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2-11-10张建元

教育界·A 2022年26期
关键词:中高年级语文阅读小学

【摘要】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学生高效阅读的动力;有效的阅读方法,是学生高效阅读的桥梁;深刻的阅读感悟,是学生高效阅读的归宿。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为阅读蓄力;千方百计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为阅读架桥;多措并举让学生体悟文本情感,为阅读增质。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张建元(1970—),男,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安厚中心小学。

阅读,是训练思维、发展想象、开阔视野、汲取思想和传承文化的基本渠道,是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阅读兴趣低、阅读方法运用不熟练、对文章的思想体悟不够深刻等,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阅读教学低效,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难以在阅读中得到有效提升。对此,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及启迪学生感悟文本思想三个方面入手,助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朝着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一、生兴趣,为阅读蓄力

学生理想的阅读学习状态,不应该是消极被动的“要我读”,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我要读”。而兴趣是“我要读”的力量源泉。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生发阅读兴趣,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前奏和铺垫,为学生的阅读学习积蓄力量。

(一)在揭题中生发兴趣

文章的题目是教师引领学生阅读的切入点,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思想的高度浓缩。通常情况下,在阅读伊始,教师都会引导学生揭题,即聚焦文章题目,猜想文章内容,想象文章描绘的情景等。教师应该以揭题为契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之后,学生会将好奇心逐渐转化为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为整个阅读过程蓄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伊始,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搭石》这一题目展开想象,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分享自己对“搭石”的理解。有学生说:“搭石是不是‘搭积木’呀?只不过是将各种各样的天然石头视作积木。要是那样的话,搭石一定更加有趣,更加具有挑战性。因为天然石头的大小、形状、颜色等,都是完全不同的。”也有学生说:“搭石,一定是与石头有关,但是,为什么要搭石,究竟是为了游戏,还是为了铺路,抑或是为了架桥等,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学生的这些合理推测、大胆想象,都会成为他们迫不及待阅读的铺垫,成为他们专注阅读的动力。

由此可见,通过揭题,既可以让学生大胆猜测文章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好奇心,这些好奇心又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我要读”的强劲动力。

(二)在情景中生发兴趣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小学生而言,开展阅读教学时若只以文字为支架,那么留给他们想象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鉴于此,为了让学生更为真切、直观、具体地感知文章的意境,教師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景。面对逼真、直观的教学情景,学生也较易生发出浓厚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这篇课文时,尽管学生对于下雨的情景非常熟悉,但是大部分学生却从未领略过桂花雨的情景。为了让学生领略、观赏桂花雨的情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微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场形象、逼真、动态的桂花雨情景。这样的情景,既有助于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体会桂花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与文章内容相符,与实际生活相通的教学情景,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理解文章的难度,还能够提升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三)在交流中生发兴趣

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都是学生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度阅读的有效路径。通过交流,学生的阅读视角会更广,阅读收获会更多,阅读思维会更强,阅读效果会更好。无论是在阅读前,还是在阅读中,抑或是在阅读后,教师通常都会围绕某一主题,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机会,借此助力学生一步一步逐渐走向深度阅读。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讨论与交流的活动,让学生围绕“成长”这一主题,用“昨天……今天……明天……”描述某种生物的生长过程。由于教师明确了讨论与交流的主题,并且还为学生搭建了语言交流的支架,因此学生讨论与交流的积极性特别高。通过深入讨论与交流,学生不仅了解了更多生物的生长过程,还对《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学生能否在交流中生发阅读的兴趣,关键还在于教师设计的讨论与交流主题是否紧扣课文主题,是否能够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是否能够让学生有话想说。

二、学方法,为阅读架桥

阅读教学之根本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知识,更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发展个人能力。掌握各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是学生发展自主阅读能力的基本渠道。因此,教师应该以阅读教学为抓手,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卓有成效地掌握朗读方法、思考方法以及写作方法等。

(一)在诵读实践中学习朗读方法

朗读,是相对于默读而言的一种有声阅读方式。在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绘声绘色、情真意切的朗读过程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就会逐渐转变为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如此,学生对于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层意蕴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为更好地发挥朗读在助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的作用,教师应立足于课堂教学活动,在诵读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各种朗读方法。

