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规范化处理模式临床效果分析
2022-11-10薛刚
薛 刚
(沂南县人民医院,山东 沂南 27630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逐渐增多,以粗隆间骨折尤为常见,其中98%的患者需要外科治疗。早在2007年,英国骨科协会发布了《老年脆性骨折治疗》指南,总结了老年脆性骨折治疗方面的共识,并提出了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标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就诊4内收入骨科病房,适合手术的患者在住院48 h内完成手术,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医疗开支。但传统的科室会诊制度效率较低,增加了患者术前的等待时间。而多科室间的协同配合已逐渐成为比骨折治疗本身更为棘手的难题。为此,本院结合自身条件,初步建立了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规范化处理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本院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268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年龄≥65岁;受伤至来院就诊时间≤3周;经X线或CT确诊,可合并肢体其他部位的损伤。排除标准:原发性骨质疏松原因以外的病理性骨折;经门急诊评估建议保守治疗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多发创伤,存在严重合并症,病情危重,无法近期进行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患者;依从性差,预计无法完成随访者。将纳入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常规路径组:132例,其中男68例,女64例;平均年龄(74.89±14.52)岁。规范化路径组:136例,其中男71例,女65例;平均年龄(75.18±15.05)岁。
1.2方法 规范化路径组:科室结合ERAS流程,采用多学科协作为核心的老年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规范化处理模式,包括:多学科协作的术前评估;以骨科为核心的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手术方案的个体化制定;多学科协作的麻醉与围手术期处理;以患者为核心的康复训练指导和并发症的预防。常规路径组: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流程进行治疗,包括入院之后对基础疾病的会诊,常规会诊一般在24 h之内完成;基础疾病的干预治疗;手术及术后康复和并发症的预防。两组手术均为同一组医师团队完成。
1.3观察指标 术前门急诊就诊后4 h内住院的比例,入院后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总体费用,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
2 结果
2.1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常规路径组有2例患者因病人年龄大,家属意见不统一,未能在4 h内完成住院;规范化路径组均能在4 h内完成住院。规范化路径组在术前等待时间明显优于常规路径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2.2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常规路径组:132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44/132)。规范化路径组:136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29%(14/13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20.97,P<0.01)。
3 讨论
通过两组统计数据发现,规范化路径组在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常规路径组。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的包括心血管疾病(35%)、呼吸系统疾病(14%)、脑血管疾病(13%)、糖尿病(9%)、恶性肿瘤(8%)和肾脏疾病(3%),约70%的患者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Ⅲ-Ⅳ[1],早期多学科协作的术前评估,能够对老年粗隆间骨折病人存在的基础疾病进行尽早的干预治疗,包括隐匿性疾病的诊断,避免单学科会诊所增加的术前等待时间,同时也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老年粗隆间骨折多为低能量损伤,骨折AO分型多为A2.3、A2.3,手术方式为微创切口髓内钉固定,术中显性出血较少,本研究中手术均为同一手术组医师完成,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常规路径组:发生肺部感染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规范化路径组:发生肺部感染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29%,规范化路径组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路径组。多数研究已经证实,延迟手术会导致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死亡率增高,早期手术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并降低术后并发症[2]。目前国际上的指南一般主张对患者早期(<48 h)进行手术干预[3-6]。早期的住院,充分的评估患者是至关重要的,国内目前已经逐步建立老年髋骨骨折的绿色通道,包括多家医院已经建立了老年髋部骨折的专科病房,建立由骨科医生主导、多学科参与的诊治团队[7]。
综上所述,老年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规范化处理模式能够显著缩短入院后的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愈合,降低死亡率,减轻家庭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