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昌生米老街的场景数字化复原与传播研究

2022-11-11钟林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原住民老街数字化

钟林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南昌 330013)

1 概念界定

1.1 老街

老街,与我们常说的历史街道、历史文化街区、老街区同属一个概念,指的是城市或村镇中具有历史价值的商业性和生活性地段。早期概念由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宪章》中提出“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但其中所使用的“地区”是以历史建筑或文物群落为中心的地区,还未针对“历史街区”、“老街”的概念进行细分;日本有“历史的町”的概念,指从农村社会发展起来的工商业者集中居住的地区;在后来国际通用的学术概念中,涵盖了历史城镇、古代聚落、古迹群等历史地段。

历史文化街区这一概念在2005年建设部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给予的定义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

本文中的研究案例“南昌生米老街”并未局限于国内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文化街区”概念范畴,而是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学术概念,即涵盖了街道聚落和周边环境、历史上曾经繁华的商业节点,包含了商业行为和居住行为的古老街区。

1.2 场景数字化

场景数字化以计算机图形科学技术为核心,配合可穿戴交互设备,模拟真实场景中的视觉、听觉、触感并与之交互,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按虚拟环境的信息来源,场景数字化包括以下几种不同的技术表达:①过去或现在的真实世界的“遥现”;②对真实世界进行模仿或模拟;③经过主观处理借助计算机构建的超现实场景。本文所采用的场景数字化表达方式是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老街进行真实世界的“遥现”,即基于文献、媒体资料、现场调研等现实资料对目标场景进行数字建模重现,在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生成的虚拟老街场景中,体验者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感官上与现实世界相同的文化体验。

1.3 社会变迁

老街的社会变迁以近代工业社会发展为界限,在此之前传统商业模式缓慢发展,形成一套固有的体系,未遭到严重破坏。老街的社会变迁基本归结为两个方向:一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即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个人为追求最大福利而主动进行的空间选择性迁移行为;二是行政干预的结果,政策向商贸偏移使得区域发展逐渐走向失衡,由政府提供的服务设施以及对公共事业上的投入过分集中于商业地区,迫使人口迁移,老街无人问津日益衰败。本文在对生米老街的社会变迁进行研究时将重点放在快速变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变化破坏了老街空间格局与传统建筑形制,同时原住民对于老街历史的集体记忆缺乏载体而日渐浅淡。

2 社会变迁中的老街发展现状

2.1 物质层面

物质层面的老街现状主要表现在拥有历史内涵的特色建筑和重要节点遭到严重破坏。从人为因素来看,老街原住民在使用过程中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对个人空间进行现代化改造,占有公共空间甚至有部分具有文物价值的构件被偷窃倒卖,使得老街传统空间格局遭到破坏。从自然因素来看,大部分房屋缺乏人的居住,长年累月受自然侵蚀、断裂、倒塌,外观几乎无法辨认,有部分建筑因为其本身的建筑材料不耐火、不防水等原因,已经永久的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里。

2.2 经济层面

2.2.1 人口流失 近年来,随着保护传统街区成为主流意识,政府对旧街区进行改造,并有序疏散原住民,降低人口密度,加之经济开发区建立、经济重心转移,致使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2.2.2 利益关系复杂 大部分老街作为居住或商业地,其人口组成较为复杂,社会关系盘根交错,各个利益方相互纠结,各类人群诉求也不尽相同,要想做到统筹全局的基础上又照顾各方利益,无疑是困难的。

2.2.3 经济发展停滞 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致使空置的房屋无法得到有效的商业利用,难以形成“以人养地、以地哺人”的良性经济格局,居住在老街中的居民难以获得充足的生活来源,进一步恶化了老街人口流失的问题,同时伴随着的便是老街经济发展停滞的现状。

2.3 文化层面

老街居民内部不同年龄层的文化认同差异巨大,是老街文化没落的重要原因。老一辈居民的故乡情怀和生活习惯致使他们不愿离开居住多年的地方。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经济带来的社会地理变化,给老街原住民带来强烈的社会心理冲击:自身落后骨感的现实生活和近在咫尺的经济开发区繁华的割裂感,加剧了他们对日常生活的不满和无奈。对于如今依然不肯离开的原住民来说,一方面是精神寄托、根源所在,另一方面是自身的无能为力。在进行调研时大部分原住民谈起过往的景象都会激动不已,为过去的繁华生起一种光荣感,同时也为如今的衰败感到惋惜。中青年一代渴望着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先天的物质不足不断驱动他们向外面的世界走去,在获得了相对丰富的物质空间之后,高强度的工作和社会压力又剥夺了自身的精神空间。他们变成了最为茫然的一个群体,在老街以外的繁华场景中难以被社会认同,自身又难以认同那些显得有些过时的老街文化。

在老街还有很多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外务工,将孩子交由老人抚养,居住的老街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破旧的屋子”,由老人口述的老街历史文化典故无法引起孩子的兴趣,在青少年中难以产生文化认同。

