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价值及应用

2022-11-11于润泽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遗产中华

□于润泽/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育人价值。在我国各省市拥有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本文以“燕京八绝”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价值,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应用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积淀了无数的智慧,孕育了不同地区的精神文化,形成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燕京八绝”作为北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开创了中华传统手工艺的新高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每件作品背后更体现了工匠精神。高校大学生培养的目的之一是要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发挥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意义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敦煌考察时指出,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特别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价值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要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生思想的契合点。本文从奠定坚实基础、注入内驱动力、树立文化自信这三个方面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意义价值。

1.1 “非遗”为高校大学生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大学生思想体系的完善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完善。同时,大学时期是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形成自我认知体系和领悟人生真谛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关键期,高校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还要激发学生思想体系自我构建意识,从而使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能够保持正确的思想观念。

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高校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我们能够认识到: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其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助力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因此,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运用到大学生思想体系的建设中则非常必要。

中华文化在长期的积淀过程中,一直都比较重视人的思想体系的构建,所形成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为大学生思想体系的建立提供坚实基础,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形成完善的思想体系。以“燕京八绝”为例,作为首都北京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燕京八绝”是以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宫毯、京绣为代表的八大类宫廷技艺,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传承了清代造办处的皇家风范,开创了中华传统手工艺的新高峰,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纵观其文化内涵,“燕京八绝”既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也是登峰造极的手工艺,更蕴含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再例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些中华传统名言既包含了古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思想境界,同时,这也生动形象展现出玉雕工艺制作过程的艰难历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精神是一个人思想形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要促进大学生从这些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使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非遗”为高校大学生培养注入内驱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还要从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断汲取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等,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可以为我们在新时代认识和改造世界、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自身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强劲的思想动力作为支撑。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就是要补足思想之钙,切实弘扬工匠精神,以此来激励大学生不断进步,茁壮成长。

一件件精美作品都是工艺大师数十年匠心劳动的结晶,是每一位劳动者扎根本职岗位,用智慧、时间磨砺出来的心血之作。他们是光荣的劳动者,是我国传统工艺延续的脊梁。以“燕京八绝”中的景泰蓝为例,从设计、制胎,到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108 道复杂的工序,一遍遍精镶细磨,一遍遍火中涅槃,方寸之间千锤百炼,造就了色彩斑斓的民族艺术瑰宝——景泰蓝。这充分体现了执着的工匠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态度,值得青年学生广泛学习。而现在很多的大学生,恰恰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遇到一些困难便动辄轻易放弃,这其实是思想上缺乏内驱动力的表现。

1.3 “非遗”为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供源泉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的风雨历程,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情感之源、力量之源、动力之源和信心之源。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较量,越来越多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上,在这样的形势下,首先要坚定并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哪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非遗文化就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例如,在我校举办“北京燕京八绝工艺美术作品巡展”的文化活动时,很多同学近距离品鉴到了国粹精品,感受到了燕京八绝精湛的技艺,纷纷感叹我国非遗文化博大精深、感慨匠人的高超技艺、感动于大师们的工匠精神。这便是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通过类似于这样的文化活动,使得广大学生们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作为高校,应当充分利用非遗文化内涵丰富、感召力强的特点,用非遗文化来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强烈的价值观认同和笃定的价值观自信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是在增强他们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与自信。前者蕴含着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二者相互关联,内在统一,缺一不可。因此,必须把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由于网络媒体的发达,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可能对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深入、缺乏接触的平台。一旦大学生有机会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其中的工匠精神,那么必将对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供源泉。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指导原则

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岁月的淬炼,时间的检验,在当代世界文化中仍然熠熠生辉,灿烂夺目,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新的时代环境中,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充分思考高校大学生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进高校以文化人工作的创新发展,要让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鲜”起来,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深入大学生思想中。所以,我们必须要充分挖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精神内涵,找到与大学生思想的联结点,从而“对症下药”,更好促进大学生思想建设。

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且要明确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高校大学生培养的指导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应用策略,为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提供指导思路。

2.1 当今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2.1.1 个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经过汗水磨练的花会更加鲜艳。但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多元化的思想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追求理想,为信念奋斗的意识不强,网络上流行的“佛系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严重使当代大学生缺乏青春应该有的激情,不具有坚忍不拔的顽强品格。对待理想可有可无,可追可弃,更加严重的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情况愈来愈多。

