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提琴制作工艺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11王妍力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提琴论文工艺

□王妍力/文

小提琴在世界上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而常被人们称为“乐器皇后”。本文立足于当下学界对于小提琴制造工艺方面的研究,挖掘其中研究比较薄弱的部分和指出其中的问题所在,以便能够更加深入地对这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小提琴的出现时间已经无从考究,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乐器。小提琴因为其音色优美、表现力强等特点,而常被称为“乐器皇后”。而要想演奏出美妙的小提琴音乐,一把好的小提琴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小提琴的制作便也成为了众多音乐人关注的焦点。学者对于小提琴制作方面的研究也有一定成果,但是总的来看,这方面还有非常多的研究空间尚未被挖掘。本文对学界目前对小提琴制作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收集,并将其分为制作历史梳理,制作工艺研究和制作现状与问题三个方面来进行整理,以便对之进行更加细化和深入的研究。

1 制作历史梳理

在对小提琴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的时候,总是少不了对其的制作历史的梳理。特别是在现代的工艺在某些方面还比不上以往的情况下,这种对小提琴制作历史的梳理便变得非常有价值。在范额伦的论文中,他通过对16 到18 世纪的几大小提琴制作名家“克雷蒙纳与布雷西亚学派阿马蒂家族”“安东尼奥· 斯特拉地瓦里”“瓜内里家族”和“雅可布·斯泰纳”的制作历史进行整理和解读,来展现在那一段小提琴制作非常光辉的岁月里面小提琴制作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变革与发展。

陈自明则是直接从小提琴在历史上所经过的各种改革出发,通过对小提琴制作材料、琴弦和共鸣弦、外形结构、修理和调整这四个方面的具体讲解,以表明小提琴每一个小部分在历史上的改革都是智慧的结晶。同时,陈自明还在其论文里面列举了很多失败的改革案例,通过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之间的对比来表明小提琴的发展方向必须是朝向其音乐性质的。如果对小提琴的改革过分追求观赏等其他次要方面的特点,而伤害了小提琴自身的音乐性质的话,那么这个改革也必然是不符合小提琴“真正的艺术生命”的追求。

与范额伦和陈自明的关注点主要在国外的论文不同的是,温德经和金懿的论文选择从中国的小提琴发展历史和状况入手。通过对国内制琴大师谭抒真的制作历史的介绍和对郑荃的成名过程的梳理,来展现出我国现在在小提琴制作方面的状况。我国现在是世界上生产小提琴最多的国家,而且随着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小提琴的制作上面我们国家的实力也不断在增强。虽然与意大利等这种传统的制琴大国还有一定的距离,在高端的演奏提琴的制作水准上面尚有一定的差距。但中国制琴业“在音乐演奏和艺术品投资对其双重需求刺激下,既追求大产量,也追求工艺精致、音色优美、可与外国名琴相媲美的高端定位且极具艺术收藏价值的作品。”因此温德经和金懿认为中国的制琴业在高端演奏提琴上的制作水平会逐渐得到提升。

上面所述的三篇论文都是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小提琴的制作历史进行解读。而在范额伦的《小提琴弓与弦的历史演变》一文中则是着重关注了小提琴的弓和弦这两个部分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对弓和弦的制作历史的挖掘来深化小提琴家对弓和弦的理解。并且希望能够把历史上所得到的经验和现代的科技技术结合起来,使制造弓和弦的工艺能够不断得到发展和深化。

2 制作工艺研究

2.1 整体工艺研究

在关于小提琴的制作材料与工艺研究里面,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都是从整个制作过程出发。张建骅在他的论文里面,通过“提琴制作学派和Stradivari”“古典时期小提琴风格”“Stradivari 小提琴的特点”“Stradivari 小提琴制作方法”“古典时期油漆与近现代油漆差别”和“小提琴音色的声学測试”这六个方面来对世界上最杰出的提琴制作家之一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的小提琴制作工艺进行了非常系统地分解和详细的解读。并希望通过对其的详细分析,能够让当代的小提琴制作技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提升。