3 老街场景的数字化复原

3.1 优势

虚拟现实技术在老街场景复原的应用中有三个显著优势:

3.1.1 感官的沉浸性 视觉上,高清的材质贴图和纹理,模拟光照和漫反射等实时渲染技术能给体验者带来逼真的视觉感受。听觉上,采用360°立体环绕声场,让体验者能够产生声音方位实时变化的真实感。触觉上,控制设备采用传感器,可以模拟击穿、滴水、滚动、摇晃等多种物理感知,给予体验者丰富多元的触觉感受。

3.1.2 体验的互动性 交互性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特征之一,体验者通过自身的行为动作、语音等与场景进行互动,当目标符合预定的行为路径时,系统根据编程库中的动作进行反馈。体验者不再作为第三方被动地观看视频,而是能够主动与之交互,大大增强了用户体验。

3.1.3 时空的灵活性 老街建筑不同年代、不同季节的感受有所不同,要想全方位的体验显然是不现实的;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可以根据收集的资料,对建筑的外观进行多层次、多样式编辑,最大程度复原不同年代建筑的外貌特征,而现有的软件能够模拟各个时段的场景。最终数据打包储存在云端,体验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终端进行操作,实现“云体验”。

3.2 复原流程

3.2.1 老街场景原料收集 ①对老街代表的建筑样式进行图形采集,包括流媒体取景和激光扫描;②对老街的周边环境、交通区位、生态现状进行数据收集;③采访原住民感受、老街流传故事,结合地方史料进行人文素材搜集。通过上述原料的梳理确定场景复原的内容与目标。

3.2.2 三维建模 ①形态构建,以预期效果为目标对总体布局进行有侧重点的修复和完善;②场景营造,根据前期调研梳理得到的图像资料,对白模进行材质、贴图、打光、渲染等处理,保证场景的视觉真实感;③行为逻辑,主要处理人物的交互、行为逻辑。

3.2.3 体验系统构建 以实现在老街场景的数字化模型中进行虚拟游览为目标,设计系统UI、人机交互方式、摄像机游览路线、人物和物体的交互动画等。

3.2.4 网络发布 数据储存在云端,在体验者使用电脑、智能手机进入网页时进行加载,引导体验者进行操作,同时根据体验者操作进行后台数据分析,收集改进方案以供后续更新。

3.3 案例

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对杨桥古村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后,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虚拟的古村漫游空间与漫游路线这一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对杨桥村的场景原料进行了收集,包括建筑外观、重要节点、民风民俗,结合对周边环境区位进行分析后,提出建筑可达性差、导向标识系统模糊、文化展示手段单一等问题;根据前期收集的建筑资料与照片,利用sketchup 软件生成建筑的白模,3dmax 软件进行材质、贴图、打光、渲染等处理,营造出感官真实的虚拟空间;将村庄的历史演变、名人名事、民俗风情等内容以展板、雕塑、模型、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在漫游路线方面采用了krpano 软件设置场景的全景起始页,添加空间的热点箭头引导游客,利用Everpano软件优化游客体验;在声音方面采用文字解说和动态解说相结合的方式,包括环境音效和语音音效;对于古村落旅游,特别是杨桥这类地理位置偏僻、知名度相对较低的地方,前期宣传与推广需要投入大笔资金,仅靠地方财政支持往往难以为继。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以不破坏村庄的原始风貌为前提,保护了村庄的自然生态、降低了体验者的旅游门槛,提升了体验者体验,并对当地文化民风民俗起到了广泛的传播作用,为古村落旅游提供了新的方向。

4 老街场景的数字化传播

4.1 意义

老街场景的数字化传播在我国现阶段对于政府、原住民、学界都有深刻的意义。首先,对于政府而言,老街场景的数字化传播能够提升当地知名度、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资源,打造高科技文旅产业,融合文化与经济共生发展。其次,对于老街原住民来说,老街场景的数字化能够有效地在社会变迁中保留有效记忆,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减少因老街变迁甚至消失而产生的遗憾。最后,对于学界来言,老街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其背后所蕴含的建筑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价值等待进一步去发掘探索,老街场景的数字化复原与传播对他们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素材与资源。

4.2 传播方式

4.2.1 图文平台传播 博客、公众号等平台具有轻量化、曝光度高、传播广的优势,将数字化的老街图文、云端体验链接发布于网络博客平台,同时推广数字化衍生产品,如老街主题的动态数字明信片、壁纸、知识交互游戏、表情包等,涵盖各个年龄段,实现数字化的老街场景更加全面的传播。

4.2.2 直播平台传播 在各大直播平台开设专栏,对于直播行业来说,借助网络直播平台开展线上旅游分享是新技术在特殊行业应用的最新发展,是网络直播技术应用层面的进步;对于游客来说,游客从实地游玩体验转向云旅游,旧时景物的再现、文化知识的传播、个体新潮的旅游方式借由着直播平台作为基础串联起来。

