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媒体对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2022-11-11王颖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载体受众建构

□王颖/文

文化传播的实施开展过程必须要受到传播媒介的因素影响,跨地域的不同类型文化如果要达到全面共享的程度,那么关键保障手段应当体现在提供传播载体支撑。在目前的背景下,新媒体的文化形象传播与建构手段已经得到推广普及,充分展现了传播与建构跨地域文化形象中的网络媒体平台价值。传播与建构跨越不同地域的文化形象有益于支撑“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对于多元化的人文历史资源能够进行全面共享。因此,本文探讨了建构以及传播跨地域文化形象中的新媒体实践运用价值,合理给出完善与改进对策。

现阶段建设“一带一路”重要实践工作正在得到全面深入推进,客观上体现了建构与共享多元文化形象的必要性。跨越各个地域的人文历史遗产应当得到妥善的保留,通过搭建文化形象的共享传播平台来促进文化交流融合。为了实现以上的文化传播建构宗旨目标,那么新媒体的网络信息化媒介应当得到充分的运用。与原有的文化传播媒介方法相比,依赖于新媒体渠道的文化形象传播建构模式更加有益于优秀文化的拓展宣传,对于跨越区域的文化交流互动予以显著的促进。

1 “一带一路”与新媒体的基本含义特征

1.1 新媒体的含义特征

现阶段的新媒体应当包含数字传播载体、网络传播载体与移动传播载体,新媒体的技术本质体现在依靠网络载体以及数字化手段来传播数据信息。在目前的现状下,新媒体的重要传播媒介载体平台应当包含移动电话终端、数字技术载体、计算机网络、无线电以及卫星传播媒介等。

新媒体概念最早诞生于20 世纪中期的美国,美国学者对于发展初期阶段的新媒体界定为电视以及电影传播媒介载体。因此从根本上来讲,新媒体的数据信息资源传播媒介载体应当显著区别于纸质媒介载体。目前进入到网络智能化的全新发展阶段,新媒体的原有界定方式也获得了显著突破。

1.2 “一带一路”的含义特征

“一带一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包含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上两个关键构成要素应当共同纳入到当前阶段建设:“一带一路”的实践规划范围。对于沿线的各个国家地区来讲,创建自主化、多样化、可持续与平衡化的全新互动发展模式必须要依赖于“一带一路”的宏观建设规划。在此过程中,传播以及共享珍贵的地域性文化遗产资源属于关键环节要素。各个国家以及不同民族的人文遗产资源带有显著差异性,但是都应当涵盖在珍贵的人文遗产范围。促进多元化的文化形象跨地域共享传播,此项措施在根本上吻合了一带一路的建设规划目标。

2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媒体对于传播跨地域文化形象的重要实践意义

2.1 拓展跨地域的文化传播覆盖范围

地域性的文化资源如果要得到实时性的传播共享,那么最关键的保障支撑技术手段就是新媒体平台。现阶段的媒体受众由于具备了新媒体的重要传播平台影响,客观上就会达到准确与实时获得文化传播资源的目的。融媒体的网络数据信息共享渠道有益于全球范围的媒体受众实现共享交流,因此对于地域性的文化传播局限性予以显著的突破。从以上的实践角度来讲,拓展文化传播的覆盖范围以及覆盖群体规模不可缺少融媒体的关键技术保障支撑。

2.2 提升跨地域的文化传播效率与速度

跨地域的优秀文化资源必须要得到全面分享,但是在原有的传播模式与渠道影响下,跨地域性的文化传播过程往往会历经较长时间,并且表现为传播信息滞后性的缺陷。但是与之相比,目前建立在新媒体渠道支撑基础上的全新文化共享传播模式表现为更快的信息传播速度。新媒体对于传播不同地域文化的速度与效率进行了全面的优化提升,有益于媒体平台的广大受众群体实时掌握关键性的文化传播要素。由此可见,提升文化传播的实效性应当充分依赖于当前阶段的网络新媒体平台技术。

2.3 传播多元化以及立体化的地域文化传播

多元化的文化传播共享终端组成了完整的新媒体传播结构体系,在新媒体的完整网络体系范围内,各种类型的文化传播终端并不是仅限于接受文化传播的数据信息,而是可以运用自主创建的方式来产生文化传播资源。具有立体化特征的文化传播空间在根本上突破了闭塞狭隘的传统传播模式,促进了网络终端的媒体受众实现密切的沟通互动。因此,具有多元化传播终端特征的新媒体手段对于分享、参与、反馈以及交流地域性文化资源将会产生显著推动效应。

