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肝硬化门脉高压介入治疗中的诊断价值
2022-11-11吴金棉罗骏阳梁炎辉陈大娟
吴金棉,罗骏阳,梁炎辉,陈大娟
(1.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广东 佛山 528000;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科,广东 广州 510000;3.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医学超声科,广东 佛山 528000)
肝硬化是我国临床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由单一或多种病因诱导所致,其临床病理特征为进行性、慢性、弥漫性肝脏纤维化、假小叶形成及结节性再生[1]。肝内纤维化后会导致多数肝硬化患者出现窦后门静脉血流受阻,而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性改变,诱导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发生,进而致使门体循环产生分流,导致门静脉系统的形态与大小出现异常变化。近年来,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控制中,具有高效、微创、重复性好等优点,但临床尚无该治疗方式对患者肝脏功能血流影响的相关研究报道[2]。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技术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诊断中应用广泛,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可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后,显示肝脏中血管走形与血管细微病变情况[3]。基于此,本研究在介入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后,使用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技术诊断分析患者肝脏血流情况,旨在为介入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提供理论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 年3 月至2021 年5 月于本院行介入治疗的36 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 例,女7 例;年龄36~69 岁,平均(52.56±3.31)岁;病程2~17 年,平均(10.23±1.02)年;肝功能 Child-Pugh 分级:A 级 11 例,B 级20,C级5例;酒精性肝硬化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 例,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11 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12 例,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1 例,其他不明原因肝硬化2 例;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19 例,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PSE)17例。
纳入标准:符合肝炎、肝硬化的相关诊断标准;均行介入治疗,如TIPS、PSE;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合并顽固性腹水;合并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且近期伴有出血的可能;总胆红素水平≥50 μmol/L;凝血酶活动度显著降低。
1.2 方法
1.2.1 介入治疗 ①TIPS。运用经皮穿刺技术(Seldinger 技术)穿刺入患者的右颈内静脉,于导丝引导下将RUPS100装置置入患者的肝脏右静脉;行TIPS,一旦穿刺成功,则将软头导丝送至患者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置换5F导管,进行门静脉造影,并测定患者门静脉自由压(free portal pressure,FPP);明确门静脉穿刺点在肝脏内后,使用8 mm×60 mm 的球囊导管进一步扩张分流道,同时需注意使球囊的压迹完全消失,持续10~15 min;之后将内支架置入患者已扩张的肝脏内分流道中,在放置时需覆盖肝静脉与门静脉分支之间的肝实质通道,并向两侧血管中凸出0.5~1.0 cm,以此避免术后肝组织出现回缩现象[4]。②部分脾栓塞术(PSE)。患者局麻后运用Seldinger技术,将4F~5F造影导管通过穿刺股动脉置入腹腔动脉行脾动脉造影,造影导管需插管至脾动脉主干近段,且造影剂使用量为30~35 ml,注入速度为8 ml/s。选择脾动脉主干的近脾门段处插入,后将已杀菌消毒的明胶海绵裁剪成长宽高各为2 cm的颗粒,在颗粒上加入16万单位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然后混合20~35 ml 的优维显300 造影剂,使用10 ml 一次性无菌注射器缓慢推注。注入方法运用非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法,施行分次缓慢注入造影剂,栓塞程度通过观察外周脾段动脉分支栓塞情况、脾动脉血流速减缓情况进行控制,成功栓塞后退出造影管至脾动脉主干近段,再次进行脾动脉造影,若动脉栓塞程度不够,可再次追加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以求获取最佳脾动脉栓塞效果,估算脾动脉的栓塞面积,需控制在30%~70%[5]。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完毕后患者需卧床24 h,医师及护理人员需严密观察其脉搏、血压、腹部体征等,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上述两种方式术后均行常规输液补液,并进行保肝治疗,同时预防感染。
1.2.2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 ①扫描。患者在术前2 d与术后1周通过多层螺旋CT(美国GE公司,型号Hispeed)扫描患者肝脏。叮嘱患者在扫描前饮用600 ml纯净水,并告知患者屏住呼吸,6 s内完成扫描(膈顶上部约2 cm位置至肝脏下缘)。CT参数设置为电压120 kV、电流140 mA、准直0.6 mm、厚度8 mm。经肘静脉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4 ml/s流速注入90 ml优维显造影剂(拜耳公司)。在造影剂注入7 s 后进行扫描,延迟动脉期扫描,并将固定层面的腹主动脉中心作为感兴趣区,调整触发点阈值为120 Hu,CT动脉期扫描完毕后25 s进行延迟门静脉期的CT扫描,平均延迟时间63 s。之后在患者肝脏血管成像同时,监测肝实质,以促使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能达到最大化。②数据分析。使用多层螺旋CT 自带的功能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采用卷积法计算患者的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perfusionindex,HPI)、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nous phase,PVP)、总肝灌注量(total liver perfusion,TL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6]。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TIPS、PSE 术前术后的FPP值。②分析TIPS术前术后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③分析PSE术前术后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IPS 术前术后 FPP 值比较 TIPS 术前 FPP 值(31.02±7.23)cmH2O,术后FPP值(13.52±3.11)cmH2O,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92,P<0.001)。
