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视角下文学作品的中英翻译处理方式研究
2022-11-11党星
党 星
在信息化与互联网时代,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资源共享变得更加便捷。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英翻译是中国与其他地域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重要工具,其翻译质量会直接影响文化内涵传递的准确性。人类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地域差异明显的文化分区,译者需要在翻译工作中保留原有的文化韵味,客观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力求传递完整的文化精神内核,实现不同语言背景之下文化更好地交流与融合。
一、文学作品中英翻译的意义
不同国家和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构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世界。翻译工作者作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桥梁,让文学与文化在沟通中碰撞出火花。文学作品的英语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书写,而是根植于不同作品的深厚文化背景下使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文学作品的精神与内涵,让文学作品在完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展现其思想 ,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原著的精神世界。文学翻译主要采用归化与异化两种模式。归化的基础是信息搜集,以读者为导向,基于需要翻译的语言及其所处地域的文化特色对文学原著进行翻译并加工,使译作能够更加符合读者的需求。异化与归化存在一定的对立性,强调在翻译时对文学作品的内涵做到完整保留,不删减原著的任何内容,帮助读者尽可能领悟“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
二、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中英翻译的影响
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其涉及的文化元素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窥视世间百态,了解风俗民情,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受到其所代表的文化背景的巨大影响。文化差异的体现也是多方面的。
(一)地理区位的差异
地理区位不同,导致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而生活方式的不同又会印刻到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记忆中。牛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几千年来是我国农耕家庭的主要生产资料之一,但是许多西方国家将马作为主要的耕地工具使用。生产方式的不同造成了相关文化差异。例如,中文用“吹牛”来形容一个人浮夸、说话没有事实根据,而同样的意思在英语中表达为“talk horse”;再如,中文“力大如牛”“壮得像头牛”形容强壮、有力,英语却用“as strong as a horse”来表达汉语“壮健如牛”之意。
(二)合理运用创造性手段
翻译工作者如果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与较强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那么其在翻译过程中能迅速捕捉到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译者可以凭借自身的专业素养,在保障译著质量的同时对译文进行适度的加工创造,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这种方法一般会使用在诗歌与散文的翻译过程中。这类文学作品有时候追求意境传达,不同的语言风格有不同的韵味。译者可以根据原著寓意将自己的创造融入译文中,创造性地做出贴切表述,使译作既能传达原著的意象,也更符合读者的阅读水平。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不同文明经历了各自漫长的成长,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文学中英文翻译工作就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的思维模式差异,从读者的思维角度出发进行翻译。如“红茶”被译为“black tea”,“红糖”则译为“brown sugar”。因为红色在一些西方文化思维中意味着血色,所以语言表达时不选择“red”。思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词语翻译方面,也会体现在段落翻译中。英文文学作品框架多为树形,而许多中文古典名著则多采用竹形结构,在翻译中需要尽量打破双方的思维差异壁垒。
(四)价值认知的差异
受历史、地理环境、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认知、人生哲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西方文化具有一定的征服思维,强调个人因素,追求个性化发展,建立了打破规律、抗衡自然的价值认知。而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天人和谐,追求共性发展与万事万物的平衡,逐渐建立起遵从天地、顺应自然的价值认知。深刻的价值观念对中西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译者在处理不同价值认知的文学作品翻译时,就需要重点考虑双方的文化差异,进行有效处理。
三、英语文学翻译与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
(一)积累丰富的文学知识
首先,文学作品的体裁丰富,中英文学著作中均有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作品。文学翻译工作者不仅要熟练掌握中英文的基本翻译法则,还要积累丰富的文学知识,了解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及其表现形式,针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开展高质量的翻译工作。通常来说,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侧重点各有不同。只有了解所有体裁的特点,才能在翻译时更深入地感受到原著的文学魅力,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例如,戏剧在英语文学著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且英语戏剧与中国大部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这就要求译者对英语戏剧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在翻译中展现其艺术价值。其次,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其诞生的时代背景,只有在翻译时深入剖析文学作品产生的历史环境,才能了解孕育优秀作品的土壤和作品蕴含的精神内涵。因此,译者要补充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创作时的人生际遇、作品的创作意图等相关知识。最后,还应当正确结合受众的文化素养和阅读喜好,以保证所输出译文的内容能够切合受众的多方面要求。
(二)合理选择翻译风格
文学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加工,译者在原著表达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的翻译风格,以保证译作的贴切性。通常情况下,为真实、完整地传达原著的内容,翻译时译者需要秉持客观立场,不能带有个人的观点和喜好,给读者造成思维误导。因此,译者首先需要深入分析原著的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以符合原著构思的思路进行翻译创作,不仅要保留原著的作品风格,还需要在翻译中随时注意挖掘原著的思维和行文亮点,确保充分传播其文学价值,如此才会真正体现文学翻译工作的重要意义。
(三)巧妙运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
归化和异化的灵活运用是做好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的关键。异化要求尽可能保证原著的完整性,不能偏离原著的主题和含义,把原文传递给读者;归化则需要根据读者群体的文化信仰与思维习惯对原著进行适度的翻译和加工,充分考虑双方的文化地域差异,给读者输出符合其阅读喜好和发展需求的文学作品。两种技巧各有优势,译者需要充分考虑读者现实和原著内容进行灵活选择,在实际翻译中,也可以融合采用两种翻译模式。文学翻译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让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更多人接触到、感受到。因此翻译工作还需要考虑适度增强原著的参考价值,根据读者的职业分布、思维观念、文化水平进行不同的翻译侧重,以缓解原著与译著背后读者群体的文化地域差异,满足双方的发展需求,帮助译著读者快速熟悉文学作品,进入阅读状态,并更好地领悟原著的思想内涵。
(四)提升译者的翻译能力
翻译工作者是原著与译著读者交流的纽带,译者自身的翻译水平、文化素养、思维深度、知识背景都直接影响文学作品的翻译效果。此外,不同译者的文学素养、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写作功底不同,这样就使得译作文学语境产生差异。因此,译者要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使自己更加专业,能充分领悟原著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深度,同时要给文学作品加入现代思维,使翻译的作品符合当代的价值理念。只有译者具备专业的文学知识和高超的翻译职业素养,才能保障高质量译作的呈现。
四、结语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而文化魅力也反映在其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当今时代,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势不可挡,文学翻译作为文化共享的桥梁,对提高文化传播的全面性、深刻性具有重要作用。翻译工作者则是奠定桥梁质量的基础,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当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熟练的翻译技能,能够准确把握原著的文学价值,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更有参考意义的翻译效果,推动中英语言背景下文学作品的更广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