3 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实现要点

建构跨地域的优秀文化形象,总体实施思路应当体现在突显地域文化特有的人文思想内涵,并且致力于全面突出地域文化本身具备的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以及社会性特征。具体对于建构优秀的地域文化形象实践工作来讲,正确运用现阶段的新媒体支撑保障手段就是要充分展示地域性的人文遗产价值。建构文化形象的关键举措要点就是融入独特的地域人文思想要素,从而明显促进现有的文化形象情感吸引效应增强,确保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形象能够给新媒体受众留下更为深刻的心理认知印象。

例如,针对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进行传承保留的过程中,建构地域性的文化遗产形象基本思路就是要结合网络智能化的现代保护技术手段。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负责机构人员必须要灵活运用构建数字模型等智能技术手段,突破文化遗产的单一保护模式。各地博物馆以及文化馆等重要机构部门针对跨越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文遗产应当全面纳入到科普宣传范围,充分保证各个群体的受众都能够深刻体会到地域性的人文遗产价值,激发新媒体受众自觉保护珍贵人文遗产资源的热情。

4 跨地域文化形象的传播完善对策

近年来,跨地域的全新文化传播载体平台已经达到广泛覆盖的程度,传播与建构地域性文化形象的原有实施思路也在不断获得突破。新媒体的平台终端具有承载优秀文化以及传播塑造文化形象的重要实践意义,运用新颖与生动的文化形象构建传播形式来吸引媒体受众。但是从总体角度来讲,传播跨越不同地域的文化形象重要保障体系机制目前仍然有待获得整改优化,具体应当体现为以下的文化传播完善改进思路:

4.1 创新运用现有的文化传播媒介载体

文化传播的网络载体媒介具有多元化的基本特征,因此决定了跨地域性的人文历史资源能够借助于不同种类的网络传播载体来实现扩展宣传。为了促进新媒体的受众融入参与到地域性的文化传播实践工作中,那么关键的完善整改对策就是要创新现有的文化传播表现形式。新媒体受众只有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吸引影响,才能明显促进受众参与文化交流以及互动分享的兴趣提升。创建立体化的地域文化传承表现形式,上述重要的实践工作举措应当受到相关部门重视。

跨地域文化的传播手段是否具有快捷性与准确性优势,直接关系到地域文化传播的潜在影响。新媒体对于多样化的文化传播技术手段必须要正确加以利用,切实增强网络新媒体在拓展传播文化资源数据信息过程中的吸引力。目前,各类网络媒体对于网络信息化的受众互动沟通平台正在积极进行利用,相关负责人员通过展开全方位的受众互动交流,能够赢得媒体受众的认可信赖。文化传播媒体对于现阶段的网络终端用户如果要全面增强媒体吸引效应,那么最关键的举措就是要构建实时性与多元化的共享终端结构体系。网络新媒体对于商业获利的单一目标导向应当予以摒弃,积极适应新媒体化的全新媒介融合需求。网络用户在主流媒体的创新传播模式吸引下,应当能够显著拓宽多个网络终端的用户规模范围。当前时期阶段的网络媒体受众普遍期待能够获得趣味性、参与性与实时性更强的全新媒体传播体验,因此决定了网络传播媒体必须要全面考虑到以上多个层面的媒体用户全新需求。

近年来,多元化的移动数字终端以及虚拟立体空间的媒体展示手段正在被普遍运用于地域文化宣传。文化宣传的机构部门人员针对虚拟化的立体空间场景予以生动的构建,从而显著增强了各种类型地域文化遗产带来的情感吸引效果。文化宣传的机构负责人员有必要运用更加生动鲜活的媒体表现形式来启发受众进行自主探索,综合运用色彩搭配、立体造型构建以及动态场景演示等专业技术手段,增进文化传播机构人员以及新媒体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4.2 巩固主流文化传播阵地

在现阶段的文化形象传播实践过程中,网络媒体承载的文化传播资源日益表现为丰富性。但是不应当忽视的是,新媒体的智能化传播载体本身包含了繁杂与庞大的网络数据信息资源,这将会导致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中混入某些负面性的消极信息因素。作为监管机构部门针对危害性的网络媒体数据信息内容如果没有给予必要的纠正排查,那么媒体受众将会受到更为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新媒体的当前背景中体现了巩固主流文化传播阵地的必要性。主流价值理念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占据新媒体的核心传播地位,防止媒体受众的身心健康权益受到侵害威胁。