2.2 TIPS术前术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情况比较 TIPS 术后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参数PVP、TLP 数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TIPS 术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HAP、HPI数值明显高于术前(P<0.05)。见表1。
表1 TIPS术前术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情况比较()
表1 TIPS术前术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情况比较()
注:HAP,肝动脉灌注量;HPI,肝动脉灌注指数;PVP,门静脉灌注量;TLP,总肝灌注量;MTT,平均通过时间;Vd,表观分布容积
组别术前术后t值P值Vd(%)27.25±7.32 25.71±6.64 0.935 0.039例数19 19 HAP[ml/(min·ml)]0.14±0.03 0.27±0.06-8.447<0.001 HPI(%)22.64±2.32 64.88±10.02-17.902<0.001 PVP[ml/(min·ml)]0.56±0.14 0.15±0.03 12.482<0.001 TLP[ml/(min·ml)]0.69±0.11 0.43±0.06 9.045<0.001 MTT(s)30.15±6.32 32.35±7.27-1.370 0.175
2.3 PSE术前术后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情况比较 PSE 术后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参数PVP、TLP数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PSE术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HAP、HPI数值明显高于术前(P<0.05)。见表2。
表2 PSE术前术后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情况比较()
表2 PSE术前术后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情况比较()
注:HAP,肝动脉灌注量;HPI,肝动脉灌注指数;PVP,门静脉灌注量;TLP,总肝灌注量;MTT,平均通过时间;Vd,表观分布容积
组别术前术后t值P值Vd(%)32.33±5.85 33.15±6.03-0.402 0.690例数19 19 HAP[ml/(min·ml)]0.13±0.04 0.28±0.11-5.284<0.001 HPI(%)12.45±1.35 32.48±5.67-14.169<0.001 PVP[ml/(min·ml)]0.96±0.15 0.53±0.08 10.429<0.001 TLP[ml/(min·ml)]1.08±0.32 0.88±0.11 2.437 0.020 MTT(s)28.06±5.33 29.87±6.12-1.338 0.185
3 讨论
肝硬化属于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血流动力学改变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病理过程。相关研究报道,肝硬化与门静脉等血流阻力增加及血流量增加、内脏与全身高动力循环等密切相关。TIPS与PSE均能有效降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压力,辅助改善患者肝功能,利于提升患者机体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7]。在介入治疗降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的同时,使用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技术监测患者肝实质血流情况,为临床介入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既往临床通过彩超监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但难以测定患者单位体积肝组织的灌注量[8]。本研究在肝硬化门脉高压介入治疗后经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技术监测诊断,结果显示,TIPS 术后FPP 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TIPS 术后多层螺旋 CT 灌注成像参数 PVP、TLP 数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TIPS 术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HAP、HPI 数值明显高于术前(P<0.05),上述结果表明患者经TIPS 治疗后肝实质的血流量增加,术后PVP 数值低于术前,表明门静脉增加的血流大多数经分流道直接灌注到下腔静脉中,而未能灌注肝实质。同时,术后HAP 数值高于术前,表明可能与TIPS 术后患者心输出量增加、体循环阻力下降相关。即使TIPS 术后HAP 增加,却未能弥补术后PVP的大幅度流失,因而术后TLP数值低于术前[9]。肝硬化患者依靠门静脉高压维持肝脏血液灌注,而经TIPS治疗后血液分流导致患者肝脏的营养灌注持续下降至较低水平,影响肝脏功能的恢复,所以认为TIPS治疗存在门静脉有效灌注锐减,总肝灌注不足的弊端,因而此介入治疗手段可用于手术耐受差、经药物治疗无效或准备肝脏移植的患者,还可作为应急治疗手段,但术后需加强保肝治疗,避免发生并发症10]。进一步分析行PSE 治疗前后的监测结果发现,PSE术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PVP、TLP 数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PSE术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HAP、HPI数值明显高于术前(P<0.05),可见,PSE术后患者CT参数 PVP 降低、HAP 增加,但 TLP 虽降低却仍旧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可能与PSE术后患者脾静脉血流量锐减,促使门脉血流量、门脉灌注量呈现减少趋势;此外,门脉压力下降,肠系膜上静脉回流改善,促使门静脉血流量、门脉灌注量呈现增多趋势,PSE 间接闭塞脾胃间分流静脉与曲张的胃短静脉,极大程度确保位置肝脏功能的血流量[11]。因而PSE 既能降低门脉自由压,又能在极大限度上维持肝脏的血流量,同时不妨碍后续的肝移植,可作为合理的介入术式进行推广。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扩大样本、开展多中心对照实验予以验证。
综上所述,肝硬化门脉高压介入治疗后经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技术诊断,可直观定量监测术前术后的肝实质血流量变化情况,微创、安全且重复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