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夜雨寄北》英译“偏离”的认知解读

2022-11-11

名家名作 2022年2期

孙 静

一、引言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英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因音韵十足、言简意丰,译诗并非易事。李商隐是唐代刻意追求美学价值的著名诗人,其《夜雨寄北》构思新奇,广为传颂。该诗英译本出现许多偏离现象,究其原因,朱纯深(2010)认为诗歌意境受到词义连贯和隐喻连贯的影响,框定焦点意象会影响文本世界及其翻译。刘国忠(2011)认为偏离之原因是追求译本的音美、意美和形美,尤其是翟理斯译本因过分追究音节和音韵相对导致时空误解。李运兴(2011)认为语境视野存在时间性和空间性,不同译者会产生不同的读者感受和目的语语境,从而导致偏离。这些研究均是从外因考察《夜雨寄北》译本的偏离,并未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根本原因,本文将从译者的个人认知方式出发,研究偏离现象出现的内因。

二、识解概述

翻译是译者基于原作进行解码和再创作的过程。认知语言学派认为,译者对原作运用不同的识解方式会导致译本的差异性,因此译本偏离的根本原因是译者主体性,即个体的识解方式。Langacker(1987)指出语义即识解,是人们基于自身体验对物理和社会现实的概念化,并将其分为辖域、背景、详略度、视角与突显五个维度。该认知识解机制阐述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对语言研究者影响重大。

Langacker(1987)认为辖域指人们描述事物或情景时需要激活的认知域及相关百科知识。译者在理解语言的表达式时要先了解意义或背景,如理解“某知名影星偷税漏税被捕”就是以“偷税漏税违法”这一背景为辖域;翻译谚语时应在目的语认知域中找到保留民族文化的对应意象,如“冬瓜推在葫芦账上”比喻把自身的过错和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李运兴(2011)认为视角可分为两大类:叙述视角和时空视角,其中叙述视角分为人称视角和物称视角两类,时空视角分为时间视角和空间视角两类。Langacker(1987)认为详略度指对事物或场景描述的具体程度。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译者会对文本进行详细论述或删减处理,精确度高的译文会详细解释意象的深层含义,如古诗词《梅花落》中的“梅花”实际暗指节操高尚的贤人志士。

纵观《夜雨寄北》多种译本,偏离现象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类:

(1)背景知识的缺失

(2)语义理解错误

(3)人称代词和物称代词的相互转换

(4)时空定位

(5)意象的增译与省译

(6)句与句的合译与分译

其中(1)和(2)属于辖域的偏离,(3)和(4)属于视角的偏离,(5)和(6)属于详略度的偏离。

三、译本的差异性体现

笔者选取翟理斯(Herbert A. Giles)、宾纳(Witter Bynner)、许渊冲和林语堂对《夜雨寄北》的英译本,以辖域、视角和详略度为切入点,对典型的偏离现象进行评析,以下将其译本分别简称为翟译、宾译、许译和林译。

(一)辖域的偏离

《夜雨寄北》寄送的对象是妻子还是朋友尚有异议,此诗为诗人的书信而非纪念物,翟译为Souvenirs不妥。古代“君”是对男子的称呼,许译为to a Friend in the North。从“剪烛”体现的情意浓浓与缠绵来看,林译为to My Wife up North更为合适。诗题是全诗中心思想的统领,译者对诗人及时代背景的了解与辖域密切相关。

颈联“何当共剪西窗烛”指诗人想象何时才能团聚并细说自己满腹的思念,针对“西窗”这一意象,宾译为in your western window,这是典型的异化方式,更符合西方读者的语用习惯。许译为by our window,体现了夫妻两人依偎在西窗边窃窃私语,情深意长的意象。尾联“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想象夫妻两人在家乡重逢时追溯今夜巴山细雨之孤寂,其中“巴山夜雨”与颔联相呼应,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既构成和谐的音调章法,又强调此刻诗人的孤独。翟译为And recall the glad hours of that evening of rain,其中rain与颈联句末again押韵,虽注重古诗词之音韵美,但原句指追忆今晚诗人孤苦一人,今夜被译为that evening,与妻子的相见恨难被译为glad,原诗传递的思念与担忧之感消失殆尽。只有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正确理解原文内容,才能准确把握原文的辖域,否则便会产生译文的偏离。

(二)视角的偏离

首联“君问归期未有期”以问答的形式抒发诗人客居他乡不知归期的无可奈何。问句主语为“君”即“您”,四名译者均译为you,依照原句的行文方式未作改动甚好。答句主语为“我”,林译为date, 将人称代词转换为物称代词“归期”,更符合“中文重人称,英文重物称”的行文习惯。颔联“巴山夜雨涨秋池”指诗人在大雨滂沱之夜独处巴山,思念如秋雨般溢出水池。宾译为I dream of your mountains and autumn pools brimming all night with the rain,将主语物称代词rain转化为人称代词I,用dream of直白地表达诗人对妻子的想念,但“巴山”和“夜雨”均为诗人所在之处的实景并非梦境,有所欠缺。

此外,首联中“君问归期”隐含的时间视角为将来时,宾译为You ask me when I am coming,采用现在进行时能烘托出异乡之人对回家的迫不及待。许译为You ask me when I can come back,采用现在时既能体现诗人独自在外的羁旅之苦和不得归之无奈,又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美感,but表达出诗人刹那间悲闷情感的曲折变化和不知何时归家的无奈。以上分别为叙述视角和时空视角的偏离,认知语言学认为视角的改变会造成语义的变化,因此译者在视角方面的艺术再创造必然导致译文的偏离。

(三)详略度的偏离

古诗词常借景抒情,因语句短小精练,每个意象都包含诗人高度凝结的思想感情。颔联有三个意象:巴山、夜雨和秋池,其中“巴山”与标题“北”相呼应,暗示作者身处遥远凄凉的巴蜀,与妻子相隔千里的苦楚。秋季过后是万物沉寂的冬季,“秋池”暗含萧瑟与孤独之意。翟译为How the rain filled the pools on that night when we met,省译“巴山”与“秋”并曲解原句内涵,把诗人对现今客居之所的描写改译为两人初次相遇的雨夜,原诗的错译和漏译使读者没能产生寓情于景的意象,实属不妥。颈联的“西窗”指倚靠着窗户在家中共叙离情,“剪烛”指离别之人重逢时秉烛夜谈的时间太久,不得不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更明亮。翟译省译“西窗”这一意象,没有背景的衬托使原诗的意境美有所丢失。林译增译side by side,这一动作完美地刻画出夫妻共剪烛、情意绵绵的画面,以景托情,情景交融。

首联一问一答的行文方式极具表现力,林译为You ask how long before I come. Still no date is set,采用分译的翻译手法,将其处理为两个句子,形象地刻画出妻问夫答的动态景象。颈联和尾联皆为诗人心中所遐想,鉴于两者处于同一背景框架,林译将其进行合译,用and把两者联系起来,使译文更加连贯流畅,有利于读者理解原文。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译本可读性和受众的理解能力,删减冗余信息,增加译文注解或详细阐述信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因此详略度的变化势必会导致译文的偏离。

四、结语

笔者从识解概念中的辖域、视角和详略度的维度评析《夜雨寄北》的多篇译文,探讨译者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解释偏离现象产生的内因,为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价值。此外,受到母语语言文化的影响,翟译和宾译在理解原诗意境时有所偏差。作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在外译中国典籍时,许译和林译用词精巧,识解方式合理且准确,充分表达了原诗的语义、语境与情感,使诗人与其妻的情深意长得到完美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