舆论传播中的媒体权威性、舆论话语权以及舆论影响效果都要得到重视,运用正确的网络传播舆论来引导广大受众。主流媒体对于媒体影响效应必须要进行全面的巩固优化,切实防止主流媒体表现为传播影响力削减的不良趋势。具体在现阶段的实践工作开展过程中,主流媒体需要确保运用更为积极的方法态度来进行应对,确保做到巩固主流网络舆论的媒体传播阵地。主流舆论以及核心价值理念必须要占据舆论传播中的主导性位置,如此才能有效确保主流媒体得到受众的认可喜爱,确保主流传播媒体能够展现出媒体的权威性。

针对地域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全面展开宣传教育与讲解过程中,作为文化馆等重要机构部门必须要着眼于巩固主流的文化舆论传播阵地。各地文化馆以及学校教育机构针对地域性的优秀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正着眼于全面扩展宣传。网络平台应当成为巩固以及传播正确价值理念的重要媒介阵地,切实杜绝与防范不良的舆论传播现象。现阶段的网络舆论传播氛围环境应当得到全方位的净化,突显主流舆论价值理念的引导教育意义。

4.3 增进跨地域文化的资源共享以及交流沟通

构建“一带一路”的宏观规划方案要得到全面践行,需要促进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沟通交流。地域性的宝贵文化资源需要得到充分共享,如此才能突显跨地域性的文化传播媒体重要价值。目前,新媒体已经为各个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地域的群体提供了多元化的共享参与渠道,客观上需要相关机构部门致力于增进多元文化的互动融合。在智能化的网络系统平台支撑下,多元化的文化互动以及交流共享进程将会得到显著加快,这有益于优质的文化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承。

现阶段,网络融媒体的智能化以及信息化文化资源传播平台正在普遍得到关注。新媒体通过引进与采用网络智能化的文化传播手段方式,应当能够确保新媒体现有的覆盖受众规模范围获得明显扩展,客观上也增强了网络传播媒体给平台受众带来的情感吸引效果。新媒体传播负责人员目前应当准确认识文化传播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文化共享交流的覆盖群体范围应当得到全面的扩展,充分保证将更广范围的新媒体受众纳入到地域文化的共享交流过程中。具体针对于建成“一带一路”的宏观实践工作举措而言,相关部门应当全面致力于整合运用新媒体的文化传承载体资源,结合网络媒体的多种渠道平台来联系广大社会公众。相关机构部门目前有必要运用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种类型的终端软件平台来传承优秀的地域文化,增进不同文化习惯以及不同地域的受众群体联系和沟通。

5 结语

经过分析可知,建构以及传播跨越区域的优良文化形象不能缺少新媒体支撑。我国已经进入到全面建成“一带一路”的发展进程阶段,新媒体手段在文化传播领域的推广适用有益于拓展文化传播领域、提升文化传播效率以及构建多元化传播媒介。在此前提下,正确运用新媒体的文化传播以及形象建构手段,致力于巩固主流文化传播阵地,增进跨地域文化的资源共享,并且积极创新运用现有的文化传播媒介中来。■

引用

[1] 赵艺玲.新媒体推动地域文化传播路径探究[J].文化产业,2021(27):127-129.

[2] 何泽权.地域文化视角下许昌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以“曹魏文化”本地新媒体报道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7(17):110-115.

[3] 缪静.以全媒体手段打造城市“有趣的灵魂”:论互联网和新媒体传播中的地域文化价值挖掘[J].中国地市报人,2021 (7):45-46.

[4] 施经纬,许宁.新时代抚顺地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J].新闻传播,2020(2):102-103.

[5] 张居兰.走出自我本位:新媒体背景下地域文化传播的破解[J].出版广角,2018(17):81-83.

[6] 王海燕.“一带一路”背景下新媒体对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J].新媒体研究,2018,4(15):31-32.

[7] 荆丽娜.“寒地黑土”地域文化品牌的新媒体传播策略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4(12):124-127.

[8] 王海帆.新媒体语境下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以台州市为例[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7 (3):19-23.

猜你喜欢

载体受众建构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建构游戏玩不够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