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三下乡”推动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作用探析

2022-11-11赵子龙陈迎春张腾飞赵桓艺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三下乡攻坚农民

赵子龙,陈迎春,张腾飞,赵桓艺,邹 华

(海南医学院 海南,海口 570100)

“三下乡”主要指将先进科技、卫生、文化送至农村、基层地区,于1997年在我国正式开始实施,目的在于促进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为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在今后工作中都要贯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三下乡”已广泛开展,已逐渐成为大学生落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途径。“三下乡”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感受农村生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增长社会见识,体现人生价值;而且还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农村生产生活相结合,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增加农民脱贫致富决心,一定程度加快农村发展。为此,本文基于大学生“三下乡”特点进行分析,并就“三下乡”推动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作用和具体路径进行阐述。

1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特点分析

1.1 社会性

“三下乡”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帮助大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对自我产生正确认知,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开展“三下乡”活动,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农村地区,以开放心态迎接社会,与社会人员接触,了解社会群众生活生产方式,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感悟。

1.2 学习性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将校内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工作中,通过实践检验知识掌握情况,明确学习的不足之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大学生看到学业欠缺的地方,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主动性。而且可以开拓知识范围,将理论知识在现实中体现,优化知识结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对专业课程情感,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将自己的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自如。

1.3 实践性

实践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以及校外运用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一定指导,解决村民实质性问题,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同时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需要面临一系列难题,能够使大学生正确看待实践中的困难,将课堂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学习的应用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大学生“三下乡”推动脱贫攻坚的作用

2.1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新农村建设中,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将传统村落转变为现代农村文明社区、将传统农民转变为具有技术文化的新农民,这是最基本的任务。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生态、环保农业经济发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能够利用多种途径和形式,根据当地农村地区农业发展需求,为农民提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培训,转变农民的农业经济观念,提升农业生产技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大学生深入农村进行调研,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敞开心扉的沟通,熟悉农民日常生活情况,了解风土人情,举办各种活动,为农村经济发展而服务。同时,向农民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帮助农民了解农村基本政策、方针,调动农民为促进农村积极发展的积极性。此外,大学生协作当地干部群众开展工作,根据当地特色和条件,选择符合当地经济结构的农村发展项目,促进传统农业向产业化发展,形成特色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解决技术、物流、销售等问题。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从多途径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2.2 促进农村地区思想脱贫

落后的思想、理念,是导致农村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村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部分人发展农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不足,同时等待国家政策照顾、依赖政府的思想较重,理所应当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帮扶。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大学生和农民共同吃住,讲述脱贫致富后生活质量的改变,逐渐消除懒惰思想,提升脱贫致富的信心,坚定改变生活的决心。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农村地区,能够起到一定的榜样效应,激发农村地区青少年的崇拜心理。由于农村地区青少年与外界城市生活接触较少,对于未来生活缺乏期望,当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进入农村后,大学生所具有知性、热情、博学形象会一定程度引起青少年崇拜,渴望与大学生一样拥有知识和前途,从而激发奋斗的信心。

2.3 加强农村脱贫致富文化基础

贫困农村地区因为地域、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落后。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力,科技推广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推广先进科学技术,能够为农民处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开拓农民脱贫致富思路,逐渐形成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新道路。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大学生在农村建设时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为农民生活提供建议,为农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帮助农民提高个人素质,加快向新型农民的转变,带动农村社会进步。例如,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可以帮助农村发展当地特色农产业,海南省成栋村是一个集汉、苗、黎三族融合的村落,各种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苗族刺绣、黎族制胶、黎族民谣、自酿酒等传统民族特色。大学生为特色农产业发展进行规划,推动产业发展,依托当地独特自然人文资源,大力发展农村产业,为当地脱贫致富提供思路,进一步发扬壮大脱贫攻坚结果。

2.4 推动农村地区卫生健康发展

贫困农村地区的农民由于经济水平较低,常常出现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极大程度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在一些边境贫困地区,部分农民误认为毒品可以治病,毒品上瘾后无法自拔。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能够向农民宣传预防艾滋病、禁止毒品等相关知识,为农民普及艾滋病、毒品的预防手段,使农民对自身健康产生重视,远离毒品危害。贫困农村地区农民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存在焚烧秸秆、丢弃废置物品等现象,引起空气中气体污染,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导致资源浪费。通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向农民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指导如何正确开发资源,保护环境。进行卫生宣传工作,帮助农民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环境。

3 大学生“三下乡”推动脱贫攻坚的具体路径

3.1 构建“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

“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社会实践质量。农村地区虽然经济相对滞后,但却是锻炼大学生的良好平台,能够磨炼大学生意志,增进与农民的情感,形成群众意识,掌握群众工作方法和技巧。大学生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历练,接受考验,才能够在未来适应社会,承担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三下乡”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农村生活艰辛,激发努力学习的斗志,增强服务“三农”的决心,愿意投身到农业发展中。“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要充分体现育人作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建立“三下乡”实践基地时,需要获得当地政府部门支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村落,明确实践基地功能定位,具有良好保障服务。例如,将海南省成栋村作为“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得到了当地书记和村委会大力支持,亲力亲为、有求必应,协助大学生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当地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具有良好基础。

3.2 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服务功能

大学生一方面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受教育对象,另一方面也是推动脱贫攻坚的辅助者。学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主动完成实践活动目标,并将社会实践结构和大学生入党、奖学金评选以及综合素质评测相联系。同时,学校内大力开展脱贫攻坚相关主题交流探讨会,集中组织学生为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引导大学生利用专业所学知识为农村地区提供服务,着手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带动农业生产化经营,增加农村地区农业效益。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文化优势,为农村地区青少年进行课内外辅导。医护类专业学生可以进行医疗义诊活动,进行卫生宣传,向村民普及医疗知识;农科类专业学生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畜牧类专业学生为农民讲解畜牧养殖技术。同时,利用大学生智力优势为农村青少年进行课程辅导,提升学业水平。举办相应的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例如,在海南省成栋村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教师带领下,大学生对村民们进行一对一八段锦教学,通过教学使村民们掌握各个动作,帮助调节体位,缓解疼痛,给予村民专业指导。同时组织村民讲述党和国家历史故事,传播革命精神,了解党的艰苦奋斗故事,继承发扬革命烈士面对困难奋勇直前的精神,增加村民爱国情怀,培养高尚情操,推动农村先进性建设。

3.3 重视实践研究,推动脱贫攻坚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和教师深入农村地区,落实实地调研工作,根据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类型、自然人文资源、产业发展、地域特点以经济收入等进行研究,结合现有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方针,制定符合农村地区发展要求的方案,为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一定程度促进农村发展。利用脱贫攻坚研究项目经费支撑,积极推动扶贫工作,为农村地区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应改善于发现当地发展的不足,给出相应的建议。例如在海南省成栋村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农村干部工资水平较低,薪资普遍在800-3600元之间,加上扣除绩效考核,工作所剩无几。同时农村干部采取“5+2”、白加黑工作模式,基本没有周末节假日,牺牲和家人相聚时间驻守乡村,工作非常辛苦。因此需要引起政府部门重视,提高农村干部工资待遇,稳定基层队伍,为农村干部提供足够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新农村建设中,这是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基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我国扶贫工作取得巨大进步,脱贫攻坚已初见成效,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已全面脱离贫困和扶贫工作的结束,只有构建起全面扶贫机制,让更多社会主体参与此项工作中,才可更快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三下乡”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基础,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途径。大学生自身具有独特优势和潜能,新时代下大学生应从“三下乡”做起,牢记使命、勿忘初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推波助澜。

猜你喜欢

三下乡攻坚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