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耕文化视野下的节庆休闲及其功能

2022-11-11达扬措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庆典劳作功能

□达扬措/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电子产品等的普及,农村的社会活动在内容与形式上日新月异。传统农村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文化遭到冲击,而人们对这种冲击的应对和适应以及对新的关系网络和文化的建构仍存在不足之处。农村节庆休闲活动在农村关系网络和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说明发挥作用的方式是本论文的研究初衷。

1 节庆与休闲

在此引用柏拉图的一段话“众神为了怜悯人类——天生劳碌的种族,就赐给他们许多反复的节庆活动,借此消除他们的疲劳;众神赐给他们缪斯,以阿波罗和迪奥尼修斯为缪斯的主人,以便他们在众神陪伴下恢复元气,因此能够恢复到人类原本的样子。”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节庆可以消除人的疲劳,恢复体力与心力,使人不受外界的影响与限制,成为纯粹的人。那节庆活动与休闲是否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首先约瑟夫皮珀在《闲暇:文化的基础》中提到“节日的庆祝活动可以说正是闲暇的起源,也是闲暇最内在且是最核心的根源。”他认为休闲之所以成为可能的前提是人能和自己和谐相处,并与整个世界及其表达的意义互相符合一致。暗含肯定的状态,肯定不处于工作当中的自己,与节日庆典当中的崇拜仪式或行为联系,崇拜即意味着礼赞和对崇拜对象的向往与肯定,由此庆典有了休闲的一面,是自由意志的体现。这与工作至上时期的懒惰是相反的,休闲的观念提供了另一个视角,肯定和接受了人自身的全部状态,使人成为真正的自己。由此,节庆有了休闲的一面。

2 节庆休闲与农业

在传统的农业时代,节日庆典在一年的生活动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农业社会对时间的要求和布局是严苛的,农忙、农闲、二十四节气等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乃至春夏秋冬除了在天气上的变化外,对植物兴衰更替的变化也是明显的,在一定意义上是为了农业劳动服务的。农业在一年当中的劳作时间基本是固定的,且需要维持一段时间。而节庆庆典与日常的休闲活动不同,它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此外活动进行时间较长,参与人员基本涵盖了一个村的全部人员。也就意味着需要全村人员在同一段时间内不参与劳作,毫无疑问,这段时间放在农闲时期是最明智的。因此,节庆休闲与农业劳作在时间上找到了和谐点,共同构成了农民一年的重要活动。到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节庆休闲与农业在时间上的关系:一般而言节庆休闲的正式活动与农业劳作在时间上是错开的,在这里不排除一些特殊的节庆。

节庆休闲与农业劳作共同构成了农民的生活,但节庆休闲一定是服务于农业的。因为无论休闲的自由状态或成为人本身的理想多么美好,人类活动的前提一定是活着,而劳作的必然的根本动机是为生存提供物质资料。简言之劳作时生存的必要条件,只有生存着的人才有可能发展和进行一系列活动,包括休闲,去追求基本生活条件之外的更高层次的理想生活。

3 节庆休闲的功能

在此将节庆休闲的功能分为劳作之余的休息及恢复身心力的功能、经济功能、传承、认同构建和整合的功能。节庆休闲正是以此来发挥其在农业社会剧变当中旧与新的衔接和调和的作用,且为现代乡风文明的建设提供传统文化的土壤。

(1)马惠娣认为“休闲是人生命的一种形式,一般意义上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消除体力上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在经过一段时间不间断的劳作之后,休息与释放对人的身心恢复和健康非常重要。虽然农业劳作与节日庆典在时间上错开的安排是必然的,但这无疑把节日庆典的这一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了。在经过农忙时期的劳作之后,农民的身心都处于疲惫压抑的状态,此时庆典节日便能将人们从紧张的状态中释放出来,从而使人疲惫的身躯和紧张压抑的心理得到放松再恢复。这也是对过去自己的行为和其劳动结果予以肯定的一种方式。农民在短暂的节日庆典中感到轻松快乐,抵消了劳作的艰苦,为投入新一轮的农业劳作做准备。比如赶秋节、丰收节等,在秋收来临之际举行节日活动预祝农业的丰收,也为农民更好地投入工作做了准备。丰收节则表达了对农业丰收的喜悦之情,也表达了对自己劳作的肯定,体现着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论举行的节日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容,其在农业劳作前后为人们在体力和精神上消除疲劳,恢复身心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节庆休闲的经济功能在早期是较为明显的,因为农民在丰收之后或在特定的时间从专门的贸易场地获得生产生活资料后,其余的经济活动多发生在节日庆典当中,进行交易的场地也不过邻近的村落和乡镇。现如今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的经济活动日渐丰富,交易活动变得频繁且交易场地不局限于附近的村落和乡镇,节日庆典所产生的消费比重明显下降。但是节庆活动在农村生活中的经济功能并没有就此消亡,通过节庆活动所实现的商品物质的聚集和人际之间的礼尚往来以及部分节庆活动在进行当中吸引的商贩和与之进行的交易等,在现阶段仍是农村在必要支出之外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特别是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投入其中的费用越来越多,不仅是对物质购买方面的,还有对个人体验方面的费用都有所增加。此外,目前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节日庆典变成人们处理或维持加深人际关系的特殊时节,对这方面的费用在节庆活动的总支出中占了不少的比重,比如在春节当中走访亲戚用的支出就是一笔可观的数目。因此,节庆休闲这一功能在不同的时间段以不同的经济水平和需要有所增减而并不会消亡。

