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小音符”中的“大能量”
2022-11-11吕燕北京明天幼稚集团一幼塔院园
吕燕 | 北京明天幼稚集团一幼塔院园
音乐是记录和传递了人类情感的有组织的声音。音乐教育是美育中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还使幼儿通过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逐步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北京明天幼稚集团一幼塔院园以“乐浸生命悦成长,音润童心殷未来”为宗旨,倡导全人教育,以音乐教学活动为切入点,发掘3-6岁幼儿主动性学习在音乐活动中的体现,探索激发幼儿主动性的活动和教学策略,着力推动乐音建设,创新幼儿园音乐教育模式。
巧妙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借助工具,统筹部署。幼儿园采用三种工具,包括STP、SWOT和PDCA,利用行动学习法,深化教师对幼儿园音乐特色的认识。一是成立乐音建设核心研究小组,及时召开研讨会,研究乐音建设主线、落地方法,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二是厘清音乐核心元素,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厘清核心元素是解构音乐的基础。核心研究小组通过教研、业务学习等方式,梳理音乐核心元素,明确教育内容。三是运用STP解决“怎么办”,“S”代表“细化”,“T”代表“目标”,“P”代表“定位”。音乐教育是构建园所特色、提升园所质量、形成品牌的手段之一。STP目标定位理论,有助于细化音乐特色定位,让音乐特质更加突出。
环境育人,以文化人。第一,理念引领。我们秉持北京明天幼稚集团“每个孩子都是美的种子,幸福教育绘人生最佳底色”的理念,宏观上,以音乐教育为切入点,追求社会、学校、家庭的和谐发展;微观上,在音乐浸润中追求师幼共同发展和幼儿素养的全面提升。
第二,注重环境育人。让音乐元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师生心田,幼儿园尝试探索音乐视觉化。一是特色理念视觉化,将集团文化、音乐领域关键词解构于环境中。二是历程视觉化,用照片记录探求音乐、破解音乐游戏密码的真实过程。三是音乐教育视觉化,包括利用幼儿园小竹林得天独厚的优势,逐步形成风声、水声等自然敲击声,引发幼儿对自然中声音的关注,实现自然与音乐的对接;解构乐器与完整乐器呈现在墙面上,并用播放器链接相关音乐,帮助幼儿了解乐器发出的声音,实现乐器与音乐的对接;将经典音乐欣赏活动的过程与幼儿作品呈现在环境中,帮助幼儿回顾活动内容,实现活动与音乐的对接。四是分层展示环境,有助于增强环境的感染性和教育性,加强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比如,将轻黏土制成的音符放置在与幼儿视线平行的位置,方便幼儿欣赏。五是楼道循环播放音乐,音乐类型与国庆节、教师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相结合,使师幼在耳濡目染中加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
特色助力,以幼儿为本。一日生活皆教育,在乐音建设过程中,幼儿园将生活与音乐相融合,践行教育整合,内化乐音乐园建设。一是音乐赏析游戏化。比如“挪威舞曲”音乐游戏,教师可以引领幼儿在与树精灵的互动中,感受节奏的快慢、曲式的变化。二是精选音乐,追求品质。幼儿园结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及近期课程目标,从多种音乐中筛选适宜的内容,在幼儿园三个区域、多个环节中轻声播放。
立足实践,强化研究。第一,以音乐教学为切入点提高幼儿主动性。一是选择适宜性音乐,促进幼儿发展。二是划分不同音乐类型,选择中国传统古典名曲,陶冶幼儿情操。三是结合幼儿熟悉的世界名曲,完善音乐曲库。
第二,通过教研及备课研磨将音乐特色落地。一是发现幼儿的视角。小班年级组在初次投放乐器的过程中,教师摒弃成人的固化思维,单纯从认识“器”的角度出发,和幼儿一同观察、认识、操作,探究乐器多种游戏方式,推动了幼儿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发展。二是思考幼儿的行为。大班年级组幼儿和教师以突破“数量”“摆放”为前提要求,研究了“响板”的演奏方式。一小时后,教师组运用丝巾等道具设计出9种;幼儿组单纯使用“敲”“抛”“捏”“拍”“弹”等形式,共计产生17种,大大突破了教师对幼儿的原有认知。
活动融合,推进品质。一是注重把握大型活动核心价值。比如在确定迎新年活动之初,教师设计了音乐游戏,经总园长指点,调整为“新年音乐会”。幼儿园音乐会与常态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了幼儿园处处有音乐、时时有歌声。二是注重过程与效果相互作用。幼儿园以一课多研、多课互评等方式开展特色教学观摩研讨,优秀教学活动案例为构建特色课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注重内化“精细实”。我们抓住开放性活动契机,打磨音乐教学,提升幼儿与教师的音乐素养。
新模式带来新效果
美育落地,促进幼儿全人发展。一是幼儿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不断提升。比如,在过渡环节辅以适宜的音乐,能使幼儿情绪安定、愉悦,同时起到提示的作用。随着乐音建设逐步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愈发高涨,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神态陶醉……
二是幼儿体态得到改善、礼仪获得提升。幼儿能随音乐用动作实现多元表达,逐步呈现的体态美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同时,幼儿用美的语言和体态与同伴互动,促进了交往能力发展。
三是自信心获得提升。观察是感受的途径,倾听是有效表达的前提,探究是兴趣的表象。从音乐教育中获得的观察能力、倾听能力和探究能力能帮助幼儿建立自信。
扎实推进,有效推动队伍建设。在音乐教育推进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参与式研究,建立教育自信。研究过程中,教师讨论的问题,幼儿园会合理采纳并落实,有助于提高教师话语权,帮助教师树立教育自信。二是统领性思考,帮助教师建立大教育观。比如在讨论教育目标定位的过程中,从园所目标到个人教育目标,从幼儿终身发展目标到学期目标,再到教学活动目标,教师提出自信、兴趣、学会思考、自然表现、快乐、持续、美好等有效关键词,形成教育家式系统性思维。三是实践中收获,助推专业成长。借助特色活动,通过视频观摩和实地观摩,教师互相交流优势与不足,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提升了思考力,提高了专业化水平。
幼儿园社会认可度提升,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幼儿园周边居民见证了幼儿在园所获得的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也延伸到小学、中学,幼儿优秀的表现增强了家长对幼儿园的认可,提升了幼儿园社会认可度。幼儿园每年接待多次国培任务、代培任务(新疆、西藏、河北)等,实践经验的传递,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育教育发展。
乐音建设之初,我们关注教师如何教,却忽视了幼儿的学习、感受、体验。后续推进过程中,我们更注重从幼儿如何听、听到后如何反应、提供什么支持让“自然反应”匹配目标发展……逐步将关注点拉回到幼儿。未来,我们希望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落地途径,系统化推进乐音建设,让音乐伴随幼儿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