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照“书”养娃:走进教育博主的真实生活

2022-11-11米娜策划谷珵

教育家 2022年38期
关键词:博主育儿社交

文 | 米娜 策划 | 谷珵

近些年,可观的市场潜力、难得的时间窗口等因素共同促使短视频育儿赛道兴起,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犹如一本本育儿书,给新手父母指出更多方向、提供更多可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年轻家长不断地“翻阅”,生怕遗漏任何一个对孩子有益的信息。可获取经验的同时,大数据推送的“起跑线焦虑”“身材焦虑”“微量元素焦虑”“头型焦虑”等也正围猎那些深陷照“书”养娃的家长,形形色色的“箴言”挟裹着焦虑扑面而来。那么,成为平台“活跃分子”的教育博主是如何应对照“书”养娃带来的育儿焦虑,如何设计教育图景的?走进教育博主的真实生活,听一听他们的教育之道。

“关于育儿的消费市场,往往与焦虑相伴而生

从事市场营销工作9年、考入北大读MBA、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交流、成为教育博主……回顾人生轨迹,全网拥有36.6万粉丝的粥妈认为每一步都在自己的计划之中。“曾经有一个很火的段子说教育博主是北大人的躺平方式之一,但我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我支持女性成为职场强人,也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双方应共同承担责任,但我更愿意将陪伴孩子放在第一位。”作为7岁孩子的妈妈,粥妈想要一份在陪伴女儿的同时,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人生价值,也能在相对自由的情况下有一定收入的工作,便选择成为一名教育博主。

培养拥有中国灵魂和全球视野的孩子,是粥妈的教育追求。她会教女儿学英语,也不忘一起读《论语》。女儿的爱好广泛,钢琴、围棋、花样滑冰、日语都是她的兴趣所在,粥妈和丈夫很喜欢孩子当前的状态,也会尽全力支持她发展,希望能给她创造体验感丰富的人生。在粥妈看来,“没有一个家庭的整体教育理念是可以直接嫁接到其他家庭的,我们还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才行得通”。这也是作为教育博主的粥妈回复粉丝留言时常用到的话。

坚持发布符合垂类和粉丝心理预期的视频是粥妈给自己制定的标准。在确定视频创作主题后,粥妈几乎不会去看同领域其他博主的视频。在她看来,知识的产出方必须具有独创性,受他人影响的思维是产不出有用的内容的。她也不想人云亦云,在本就“不太平”的社交平台上跟风传播育儿焦虑。“关于育儿的消费市场,往往与焦虑相伴而生,作为博主要引导消费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而不是利用焦虑造成所谓的‘囚徒困境’。”她常发布一些“避雷”视频,帮助照“书”养娃的新手父母缓解焦虑。同时,作为平台的用户,她也会搜寻对培养孩子兴趣有价值的内容,如一些钢琴教师的理念和英皇钢琴考级的介绍,也会关注教围棋的教师、了解练好围棋的方法等。粥妈觉得是否能在网络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干货,取决于网络信息搜索能力的高低。“选取关键词很重要,同时也要有耐心,就如同看书一般,如果前5页基本是差不多的内容,坚持再往后翻20页,故事可能就不一样了。”

搜索关于育儿的信息,希望从他人的经验和建议中获取有益的办法,也是教育博主葵妈的期待。她喜欢翻阅各类App,关注一些与自己同频的人,与他们交流经验。最令葵妈高兴的是,社交平台将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教授、专家带到了她的生活之中,“如果没有这些媒介,我无法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获取到他们的观点与建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杨景芝教授、明星钢琴师和几位教英语的海归妈妈发布的信息,是葵妈定期查阅的内容。“他们是某领域内能为我育儿提供有效信息的人,就像美院的杨老师会细致入微地讲解家长应从孩子几岁起带他们去鉴赏世界名画,也会强调并非所有的名画都适合学龄前孩子观赏,会贴心地挑出孩子们能看懂的作品,这正是我需要的。”葵妈说道。

曾在某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葵妈,在孩子出生后选择辞职,成为全职妈妈和孩子的家庭教师。孩子4岁时,已经积攒了不少经验和育儿知识的葵妈决定将其分享给更多新手妈妈,帮助他们甄别令人焦虑的育儿信息,渐渐成为有固定粉丝群体的教育博主。在她看来,孩子能力和性格的综合培养是育儿的关键,她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内容也基本与此相关,有时也会结合当下热点谈心得,为粉丝指路。

葵妈的社交账号简介处写着“一个5岁半男宝的学习型妈妈”。在“鸡娃”遍地、教育内卷的当下,葵妈选择“鸡”自己。“持续的输出,敦促我持续输入,这是博主身份带给我的超乎预料的受益点。”葵妈把“育儿是与孩子同频成长的过程”当作目标,而见缝插针式成长并不容易——全年无休,放弃所有的娱乐时间,白天以教师身份带孩子学习,孩子睡觉后写视频脚本,拍视频途中去抱娃哄娃……不过,即使有时身心俱疲,葵妈仍觉得亲自照看宝宝会更安心。

“其实,大数据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百科全书”般的社交平台推动了育儿方式与教育理念衍生更多可能,大数据的精准推送使得更多新手父母找到干货、下单好物,但焦虑也随之“更上一层楼”。

从孩子出生到6个月,是粥妈最焦虑的一段时间——搜集各类育儿信息,将其制作成精确的Excel表格张贴在家里,再三交代公公和婆婆要在哪一个时间段内做什么……回想那段日子,即使当初的做法得到了丈夫、公公和婆婆的支持,粥妈觉得新手妈妈受分离焦虑的支配,让家庭成员的神经都变得紧绷起来。虽同为教育博主,葵妈的焦虑与粥妈有些不同。葵妈认为3岁应该是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的时期,需要制定成长时刻表,但因隔代养育观念不同等问题,她发觉身边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推动这个计划,孤注一掷下的无力使她倍感焦虑。