(3)节庆休闲的传承功能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节庆休闲活动内容的传承,活动当中用到的工具、仪式的流程及其内涵、对人们思想上的启发和文化制度的灌输、隐藏的技术知识等都能随着节庆休闲的活动而得到传承。比如,端午节有制船、绘画、乐曲、饮食等方面的技术知识,赛龙舟有相互协作的精神,屈原的爱国精神更是一代一代传颂至今,这些都无不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节日庆典从每一年的节日活动中让人们耳濡目染地完成了这些文化内容代际间的传承。第二个是节庆休闲本身作为文化的传承,比如中秋节、清明节等不仅是传统节日,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把节庆休闲活动办好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节庆休闲因此而有了传承的功能,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互相融合,形成一个综合的传承。对其中蕴涵的民族或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使一个民族保持自己的特色。

(4)对于节庆休闲的认同构建功能,首先休闲在认同建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个人可以在参与家庭、社区的休闲过程中,通过其中的文化表现和社会关系等来定义自己。休闲参与者对休闲活动形式和内容的选择,实际上暗含他们对该活动形式的认同,重复参与有助于确立和维持他们的身份。而节庆休闲的认同功能是超越个人的层面,作用于一个集体或整个社会的。休闲节日对集体认同的构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完成。

第一,休闲节日的文化内核。国家或民族认同意识的核心是文化上认同。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社会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融入人们的实践中,贯穿其日常生活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和生活习俗等。日常的休闲活动是文化实践的有效手段,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一群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来说,在进行具有相同文化内核的仪式或庆典时,共同的文化体验和文化信仰能够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从而产生“我们”是属于一个团体或是一体的等身份上的认同感。文化的影响是属于深层的观念上的,触及着人们深层思想和灵魂,因此这种文化思想上的影响是稳定和持久的。第二,休闲庆典活动当中的人际关系。一个节日庆典活动必定是有人群参与的,但是对不同内容的节日庆典来说,参与其中的人群范围是不同的。特别是参与乡村民间宗教休闲节俗活动的人群是比较固定的,而且彼此之间在日常的生活中就会有交往,在这样的情况下参与同一种活动对彼此间人际关系的交往有着推动的作用。并在潜移默化当中把自己和对方纳入同一个关系群当中,同时加强彼此间的身份认同感。第三,参与和组织休闲庆典活动的体验。一个活动的顺利进行必然是一群人共同协作的结果,对于组织和规划一个活动的人群而言,这个活动对他们来说是意义非凡的。在参与和组织一场活动的过程中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责任以及共同努力等相同的体验,这使彼此间有了相同的记忆和经历、经验等。从而使对同一种身份的认同感变得更加深刻了。而且对这一活动,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是属于他们的,他们有责任让这一活动继续延续下去并得到发展,对身份认同的建构也就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实现着。

(5)达尔把休闲理解为“人在破碎的文明中的整合因素。”也就是说休闲不仅仅是展示自我的一小部分或一个侧面,而是能够表现出全部的自我。这是休闲对个人的整合作用,民俗节日作为一个社会单位整体的活动,它的整合功能自然是超过个人而作用于一个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把经济、文化、精神、经验、技术、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的资源或信息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活动,以此来维持一种社会关系和风俗习惯的稳定。

4 结语

社会是一个处在动态变化中的存在,如今基层农村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有着内容与形式上的改变,农耕文化下产生的节庆休闲在现阶段仍在与时俱进地发挥着作用。对农村关系网络和集体认同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且因自身的文化习俗性在乡风文明的建设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引用

[1] 刘森尧,译.[德]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 郭鲁芳.休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3] 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 赵莹.流动性视角下藏族大学生宗教休闲与认同构建研究[J].世界宗教文化,2020(5):101-107.

猜你喜欢

庆典劳作功能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数学的翻译功能
生活是一场庆典
春暖劳作花相伴
我有特异功能
2016旅游休闲大奖颁奖暨十五周年庆典 闪耀京沪 共襄盛举
功能关系面面观
阅读理解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