同样,从斯特拉迪瓦里的小提琴制作工艺出发来探究小提琴制作工艺问题的还有陈锐洋的论文。相比于张建骅的论文更注重小提琴的制作工艺,陈锐洋的论文则是更多得把焦点放在对斯特拉迪瓦里的制作艺术上面。论文从“小提琴的发展”“提琴制作的传承与发展”和“斯特拉迪瓦里的制作方法与工艺”三个方面来对问题进行探究,把斯特拉迪瓦里的制琴艺术的渊源梳理了一遍,并且以此为主要角度来对其的制琴工艺进行了不一样的解构,让文中对制琴工艺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乐声在他论文里面也有专门讲述关于小提琴制作方面的问题。相比于上面两篇文章不同的是,乐声并没有依托于世界上的制琴名家来对小提琴的制作工艺进行解读,而是直接从小提琴自身出发,通过“小提琴自身的构造”“小提琴的造型、品种和规格”“琴头和琴颐的制作”“琴身的制作”“琴弓的制作”“配件的制作”“小提琴的涂漆”“小提琴的装配”和“小提琴的鉴别”九个方面的详细分解,来对小提琴制作的完整工艺流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于此类似的还有Е·Ф·维塔契克的论文,他的论文同样是单纯从工艺的角度来对小提琴的整体制作流程进行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讲解。虽然两者的文章所探讨的都是小提琴制作的流程问题,但是我们却也能够发现两者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乐声的论文更加注重的如何把一把合格的小提琴制造出来,注重的是制造的过程,因此其在论文里的论述就非常注重实用性。而Е·Ф·维塔契克的论文虽然主要内容也是探讨制造过程,但却更偏向于为何要这么制造,注重的是制造标准的缘由。

上面所提到的几篇论文的着重点都在小提琴具体的制造工艺流程上。李晓菲的论文虽然也是从小提琴制造的整体工艺出发,但是其更加注重的是在整体上的比较意义。李晓菲在他的论文里面把小提琴和新型艾捷克的制作形制进行了比较,希望通过这种比较来更好地彰显小提琴和新型艾捷克的不同意义所在。

2.2 部分工艺研究

相比于上面一部分整体工艺研究,部分工艺研究则不会把小提琴制造工艺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而是挑小提琴当中的某一个部分来进行研究。像杨若婷的论文就只研究新型小提琴弹簧肩垫这一个部分,通过对这一个部件的研究和改进能够对小提琴的整体起到一个补强的作用。

同样类似的还有广东乐器厂的论文,在这一篇论文里面广东乐器厂也是只针对如何提高小提琴弓子的质量进行了探讨。通过“优质弓子的鉴别”“选材、划样”“粗坯和初步定型”“弓杆的重量与平衡点”“弓杆的弯曲度”和“马尾和零配件的重量”六个方面来对小提琴的弓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并且希望借此能够对小提琴弓子的制造方法的改良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王建新的文章则是探讨了关于小提琴音柱方面的制造问题。他认为虽然音柱是小提琴当中最小的部件,但是其对小提琴整体的音质的影响确实不容小觑的。因此他希望通过对音柱的具体制造和装配问题进行探讨和解析,以部分影响整体来使小提琴的音质得到一定的提升。

李迎雷则是更加关注制作材料方面的问题。在他的文章里,李迎雷介绍了约瑟夫·纳齐伐里对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内利制作的提琴的奥秘的认识。约瑟夫·纳齐伐里认为这些世界制琴大师的制琴关键在于使用的材料,这两位大师所使用的木材是使用了某种秘方精心加工过,因此这些木材中还存留着开放着的细微孔道。而我们现在所用的没有经过秘方加工的木材的细微孔道却是全封闭的。这些细微孔道的开放与否,就是小提琴好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王特虽然不像上面的几篇论文一样以小提琴的某个零部件为主攻方向,但是其是以其中的一个步骤为探讨点。刷漆在小提琴制作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在上面的整体研究论文中也常有提到。而王特的这篇文章则是细致地分析了在刷漆当中需要注意的选材、规则、方法等,以此来使读者对刷漆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科学的认识。

不同于上面的论文,朱衡生是从制作技术的角度来对小提琴的制作进行说明。在他的论文里面,朱衡生着重讲解了激光全息摄影技术在小提琴制作中的应用原理和效果,并且希望通过这一种技术使小提琴的零部件的制作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误差,达到更加高的水准。

2.3 音乐性工艺研究

上面两部分的研究无论是整体还是部分,都是从实体的小提琴制作出发。但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学者是从音乐性这个角度出发来对小提琴的制作问题进行探究。

华天礽就在他的论文里面以小提琴的音色作为切入点,就如何提高小提琴的音色问题来对小提琴的制造问题进行探究。文中主要从小提琴的面板、背板和油漆三个方面来探讨小提琴创造中可能会影响音色的因素。相比于整体研究和部分研究虽然切入点没有那么具体,但是却能更好地把握小提琴的艺术特色,更加强调小提琴制造中的艺术因素,避免了对小提琴制造问题的机械性观察和探讨。

