指标投放到招收高职学生上。
李宗洋:新版《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要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解决职业院校学生上升通道不畅的难点和痛点问题,这对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考试招生是优化类型定位、畅通学生升学通道的关键。要发挥好考试的重要作用,必须落实好三件事。一是强化考试制度和考试标准建设,确保考试严谨有序、安全规范、公平公正;二是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结构比例和组织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三是扩大职业本科、职业专科学校通过职教高考招录学生的比例,为职教学生提供更多深造机会。应当注意的是,决不能让职教高考复制普通高考的模式,否则,只会与职教改革的初衷越行越远。
此外,还应注意两大问题——
一是职教高考的权威性问题,即“谁来考”“考什么”的问题。职教高考是一种国家制度设计,建立全国统一的职教高考模式格外重要。“文化素质”部分,应由国家根据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命题,不能任由地方演绎和拓展。“职业技能”部分,应由国家组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的专家根据不同的职业大类分门别类地进行命题。同时,应适当给予具有招生资格的职业院校一定的自主权,帮助其选拔合适的人才。
二是职教高考的公平性问题,即“怎么考”的问题。职教高考应该打破现阶段各地为留住生源设置的各种地方保护主义藩篱,让学生拥有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报考院校的权利,从而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和考试的公平正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全国联考和统一招生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一名职教工作者,我希望有一天国家不需要再一次次强调职业教育的地位,因为那时社会已经完全认同职业教育,肯定职教学生的社会地位,用人单位也愿意为职教学生提供优厚的待遇。
议题三:就业方面,如何增加校企合作的黏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张彦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职业教育的独特优势。校企合作目前存在“校热企冷”问题,产教融合面临“合而不融”困境。根据与企业多次交流的经验,我认为,在《职业教育法》完善了产教融合制度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在深化校企合作的问题上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更新理念,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形成校院企合作、校行企融合的发展合力。其次要深入推动产学联动,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真正构建校企一体化、全程化育人体系。学校应从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实践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五个方面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着力在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习实训平台方面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与交流,真正做到校企协同育人。最后,学校还应把企业的需求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突破口。职业院校要实现与企业的同频共振,不光是培养人才,还要加大对企业的科技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孙滢:校企合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校企双方信息沟通不畅。学校教材内容滞后,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纵深研究和实操能力有所欠缺,难以直接胜任企业岗位,使得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对此,应当如何作为?
首先,要做好协同育人,提高校企合作黏度。以达内教育集团实践经验为例,目前,达内与全国1200余所知名高校和地方本专科院校开展了面向硕、本、专不同层次的共建学院、共建专业、专业托管、共建特色班、就业实训等形式的校企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达内充分发挥教育公司的桥梁作用,将企业的生产环境、运行流程进行提炼,对接职业院校,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供需对接。同时,达内拥有3000多个实践案例、30多个大型商业级项目供学生实战演练,让学生在实训中理解企业需求,全方位提升胜任力。
其次,要构建就业保障体系,实现规模化输送就业。达内成立了“软件人才中心”,构建了“达内一站式软件人才订单输送系统”,形成严密的就业保障体系,使达内成为衔接IT企业和高校的IT人才培养与就业输送的桥梁。同时,达内开启企业订单培训、行业联盟订单人才培训与输送流程,构建了达内与院校、学生、企业无缝连接的行业生态,累计向产业输送人才超过百万人。
最后,要推动校企联动,缩短求职路径。2022年5月,达内教育集团旗下院校业务品牌高慧强学启动“校企联动促就业,书记校长百企行”拓岗促就业专项活动,携手20万家用人企业,以及各大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校长书记,走进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等领域头部企业,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调研技术能力模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毕业生开拓就业机会,打通求职路径。
王晓凤: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打造教育教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首先,打通校企合作路径,提高就业质量。一是发挥集团优势,实现育人就业一体化。学院牵头成立河北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推进政、行、企、校、研多元化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为毕业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试点工程创新班,双导师协同育人。学院依托职教集团平台,与大量优质企业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建立“产教特区”,开设“工程创新班”,实施双导师导学制度,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
三是匠师携手,做强做细技能大师工作室。学院与企业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采用名师带徒、学生技能竞赛等培养模式,将工匠精神与机电精神相结合,将企业生产实际与教学相结合。目前,学院“郭彦刚技能大师工作室”已申报专利10项。
