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翻译策略分析
——以霍克斯译本第一回为例
2022-11-11王立君
王立君
一、 引言
目的论理论是弗米尔于1978年在其《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首先提出,是功能翻译理论最核心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原文和译文的互动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译者需要使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来达到目的语文本要达到的目的,即目的决定方法。翻译过程需要遵守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信原则,而目的原则为最高原则。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文备众体”的最优秀文学经典。自清乾隆中叶成书以来,备受学者与读者关注。嘉庆末年《京都竹枝词》中有言:“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自出版以后,很快有多种译本问世并传至海外。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即为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斯所译,1974年由英国企鹅出版有限公司陆续出版。另一个全译本为中国的杨宪益夫妇所译,1978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这些不同译本对推动《红楼梦》走出去,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并欣赏这部经典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以霍克斯译本的第一回为例,从诗歌层面、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探讨译者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其翻译目的,让西方读者理解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语言特色和艺术价值。
二、诗歌层面
诗歌在《红楼梦》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诗歌或阐发主旨,或描述人物命运,或描述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发挥了其独特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因此,译者为了译入语读者接受的方便和有效,除了做跨语言的转换之外,还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大量注释,在客观上极大地消除了西方读者在跨语言和跨文化方面造成的诸多障碍,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头偈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Found unfit to repair the azure sky,
Long years a foolish and mortal man was I.
My life in both worlds on this stone is writ,
Pray who will copy out and publish it?
此为小说开篇第一首诗。它依托神话和宗教架构,表明《石头记》的创作缘由。此石本为女娲氏炼石补天所剩下的一块顽石,弃置于青埂峰下。“偈”本为佛经中的唱词,意为“颂”,是一种赞美诗,形式上有三言、四言等。佛教上用这种韵文暗示宗教哲理。此诗表面看来写石,其实是借石头写自己,抒写自己的情怀。“无才可去补苍天”别有深意。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他看到的封建制度的“天”已经破败不堪,无法修补,故有枉生人世之感。
从此诗的英译来看,做到了音美和形美,原诗的意旨也可以很好地传达。从音节和韵律来看,原诗是七言绝句,译诗为每行10个音节,韵脚为AABB。并且译诗颇似西方的英雄双韵体诗,即五步抑扬格。这也是西方读者很熟悉的诗歌形式,读者对译文会产生亲近感。从内容来看,首句用被动形式,就把诗的意境由客观交代变为主观描述。原诗中作者的内疚和自怨自艾得以很好地传达。第二句中使用了mortal 一词,表达了仙界和凡间的对照,与原作的神话架构相吻合。尤其第三句使用了判断句,便体现出作者对自己才能的消极评价和身世的无谓感慨,用writ更有韵味和古朴之风。最后一句“倩”意为“请求”,“奇传”本为“传奇”,此处颠倒为押韵所需。英译显得比较口语化,与原诗的口语风格相吻合。英诗使用直译和意译方式传达了原诗内容及内涵,达到了翻译目的。另外,译者对于包括文化因素的诗也以其他方式加以说明。如贾雨村中秋赏月所吟“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则用加注方式解释其中的比喻,也很好地弥补了直译时造成的文化因素缺失。
三、词汇层面
准确、精练和恰当的词汇翻译是翻译的基本要求,尤其对于那些体现民族特征的词汇。作为跨语种和跨文化的语言活动,需要使用合适的翻译技巧使译入语读者能够获得和母语读者相同的体验和感受,这也需要译者对源语有深入、准确的理解才能实现翻译的目的。纽马克在其语义翻译原则中指出,译者要尽可能保留原作中的词或词组搭配。这样的翻译才能再现小说的语言风格或人物风格。
(一)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尽,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
霍克斯将七八分酒意译为a sheet or so in the wind,而不是其他直译的方式。
这一习语来自three sheets in the wind,其意为烂醉之态。可见此处译者准确理解了原文贾雨村与甄士隐尽兴痛饮而雨村自感才华无从施展的心态。习语的翻译出现了两个物象sheet 和wind,译文保留了词组,比直译更为形象生动。在翻译目的论的忠信原则中,译者要做到对原文的忠诚,其程度和形式要取决于翻译的目的以及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等因素。译文遵循了忠信原则,同时也很好地达到了翻译目的。
(二)因这甄士隐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
“观花种竹,酌酒吟诗”,霍克斯译为 He devoted his time to garden and to the pleasures of wine and poetry。此处虽没有按原文逐字翻译,但原文之意在译文中也有暗示,给读者以遐想的空间,虽未遵循忠信原则,但取得了比直译更好的效果,以达到翻译的目的为第一原则。
(三)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甄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灯花……
此处“社火灯花”霍克斯翻译成了mummers and colored lanterns,mummers本指“伶人”或“小丑”,而据《新编红楼梦辞典》解释,“社火”指节日民间的舞蹈、旱船、高跷、龙灯等游艺活动。这是由于未充分理解原文之意造成的误译。译者使用直译的翻译策略,虽与原文略有差异,但基本上没有给西方读者造成太多的误解。
四、句子层面
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意味着在译入语环境下为达到译文目的和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而创造文本。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目标接受者的阅读习惯,使其对译文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和意义。
(一)士隐于书房闲坐,手倦抛书,伏几盹睡,不觉朦胧中走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
本句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灵活使用了分译和合译的翻译策略。各动词主语相同,因此译者适当断句,译为三个长短交叉句子,原文信息得以传达,又符合英语习惯。译文节奏舒缓与紧凑相统一。同时巧妙使用定语从句he could not identify以及连词while和where,以目标接受者更好理解的方式实现了内容的连贯。
(二)士隐意欲也跟着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
Shi-yin was on the point of following them... when a great clap of thunder
本句译文的特点是用目标读者非常熟悉的一个结构on the point of doing...when 来翻译原文的松散句,充分发挥了英语的句式特点,并借助介词和现在分词短语的优势,巧妙地将原句的松散信息重新连贯组合起来,译文精彩利落,遵循了目的论中的连贯原则和忠信原则。译者对原文理解准确,对译入语运用熟练,据统计,仅在第一回当中,译者使用的类似结构多达八处。这些意义类同但句式结构差异化的表达一方面遵循了连贯原则,另一方面也使译文更易为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使译文达到了翻译的目的。
五、结语
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为指导,从诗歌、词汇和句子层面对霍克斯英译本第一回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尽管个别翻译理解有偏差,但总体上译者对原文理解准确,并能巧妙灵活地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准确传神,易为目标读者接受和欣赏原作,近乎完美地实现了翻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