4.2.3 短视频平台传播 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优势明显:从传播效率来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根据用户所在的位置、搜索关键词进行精准推送,推动了大众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从传播成本来说,老街数字化的场景复原极大地缩减了成本,“趣味化”、“立体化”的短视频使用户自发地转发分享,降低了传播成本;从传播内容来说,短视频与老街场景的融合实现了传统元素的“场景化”与“生活化”,得益于5G 网络的普及,能够高质量地传输数据,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方式,赢得市场。

4.3 案例

敦煌研究院在2018年发布了一个名为“敦煌数字供养人”的项目,获得较高的关注度。该项目精选了30余幅敦煌壁画局部并利用网页H5 技术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投放,再结合现代人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语言形式,展示一系列古人智慧妙语;在互动方面,用户可以对着手机里的壁画“吹气”,就能看到敦煌壁画在不断风化作用下的逐渐剥落过程;在传播分享上用户可以生成海报到社交媒体展示,超过20万人参与其中;在经济方面用户可以为保护壁画捐款。该项目推出后,被微信朋友圈大幅转发推广,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传播的力量反哺公益,达到了良性循环。

5 南昌生米老街的场景数字化复原与传播

5.1 生米老街的历史场景选择

生米老街方便的水上交通为古代货物集散提供了有利条件,临街的道路上几乎家家都是店面,沿街走过,两边紧挨着的布铺、灯盏铺、中药铺、香烛纸火铺、肉铺、铁铺等林立其间,经过对当地进行考察后,选取了生米码头这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地点进行改造;作为集贸市场的生米老街在明清时期活跃度非常高,超过九成的南昌县人都会坐船过来做买卖,无论是生活上的吃穿用度买卖,还是大宗货物的交割,都在此进行,曾经一度繁华、热闹、充满生活气息,可以综合地反映出生米老街旧时商业、政治、交通、文化四个方面。

5.2 生米老街的数字化复原流程

5.2.1 前期调研 在二维图像方面使用高清摄像和录像设备对生米码头的建筑外观进行图像采集,包括整体外观和局部特写,无人机进行空中鸟瞰全貌,重点选择具有显著特色的货栈、客栈、渔船等。三维方面,激光设备进行全局扫描生成现场三维模型。区位地理分析方面,使用百度、高德地图等软件查看码头周边环境、交通区位、旅游资源和生态现状并进行分析。文化方面,深入采访原住民对于生米码头重要地点记忆、民间传说、名人轶事,查找文史资料和历史图像资料。通过上述资料的梳理确定场景复原内容与目标。

5.2.2 三维建模 配合现场扫描的实时三维模型使用sketchup软件进行白模总体布局,对整个码头场景进行取舍,以货船和码头集市为中心视觉点向外扩散,根据拍摄的货船、地面材质、小摊贩照片细节和视频使用3dmax进行材质、贴图、打光、渲染完成精细高模。人物方面进行明代、清代、近现代三套服装和具有代表性的货物进行建模。

5.2.3 行为处理 使用软件进行第一人称视角模拟,对人物和物体交互逻辑进行处理,设计UI、摄像机浏览路线,交互动画。针对生米码头总体狭长的地形特点,浏览路线设置为从码头入口到尾部线性浏览路线,沿路放置布铺、灯盏铺、中药铺、香烛纸火铺、肉铺、铁铺等商铺外观,当体验者操控人物进行到某个点时,停留驻足触发互动,会有浮动文字进行说明,商铺内虚拟角色会对体验者介绍。加入码头开运故事演绎,让体验者参与其中,可以选择货物交易商人、搬运工、渔船舵手等角色,不同选择会影响到不同故事走向,

5.3 生米老街的场景数字化传播形式

上线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创建“数字生米老街”认证用户,发布“我在生米码头的那些年”“生米风云录”等趣味主题文章吸引用户,邀请体验线上码头开运故事情节,推广数字化衍生品:老街场景动态数字明信片、水墨风格壁纸、码头商运文化知识、表情包等,以著名小吃“拌粉”为原型设计吉祥物提高知名度。邀请直播平台旅游、科技板块主播进行体验游玩,并做出评价,得到反馈后进行更新和优化。设立“南昌周边游玩”“最美码头”“文化老街”等关键词在抖音短视频进行传播,当用户搜索关键词时主动推送,增加曝光率。

6 总结与展望

老街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老街也需要通过新技术焕发新的生命力,两者相互联系,互为表里。基于计算机图形科学和新媒体传播对古建筑的多样化存在形式进行了探讨,设计的重点在于借助建筑物和故事演绎表现社会变迁,重新构建老街在钢铁丛林中的质朴形象,让老街原住民和更多体验者感受其魅力所在,为以老街为代表的古建筑群落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猜你喜欢

原住民老街数字化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老街谣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老街(外二首)
数字化制胜
从原住民地权判例看澳大利亚原住民政策的变迁——从灭绝、同化到多元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