“大数据精准推送是很可怕的,当时很怕哪件事情做得不对会引起蝴蝶效应,给孩子留下终身创伤。现在想想,孩子早翻身几天和晚翻身几天有多大区别呢?比表格上的时间晚10分钟吃辅食又能怎么样?”粥妈说道。在她看来,当时的信息焦虑,源于未来的不可知性和对自身的高标准。如今,“双减”成了让她焦虑的事情。“‘双减’之前我的教育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因为整个教育制度和体系决定着孩子的应试能力是被往前推着走的,家长把关注重点放在课外兴趣的培养上就够了,但政策的变化,让我们感觉到了不确定性,开始担心未来孩子面临竞争时该怎么办。”与丈夫讨论对策但无果后,他们决定立足当下,走一步看一步。

同样的烦恼,葵妈也正在经历。担心“双减”后学校教育“吃不饱”,葵妈感觉自己由原先的监督者变成了类似教练或辅导员的身份,压力也就随之大了许多。同时,大数据推来的社交平台“牛娃”的数量仍没有减少。“其实,大数据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面对层出不穷的“牛娃”,她拒绝照“书”养,认为那些是相对而言天赋异禀的孩子,或者他们吸收知识的速度本就比其他孩子快,不能因为大数据就将所有的孩子对标“牛娃”,而应将目光落在孩子本身。

粥妈在决定成为教育博主时,脑海中的理想状态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将真实的生活与想法分享给更多的人,但她的选择遭到了质疑。网友们从最初的“这里有一个自称北大毕业的人大放厥词”到后来的“你从北大毕业就为了干这行吗”等评论,成为一直悬在粥妈心中的“利剑”。“我可以像一些博主一样打着母校的旗号‘割韭菜’,也可以让孩子摆拍‘牛娃’弹钢琴、说英语、下围棋的视频,让别人觉得这孩子特别优秀,但摆拍背后的一地鸡毛我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不想让孩子做没有意义的事情。”她拒绝立人设,更不希望让网络上片面的声音带偏自己的生活节奏和育儿理念,只想尊重内心的需求,展示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疯狂点击“不感兴趣”

当许多新手父母还困于照“书”养娃的焦虑怪圈,葵妈逐渐摸索出破解焦虑的方法。“只要点击过一次育儿类短视频,大数据就默认你是焦虑的家长,会用这类信息包围你。”从一开始的焦虑到将适合自己育儿的内容记下来、提上日程并落实到位,对不适合的部分视而不见,葵妈也走过不少弯路。如今在她看来,所有的事情都有内在的底层逻辑,只要学会辩证思考,抛去浮躁的外包装,提取出有用的部分,就能破解大数据带来的焦虑。

在保持底层逻辑的同时,葵妈还坚持“去标签”。胆小、爱哭、内向等标签词,是葵妈在育儿过程中从不会贴在孩子身上的。“小孩子如果敏感,我们要正向引导他们成长,而不是像一些短视频里那样,给他们贴个标签说一说就放任不管了。”

粥妈的破解之道,与葵妈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孩子的钢琴学习进入瓶颈期,大数据就因她和丈夫搜索了一次“如何让孩子顺利弹奏钢琴曲”而疯狂推送“牛娃”弹钢琴的视频。“当时我们坐在一起疯狂点击‘不感兴趣’和‘不看’,不想因这些信息再次陷入焦虑,选择主动剥离。”粥妈从未想过孩子能成为视频中那样的“牛娃”,她的初心只是希望孩子通过钢琴打开古典音乐之门,成为有艺术审美力的人。“与同龄孩子一样,她也喜欢流行音乐,但也能欣赏其他类型的曲子,不会仅着迷于网络神曲。”粥妈说道。

不少社交平台正用“起跑线焦虑”“微量元素焦虑”围猎家长,甚至为了推销价格不菲的儿童头型矫正器,不惜以“头型发育窗口期”制造焦虑,将其视为转换购买紧迫感的重要手段。“头型会影响脸型,我用血的教训告诉你!”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位宝妈以短视频的形式分享了自己育儿的“血泪史”:“年轻的时候没经验,没有注意头型问题,导致孩子睡成了扁头……现在我对圆头有了一种近乎疯狂的执念,一定要睡圆头!”这种焦虑,正是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催生的。有博主在视频中称:“4至8个月是头型矫正的黄金期,越早效果越好,超过12个月后效果就慢了,18个月后无法做任何矫正。”可是,矫正器的真实使用效果如何呢?给婴儿戴矫正器,算不算父母的容貌焦虑转移到了婴儿身上?在粥妈看来,孩子的成长本应是多元的,“这些信息带来的焦虑,正在减少我们与家人相处、感受美好生活的时间,我不想与他们为伍。”她希望以更长久的链条和更具生命力的模式完善自己的博主身份,影响更多照“书”养娃的父母,让他们也尽快走出焦虑的怪圈。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都是独一无二的,资深专家只是经验之谈,大咖博主只能给予建议。既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书”,在被海量的信息淹得透不过气、被各有情理却又矛盾重重的“招数”支得东摇西摆时,请提醒自己——看“书”不如看娃。将心思放在孩子身上,陪伴孩子、观察孩子、读懂孩子,针对其内心需求给予他们需要的爱和教育,因娃制宜,才是照“书”养娃式育儿的正确打开方式。

猜你喜欢

博主育儿社交
跟着零食博主买拼多多小吃
如果孩子想当美妆博主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时尚博主谢慕梓:分享身边的美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创意折纸小动物
育儿神器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