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性康复训练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影响
2022-11-10侯新颖刘亚君
杨 晓,侯新颖,刘亚君
(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桡骨骨折临床常见,患者除具有骨折基本的临床症状以外,还会出现腕部肿胀、活动障碍、手部握拳疼痛等,部分患者因骨折端损伤正中神经后会出现手指麻木、正中神经功能障碍等[1]。因桡骨远端与腕关节距离较近,此类患者大多在预后合并腕关节活动障碍、腕关节功能减退等[2]。近年来,有研究认为阶梯性康复训练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预后效果更为科学,且干预过程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综合性[3]。本研究将其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观察对骨折复位状态、腕关节活动度及骨折周围微循环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5例骨折患者。纳入标准:经影像学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先天性疾病的者;同一部位有骨折病史者。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平均年龄(37.57±10.23)岁;致病原因:跌倒后支撑致伤12例,骨质疏松患者40例。观察组:53例,其中男31例,女22例;平均年龄(37.66±10.41)岁;致病原因:跌倒后支撑致伤14例,骨质疏松患者39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高分子石膏对骨折端进行外固定,4周后对患者骨折端进行X光复查,若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则拆除石膏;拆除石膏后指导进行康复训练,主要以患肢屈曲、伸展、内旋、外旋等运动为主,每个动作每天重复训练50次;训练1周后若患者可耐受则可增加每天训练次数。观察组:①第一阶段:在患者进行患肢固定当日即开展康复训练,并依据患者训练适应度和恢复程度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在此期间鼓励并引导患者进行肩关节、肘关节等部位活动;固定第2周对患者进行握拳训练,固定第3周对患者实施手指抗阻训练;②第二阶段:固定第4~5周,此阶段以引导患者进行腕关节活动度训练为主,以初始屈伸角度15°为基础,根据患者耐受程度等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在此基础上增设桡尺偏主动训练;③第三阶段:固定第6周,此阶段为骨折愈合期,主要以腕关节屈曲、内外旋、尺桡偏训练及抗阻训练为主,每3 d增强1次训练强度和难度。2组患者干预时长均为8周,出院后随访6个月。
1.3指标评定 腕关节活动度:干预前后采用医用量角度检测患者腕关节背伸度、掌屈度、桡角度、旋前度以及旋后度。疼痛程度:干预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总分10分,分数越高患者疼痛程度越重;肿胀程度:应用肿胀评分标准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应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估,总分19分,分数越高说明其腕关节活动度越差。骨折周围微循环:干预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应用全自动血流变分析系统检测红细胞积聚指数(EAI)、红细胞电泳指数(EEI)、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FEER)水平和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率(DTER)。
2 结果
2.1两组腕关节活动度比较 干预后两组腕关节背伸度、掌屈度、桡角度、旋前度以及旋后度较干预前均增加,观察组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腕关节活动度对比
2.2两组骨折复位情况比较 干预后两组VAS、肿胀及Gartland-Werley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骨折复位情况比较分)
2.3两组骨折周围微循环比较 干预后两组EAI、EEI指数较干预前均降低,FEER、DTER水平均升高,观察组升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EAI、EEI、FEER和DTER水平的比较
3 讨论
既往研究证明,大多数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在实施手法复位或手术切开复位后需要长时间的固定、制动等措施,在愈合过程中腕关节会出现关节僵硬、术后畸形等诸多并发症[4-5]。阶梯性康复训练以早期康复训练为目的,在术后训练的时间上具有领先地位,且在干预过程中,干预方式与训练任务的递增以患者的耐受程度和骨折愈合周期规律为标准,避免患者因个人因素对术后康复过程造成影响,提高了干预效率,增强临床干预的科学性。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干预后观察组腕关节背伸度、掌屈度、桡角度、旋前度以及旋后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临床认为,骨折患者预后疼痛程度、骨折复位后对位程度、骨折部位肿胀程度等是评估患者骨折预后恢复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6-7]。阶梯型康复训练遵循“由远及近,由大关节到小关节”的原则,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避免患者在康复训练早期产生抵触情绪;其次阶段进行康复训练在训练中期的训练强度呈有序递增,降低患者的训练疼痛感,避免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二次伤害;在此基础上,阶段性康复训练的第三阶段将患者肢体训练与日常行为活动相结合,在提高患者腕部力量的同时增强其灵活性,提高患者腕部功能预后功能水平。结果显示:实施干预后观察组患者VAS、肿胀及Gartland-Werley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
既往研究结果表明,血液红细胞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在骨折周围微循环的作用下为骨折端输送营养物质,加快骨折端的愈合[8-9]。阶梯性康复训练与日常患肢康复活动相比,前者的训练方式及训练轻度更具有科学性,在保证患者的安全的前提下,以腕部屈伸角度15°为基础逐步增加训练量,有助于提高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并在此基础上腕部的适量运动也降低了腕部水肿程度,进而促进骨折端微循环的建立。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EAI、EEI指数及FEER、DTER水平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证明阶梯型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骨折端周围为循环水平。
综上所述,阶梯性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减轻患者腕部疼痛程度和肿胀程度,提高其腕部功能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