同样,吴梦忠从小提琴音质的角度对小提琴的制作进行探析。通过“小提琴的结构”“小提琴琴体部分声学功能”“小提琴面板受力分析”“小提琴琴颈的仰斜角度对发音的作用”和“小提琴”尾枕微调器”的设计原理”五个方面来进行解析。小提琴是由非常多的零部件组合而成,这篇论文的切入点则是很好地规避了将各个部分割裂开来的危险,使在对小提琴制造的认识上能够从一个更加整体的角度出发。就如文中所说的:“小提琴的各种部件在振动发音上所起的作用不是截然分开的,不能孤立地去认识它们。”

相比于上面提到的两篇从小提琴自身的音乐性出发的研究,耿彦海则是更关注制琴师自身的音乐性。他认为要想制造出一把好的小提琴,制琴师自身的素质也非常重要,就如文中所说:“每把优质的小提琴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有各自的个性和风格,十全十美的小提琴毕竟是没有的,都有其不足之处和弱点。问题在于,看哪个人的工艺水平和艺术造诣如何,一个优秀的制琴师总是两者结合得更紧密、更圆满。”因此,耿彦海也提出了他认为高素质的制琴师所需要具有的修养:“要有良好的音乐听觉”“要有熟练的制琴技艺”和“要有不倦的探索精神”。如果具有这些修养的话,那么这个制琴师才有机会制造出优秀的小提琴。

3 制作现状与问题研究

无论是上述哪个部分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无法离开当下的,都是当下话语的一种呈现。因此,对于小提琴制作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就变得非常有必要。张祯希在他的文章中就指出,中国的小提琴制造现状存在着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个是“高低端分化严重”,另一个则是“入门时间过长”。这两个问题是让当下中国小提琴制造发展受到阻碍的主要原因。并且他认为,要想使中国的制琴技术能够赶上欧美,就必须在国内形成一条完整的行业链,需要好几个群体的通力合作和互相扶持,同时不断普及提琴的艺术价值,才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中国制琴师。李论在他的论文里面也同样探讨了当前我们国家小提琴发展尚处于弱势状况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小提琴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普及教育和室内音乐的发展比较缓慢以及“缺乏较广泛的社会性表演和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活动”。

乐声则是选择了以克雷蒙纳为例来探究小提琴制作的奥秘。在文中乐声除了对各位世界制琴名家的小提琴制作历史进行了一番简单的梳理之外,更多的还把关注点放在当代克雷蒙纳对小提琴制作技术的研究上面,说明当代的小提琴制作研究的发展趋势,并且在此之上表达了对我们国家当前的小提琴制作状况的看法。乐声认为虽然小提琴传入我们国家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小提琴的制作技术上面却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果能够保持在这个方面的发展势头,就有机会出现我们自己的制琴大师。

向冬把现在的提琴研究专家和古典小提琴的制作放在一起进行探讨,认为虽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古典小提琴的理解也越来越透彻。但是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仍没有答案。而且在向冬看来,优质的小提琴不仅自身要好,同时还需要有一个优秀的演奏家能够与之融合,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其的音乐价值。

李有观以意大利城市克雷莫纳和英国J&A 比尔乐器公司为例子,给我们展示了当下制琴师所处的环境。同时再用当下的环境下所制造出来的提琴和以前的精品提琴做了一个对比,认为之所以当下制造出来的乐器没有办法与古旧乐器相提并论的很大一个原因在于时间感,一把好的乐器需要通过岁月的打磨才能够真正成型。就如文中最后所言:“也许下个世纪最好的乐器就是在今天制作出来的,表现将比现在好得多。”

4 结语

小提琴作为世界三大乐器之一,其研究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小提琴所发出的声音是一种艺术之外,其琴体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品。对于其制造工艺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当下对于小提琴制造工艺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对其实际制造流程上,集中在对其制造过程的科学分析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把这种制造工艺“科学化”了。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小提琴本身是艺术的一部分,因此,这种制造的“科学化”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艺术的空心化?从众多文献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学者都会认为我们当下的制作工艺是比不上以往的,因此我们要向以前的学习。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学习的方式是利用数据来对在以前看来是艺术的东西进行解构。这也就造成了当下看待小提琴所持有视角跟以前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当下对于小提琴制作工艺的理解是建立在当下的科技之上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导致了我们没有办法从古典制琴大师的视角来对提琴进行研究和观察。而我们要想在小提琴的制造工艺上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些问题似乎都是没有办法绕过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在小提琴制造工艺方面的研究还有比较大的深挖的空间。■

引用

[1] 范额伦.小提琴及其制作在16至18世纪初的发展[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4):56-63+72.

[2] 陈自明.看历史上对小提琴进行的各种“改革”[J].乐器,1982(1):23-26.

[3] 温德经,金懿.中国小提琴制作历史与发展现状[J].艺术教育, 2014(10):154-155.

猜你喜欢

小提琴论文工艺
LNG加气站工艺危害分析
Hey Diddle, Diddle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Pear Conc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