四是打造云端课堂,提高学生技能。校企从课程团队组建、目标定位、项目开发、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共同打造在线精品课程,搭建合作桥梁,提高学生技能。
其次,全方位对接企业,多渠道打造就业平台。一是携手政府部门,推动企业进高校。学院已连续两年与当地政府联合举办“智汇邢·百企进高校”系列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大量专业岗位。
二是访百企、走万家,瞄准市场需求。学院走访京津冀、长三角企业,遴选了近400家合作企业和工业园区作为就业创业基地,把百企进学校做到实处。
三是推进云端招聘,确保毕业生全覆盖。学院推进就业服务线上平台建设,通过校园“云推介”、企业“云宣讲”、岗位“云直播”、市场“云招聘”、人才“云面试”等方式,确保毕业生全员覆盖。
四是建设众创空间,以创业带动就业。学院建设众创孵化空间,为创新创业团队搭建创业平台,为学生创业排忧解难,以创业带动就业。
陈海梁:首先,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基础,了解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深化产教融合。
其次,必须推进教师、教学、教法三个方面的改革。教师方面,仅在学校和实训室是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的,其培养必须下沉到企业;教学方面,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都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这是深化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应当着力推进的;教法方面,应坚持工学结合理念进行教法改革,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在校企合作的大框架下完成教育过程。
最后,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学校与企业命运共联,双方要密切关心、关注、满足对方的合作需要和核心诉求,共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针对性。
议题四:在新《职业教育法》发布的背景下,学校如何因势利导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社会和企业需要承担哪些责任?
郑裕民:新版《职业教育法》的出台不仅促进了职业院校的发展,同时有效化解了企事业单位招聘中高职学生的心理焦虑,为全社会注入了强大信心。
新版《职业教育法》在很多层面都有所变化和突破。一是对人才的要求和定位发生了变化。新版《职业教育法》不仅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也拓宽了职校生的就业空间,打通了人才上升通道。二是办学层次上的突破。《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教育部正在制定中高本贯通的专业建设标准,大量的高水平职业院校、专业群的诞生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大量人才。三是办学力量的突破。新版《职业教育法》强调校企合作,明确国家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贴近社会需求。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互联网、新能源等领域对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旺盛,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更是稀缺资源。职业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改善教学环境,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企业要紧跟国家政策,深化校企合作,为人才成长铺路。面对技术与产业升级的大环境,联想围绕智能物联网、智能基础架构、行业智能三个方向不断探索,其利用自身优势,为职业教育提供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开展国际化办学合作与产业学院共建,赋能合作院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同时,利用智慧黑板、录播、课程资源等帮助学校进行智慧教室的升级与改造,为学校提供实训教室建设条件,并利用大数据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更贴近岗位要求。如今联想教育已与全国400多所职业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助力教师与学生的成长。
吴教育:新《职业教育法》明确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可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接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开展专业建设。学校应把握好以下四个着力点——
一是培养高端人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对接高端产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布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能力。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将企业要素融入教学,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三是凸显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学校现状、区域发展要求以及自身的条件,形成特色化办学风格。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企业用人需求为根本,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
孙滢:新《职业教育法》的出台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聚焦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达内在这一过程中会不断提升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着眼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从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首先,达内将更加关注符合产业发展的课程内容。达内有20年职业培训经验,课程研发主要聚焦就业能力,接下来,达内将深度整合若干个龙头产业、企业的核心技术以及相关的认证标准,对相关岗位核心能力的共性进行提炼,并将其转化为培训课程。同时,达内将多年的OMO模式经验应用在校企合作中,利用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持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数字化方面与学校交流、探讨。
此外,为学生提供优质就业通道,打通从学习到精准就业的链条,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使命。“一份好工作就是年轻人的中国梦”,这是达内的企业愿景,也是达内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