2.1.2 社会责任感缺失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十四亿炎黄子孙共同的梦想,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逐渐减少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减少了回馈社会的行动。个人享受享乐的自主观念肆虐,盲目地追求个人利益,却忽略了唯有集体利益的提高才会带动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2.1.3 思想定力有待加强

当今世界是多元互联的世界,各种舆论满天飞,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对正处于面对新观念、新想法如饥似渴的大学生而言,很容易受到他人蛊惑,产生不同于主流思想的想法。各种小道消息、谣言、不实信息,经过一些人的恶意加工与传播后,容易对大学生造成错误的思想引导。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应用目标

2.2.1 助力大学生早立鸿鹄志,做追梦者

青年一代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早立鸿鹄之志,要勇于追梦。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诗句、故事等,其中蕴含丰富的精神力量。通过演讲、话剧等一系列表现手法和活动形式,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在心中埋下一颗理想的种子,最终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未来成就梦想。

2.2.2 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做爱国者

一个人有了信仰便无所畏惧,一个民族有了信仰便长盛不衰,厚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传递着积极向上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取精华,去糟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2.2.3 助力大学生培育社会责任感,做奉献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敬业乐业、无私奉献等精神诠释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其深入到高校大学生培养中。利用文化的感染性,不断加深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触与认同,将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奋斗拼搏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的坚韧顽强的品质传输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中。最终知行合一,用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实际行动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争做奉献者。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实践路径

衡量高校大学生培养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是要看工作中所传递的思想是否被大学生所认同,即大学生能否用这些思想指导实践。因此,运用非遗文化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培养时,应按照先了解、再接受、后认同的规律,积极促进大学生对非遗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内化,最终达到知行合一,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与提升。长期以来,北方工业大学与燕京八绝艺术馆深入合作,在开发教育资源、弘扬非遗文化上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实现了非遗文化的社会价值和高校育人水平的双提升、双促进。

3.1 学校精心组织,进行精细设计

高校要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己任,从全局高度出发,重视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以首都高校为例,应充分挖掘好利用好具有京味特色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炼其中优秀思想内涵,作为首都大学生成长成才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教育资源。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运用创造良好条件、发挥好渠道桥梁作用。

以北方工业大学为例,学校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作为重要活动之一,动员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中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育人水平。积极探索与北京燕京八绝协会的合作方式,联合举办了“北京燕京八绝工艺美术作品巡展”的文化活动,活动吸引了广大师生的注意,各党支部、团支部纷纷组织集体参观,深入了解“燕京八绝”,充分领略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3.2 增强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

学校应该更加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模式,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感召性,具有鲜明的情感导向,对在校大学生的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开展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传统文化展示体验活动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同时提升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和精神共鸣,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如借助校园文化节、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通过演讲比赛、名师讲座、朗诵会、辩论赛、书画作品展等多种渠道传播非遗文化,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浓郁的文化气息,真正贴近生活,真正使青年学生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以北方工业大学为例,发挥专业优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意营销大赛。比赛中,同学们集思广益,有的小组结合校园生活设计出了文创产品,有的小组结合新媒体积极宣传“燕京八绝”文化。这次比赛充分达到了文化育人的目的,使学生们在比赛中将所学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现实生活,提升了思想高度。在学习中华非遗文化中,增加了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增强了对“燕京八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3.3 加强“非遗”文化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手段,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大学生培养的途径。大学生具有情感丰富、思想活跃的特点,而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效果好的特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中,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方式,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全方位进行宣传推广,增强直观性和体验性,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融入高校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

3.4 密切协同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

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是具有重要引导功能的教育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应紧扣历练主题,契合时代特征,关涉大学生历练需求。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培养的内化和深入。同时,高校应通过为学生创造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发展、关心家乡建设,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宣传中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进而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培养的实效。

以北方工业大学为例,积极组建燕京八绝志愿服务队,号召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生积极成为燕京八绝文化讲解志愿者。此外,学生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围绕燕京八绝宣传和推广,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几千年的积淀,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工匠精神,具有宝贵的育人价值,是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资源。因此,高校应当充分挖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价值,推进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相结合,让传承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京华大地上形成生动实践,使大学生能够在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断树立文化自信。■

引用

[1] 冯利,汝鲁恒.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北京教育(德育),2016(6):55-57.

[2] 冯刚.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以文化人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6):123-130.

[3] 雷承富,张云霞.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35-36.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遗产中华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