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李清照学学叙述

2022-11-11

心潮诗词评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根脉卷帘秦观

高 昌

李清照有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秦观也有一首《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李清照立意是赏春,秦观立意是伤春。一个清丽欢谑,一个冷寂凄清。秦观比李清照在词句上更雕琢一些,造语更玄奥,文人气也更浓。两首词词牌相同,韵部相同,题材也都是咏春,李清照的如梦令比秦观的如梦令晚些,而且“人与绿杨俱瘦”还直接启发了李清照另一首词中的名句“人比黄花瘦”,但是,秦观的如梦令却远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著名。

从词采上讲,秦观比李清照似乎要高明一些。“溜”“冷”“寒”“彻”“透”“瘦”等字奇峭精美,都很讲究,用得稳健。他将人与草木的憔悴连在一起,营造了天人合一的巨大寂寞感与孤独感,更凸现了内心的巨型苦闷和磅礴忧伤。而李清照只是用对话描述一个小的剧情冲突,语不惊人,情不惊人,事不惊人,为什么却能够超越秦观?个中缘由颇为耐人寻味。

李清照曾经批评秦观词“专注情致,而少故实”。情致即情趣,故实即用典。意思是秦观专心在清浅的自我抒情,却缺少对典故的自如运用。不过,具体到秦、李这两首词的高下之分,我认为秦观并不是在故实或曰典故上丢了分,而是输在叙事的技巧上。

秦观的作品词采斐然,但所表达的内容却含含糊糊,吐字不清。个人的小嗓门的抒情多,而呈现出来的具体生活细节少,整体比较起来显得空洞和轻飘。而李清照的作品生趣盎然,俏丽明快,言之有物。语言上虽有沿袭,意境上却为新拓,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

我们沿着李清照这首《如梦令》上溯,还会发现另外一个出处,就是唐代诗人韩偓的《闺意》,诗的最后四句是:“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韩偓诗歌的最后四句,和李清照的《如梦令》真是“似曾相识”。韩偓描写的是清晨懒起的少妇心态,既白描了“昨夜雨”和“今朝寒”,也勾勒了在床上侧身探看海棠的特写镜头。这种表达方式采用的是一路直叙平铺,词采有余而灵彩稍欠,缺少李清照词中主仆问答的曲折和波澜,尤其是缺少绿肥红瘦的响亮判断和明亮对比。

从一个人的内心独白,增加到两个人主仆对话,从一个只叙懒起情状增加到交代了浓睡原因;从一个单纯疑问,增加到明确的问答回应;从一个平面的疲倦表情,增加到一个责备娇嗔的生动意态……虽然,李清照基本是在重复韩偓的固有意境,但高明在“短幅中藏无数曲折”,抒情与叙述的两衡之思,均有匠心和气韵的独到与圆通之处。

诗词要叙述的内容才是作品的根脉,辞藻只是花叶而已。花叶之美,动摇不了根脉之基。李氏长于抒情,而这首《如梦令》则更精于叙事。这首词切物切情,有景有物,口齿清晰,意象简单,语言清浅,说到底也还是胜在了“叙述”上。对于一首小叙事诗而言,离不开生动的细节描写,离不开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塑造,也离不开前瞻后顾的结构技巧。此间诸般门道,仍需细细品味。另外,当下诗词界重比兴、轻赋法,重抒情、轻叙事的风习,也应该重新打量一番了啊!

猜你喜欢

根脉卷帘秦观
追迹上古三代,往探华夏根脉
梦中题词
雷州遇苏轼
“根脉”与“归属”:做好两岸文化交流报道的根本逻辑
秦观拜师
参加中华辞赋高级研讨班感怀
Professor Xu Yuancho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纳凉
如何正确使用大棚卷帘机
设置防火卷帘若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