举例来说,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巧妙地将朗读方法的指导贯穿于课堂诵读实践活动之中。在邀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时,教师以提问为抓手,不仅让学生说出喜欢这些段落的理由,还让学生说一说在朗读这些段落时的注意事项,或者说,需要运用哪些朗读

方法。

如,某学生在读“老班长自圆其说自己不吃鱼的原因”时,读得字正腔圆、底气十足。对此,教师提出了质疑:“老班长究竟有没有一起锅就吃鱼?”“既然老班长没有吃鱼,他为什么要自圆其说?”教师的提问就好比是一座灯塔,引领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通过大量的诵读实践,学生就会明白,在表达愉快的情感时,朗读的节奏应该明快一些;在表达郁闷、忧愁的情感时,朗读的节奏应该放慢,朗读的音量应该放低。

(二)在文本赏析中学习思考方法

阅读与思考是互相关联、密不可分的。只阅读,不思考,学生很难将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只思考,不阅读,学生很难在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唯有将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能力。文本赏析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文本赏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思想,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文本中的关键字词、结构布局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进行思考。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这篇课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赏析文本内容,体会文章情景,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在这个幽静的小镇上,当贝多芬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时,他会作何感想?当贝多芬走进皮鞋匠的家时,除了看到兄妹俩贫穷的生活状态,还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不仅会对学生深度理解课文内容起到推动作用,还会让学生本着寻找答案的目的深度阅读课文。

显而易见,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而逐渐掌握了读思结合的阅读方法。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读思结合的阅读方法会成为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在读写结合中学习写作方法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绝不能仅仅依靠屈指可数的几次单元写作训练,而应该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写结合。读写结合,可以让阅读活动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同时,读写结合也有助于学生吸收和内化各种写作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写作

能力。

比如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收录了两篇民间故事。在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融入缩写训练。如,当学生对故事《猎人海力布》有了细致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在不改变故事原意的前提下,对这个故事进行缩写。缩写故事,也是让学生复述故事的一个过程。通过缩写,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表达故事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故事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

除了缩写训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写作的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方法等,组织学生仿写,或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对故事结局进行改写。

三、悟思想,为阅读增质

厚积语言知识,开阔文化视野,只是阅读的浅层次任务。阅读的深度任务,应该是让学生理解并传承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因此,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通过体悟文本思想,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提升阅读质量。

(一)从创作背景中悟思想

要想体悟文章的思想,就必须要站在作者的视角进行思考。了解创作背景,是学生走进作者视角的捷径。思想是文章的生命,缺乏思想的文章,读起来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反之,那些思想深邃的文章,读后会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还应该引导他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去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

以《示儿》这首古诗为例,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外敌入侵、国家失地、百姓失所,诗人却不能保家卫国、收复失地。带着满腔爱国热情,带着对百姓的牵挂,带着对外敌的痛恨,诗人写下这首绝笔诗。当学生对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有了清晰、具体的了解之后,他们就能够更为真切地体会到这首古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爱国之情。

以创作背景为视角,理解文本之意,体悟文本之情,既可以让学生悟透文本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文本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将文本的情感升华为自己的情感。

(二)从文本细节中悟思想

文本中一些貌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是学生体悟文本思想的“触点”。于教师而言,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应该指引学生抓住文本中的细枝末节,从中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反问句。当学生找出“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这两个反问句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事实上,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也是他们品读文本细节的过程。通过品读该细节,学生就会明白,与陈述句相比,这两个反问句更加能够表现出父亲坚决的态度,更加能够反映出父亲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之情。

显而易见,文章中的一字一句、一标一符,无不在传递着某种信息,表达着某种情感。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的视野聚焦于文本细节,以这些文本细节为“触点”,去感悟和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

(三)从单元整体中悟思想

與以往教材相比,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之中的篇目,不仅在体裁方面较为相近,在思想方面也是相通的。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某一篇文章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去感悟思想。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的课文包含了不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北京的春节》蕴含了春节民俗文化,《腊八粥》蕴含了饮食文化,《藏戏》蕴含了戏曲文化。正因如此,教师在教学该单元的每一篇课文时,应该让学生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去整合和感悟文章所要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对比阅读这几篇文章,通过对比,学生体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时也会更加精准、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黄欣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与拓展”策略初探[J].中国教师,2013(12):21-22.

[2]曾彩芹.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横向分层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2015(03):50.

猜你喜欢

中高年级语文阅读小学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探究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程中对“自主阅读”教学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