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注射及舌下含服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对比
2022-11-11潘俊秀周洁彭云张磊
潘俊秀,周洁,彭云,张磊
(1.郴州市儿童医院儿童过敏反应科,湖南 郴州 431000;2.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部,湖南 郴州 431000)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的一种,在气道过敏原或感染等其他因素的刺激下,易致气道平滑肌收缩、支气管狭窄,进而表现出咳嗽、喘息、胸闷、气促等临床症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气道变态反应、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等有关[1]。目前,临床对于儿童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但存在不良反应多、治疗效果不佳等问题[2],且临床上针对儿童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研究大多为药物治疗、危险因素、预后评估等方面[3],但有关皮下注射、舌下含服特异性免疫治疗方式的研究较为少见。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作儿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皮下注射及舌下含服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儿童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0 例,女30 例;病程1~3 年,平均(2.14±0.21)年;年龄1~12 岁,平均(5.53±1.22)岁。对照组男31 例,女29 例;病程2~4 年,平均(2.87±0.41)年;年龄2~14岁,平均(6.21±1.24)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儿童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相关诊断标准[4];年龄≤14岁;不伴有其他过敏疾病;经抽血检查SIgE或皮肤点刺试验均显示尘螨过敏;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先天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合并有免疫性、精神性疾病或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儿;处于持续哮喘状态的患儿;重度哮喘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无法坚持用药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粉尘螨滴剂1~4 号(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2)治疗,于第1、2、3周分别使用1、2、3号试剂,每天使用剂量为1、2、3、4、6、8、10 滴依次递增;以此类推,连续使用3 周,第4、5 周开始使用粉尘螨滴剂4 号,每天1次,每次3滴,每天睡前舌下含服1~3 min后吞服,直到疗程结束。
对照组采用屋尘螨变应原制剂(丹麦ALKAbello公司,进口药品注册证号:S20140015)治疗,于患儿左右上臂轮流进行皮下注射,每周1 次,连续治疗15 次,初次剂量为20 SQ-U,逐渐递增至100 000 SQ-U后维持,15周后,间隔2、4、6周分别注射1次;此后,每间隔6周注射1次,直到疗程结束。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依据相关文献对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进行评价[4],显效:患儿不适症状评分减分率>50%;有效:患儿不适症状评分减分率>20%;无效:患儿不适症状评分减分率≤20%。总有效率=(有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②鼻部状态评分,包括鼻塞、鼻痒、喷嚏、流涕4 个评分项目,每项25 分,总分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儿哮喘控制越好。③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喉部发炎、眼白充血、注射部位瘙痒。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略高于对照组的9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治疗前后鼻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鼻部鼻塞、鼻痒、喷嚏、流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鼻部鼻塞、鼻痒、喷嚏、流涕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鼻部评分比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nasal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core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鼻部评分比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nasal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core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治疗后4.96±1.65a 4.55±0.68a 1.780 0.078例数60 60鼻塞治疗前14.39±2.29 13.85±2.16 1.328 0.187治疗后5.66±1.59a 5.36±1.69a 1.002 0.318鼻痒治疗前15.18±2.96 15.35±2.68 0.330 0.742治疗后9.18±1.52a 9.56±1.09a 1.574 0.118喷嚏治疗前15.91±2.01 16.21±2.21 0.778 0.438治疗后5.24±1.01a 5.45±1.01a 1.139 0.257流涕治疗前18.63±2.05 19.05±2.69 0.962 0.338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7%,低于对照组的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3 讨论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能够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可导致可逆性气道阻塞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由于人体机体对抗原性、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种气道高反应性异质性疾病[5]。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气急、咳嗽等,患儿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接触花粉、宠物毛发、灰尘尘螨等类似的过敏源。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发病率较高且易反复发作,一旦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儿临床症状加重,甚至出现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影响患儿身体健康。目前,临床常用抗组胺药物、白三烯受体阻断剂、皮质类固醇药物等进行治疗[6],但治疗时间较长,对肝、肾功能不全者疗效较差。临床研究证明,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疗效较好[7],其中包括皮下特异性免疫和舌下特异性免疫两种治疗方式。
JIANG 等[8]的研究表明,特异性免疫治疗主要能通过对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进行免疫调节作用,调节体内的过敏机制,从而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分析原因可能为皮下特异性免疫和舌下特异性免疫能改善机体中Th1、Th2 的平衡失调,能够抑制过敏反应细胞分泌,达到抗过敏效果。
临床研究表明,特异性免疫调节治疗能提高体内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lgG)抗体水平,其中lgG4抗体结合抗原能够抑制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lgE)介导的超敏反应[9]。本研究结果表明,皮下特异性免疫和舌下特异性免疫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鼻部鼻塞、鼻痒、喷嚏、流涕等症状改善明显。分析原因可能为皮下特异性免疫和舌下特异性免疫能阻断过敏原与效应细胞连接,诱导lgE依赖性组胺释放,从而抑制过敏性反应发生。
郑红亮等[10]研究表明,皮下特异性免疫和舌下特异性免疫两种治疗方式均会产生不良反应,但舌下特异性免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皮下特异性免疫。本研究结果表明,舌下特异性免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皮下特异性免疫。分析原因可能为舌下给药途径方便,能避免皮下反复注射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患者依从性较高[11-12]。
综上所述,皮下特异性免疫和舌下特异性免疫两种治疗方法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舌下特异性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临床疗效更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