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语文主题学习教学策略
2022-11-10黄伟
黄 伟
“双减”背景下的语文主题学习教学策略
黄 伟
(慈溪市新浦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浙江 慈溪 315322)
多读书、多积累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总量却远远不够。在“双减”的大背景下,语文主题学习是一种轻负、高效的语文学习模式,关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从课文体裁、作者、主人公、写作方法等方面出发,通过单元组块、比较提炼、活动助推等方式,能有效增加阅读量,实现学生视角下的深度学习。
主题学习;双减;学习模式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一、二、三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1]。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每册平均25篇课文,每篇课文以500字计算,阅读总量也只有15万字左右,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提倡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但就目前的学习情况来看,这些“阅读”实施起来不尽人意。要想增加阅读量,势必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这样又有悖于“双减”提倡的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这一目标。应该如何突破时空限制,联动课内与课外,让学生既不加重课业负担又能大量增加阅读量,让阅读活动向纵深迈进呢?语文主题学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讨课程。
一、思考:重构课堂,由课内联动课外
(一)从概念入手,知其然
对于“语文主题学习”,笔者比较认同这种说法:是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以编写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的阅读材料为载体的语文学习体系[2]。
统编教材语文主题学习中的“主题”指的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任何一篇文章,有内容就有表达形式,有表达就赋予一定的内容和情感,二者是统一的有机体。“学习”指的是一切以生为本,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学,重在习得。学生通过语文主题学习分享感悟,在合作中体验乐趣,在探究中实现追求,在快乐阅读中培养习惯。语文主题学习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它改变单篇教学的传统,冲破单元教学的框架,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学习体系,是实现阅读减负的有效路径。
(二)从教学入手,知其意
1.发掘内涵,培养兴趣。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以单篇精读为主,一般用时2~3课时。而语文主题学习则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读多篇文章,实现一篇带多篇的“1+X”模式和反三归一的“X+1”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亲历学习的过程,让阅读活动向更深层次推进。
2.呈现丰富,利于积累。阅读面和阅读积累是阅读教学一项重要评价指标。统编教材编排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阅读链接和快乐读书吧等内容,这样的呈现方式主题突出。但是在阅读教学时只是一篇学完再学另一篇,孤立式进行,对于不擅长前后对照、归纳总结的小学生而言,对积累的帮助不大。采用语文主题阅读,将单元整组课文进行整合,或将阅读补充材料批量导入,在扩大阅读面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发现其中关联,让积累更为轻松更有意义。
3.自主参与,培养习惯。传统阅读教学中繁琐的分析是导致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最大障碍,过于注重字词分析、释义、解读,把阅读文本解读得支离破碎,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也就读不出个性的体验。温儒敏教授说:“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3]在大量的阅读中,通过对信息的提取、整合、消化,建立一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因此,语文主题学习既有学习本身的意义,也有教育的意义。
二、梳理:研读教材,从单篇走向整组
(一)关注阅读材料
1.从课文体裁出发。小学低段常以童话、寓言、诗歌为主,高年级则增加了应用文和适量的科普作品。进行阅读教学时,可将同一体裁的课文以整组方式呈现,使学生掌握一类文体的阅读方法,进而对不同文体的文章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从课文作者出发。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著名作家之手,教师可补充有关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所著的其他作品供学生阅读,也可以依据作者写作时间来选择阅读材料,还可以按作者的写作风格学习一组文章。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更能将作者的内心与课文内涵建立联系,用全面的视角欣赏品析。
3.从课文主人公出发。教材中选编了许多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科学家的故事,但是,对课文中涉及的许多人物学生了解甚少。可鼓励学生收集与人物相关的文章,阅读后讨论、交流、发现人物特点,掀起阅读热潮。
4.从写作方法出发。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相对集中的阅读训练重点,即语文要素,单元中的文章都围绕着语文要素展开。这样,语文主题学习的必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同单元的课文可整组学习,也可在学完后,根据语文要素补充阅读材料。这样的主题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对语文要素的掌握程度。
(二)关注学生立场
实际教学中,教师更需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在减轻作业负担的同时开展深度阅读。
1.贴近学生认知。学生因理解水平、心理上的差异,在各年段会呈现出不同特质。女生偏爱童话、诗歌、故事类,男生则对科普类感兴趣。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童诗,而高年级学生则更喜爱科普小品、人物传记等。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主题学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走进学生心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1]语文主题学习在有限的一节课中组织大量的阅读行为,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阅读期待,学生沉浸在看书、思考、讨论、倾听等语文实践,这样,学生成为课堂“主体”,阅读兴趣与求知的欲望大大增强。
3.关联学生生活。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氛围,把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校园樱花节开始时,组织学生学习与“春”相关的文章,感受春的气息;节日来临,组织阅读和传统节日相关的课文,品味字里行间浓浓的风俗习惯;在学校书写过关之前,组织阅读汉字演变的各类趣闻与故事,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践行:探索策略,由传承迈向突破
(一)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这体现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基本规律。
1.正确朗读。新课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朗读是首要条件。从读准字音,到读通句子,再到读懂句子,进而能想象画面,体会情感,都离不开读正确。读正确是理解的过程,也是自悟的手段,“学”在其中。
2.研读作者。阅读教学时通常会先关注作者的生平与写作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关注这些背后的故事,理解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还要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从中寻找丰满人物“故事”的精彩情节。
3.想象画面。一般的阅读教学中,学生通常要先理解句子中字词的意思,调动以往阅读积累,感受体会文章大意。再通过想象,体会文本中描绘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阅读材料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来还原和补白,甚至是创造阅读材料中所描绘的画面,站在学生的视角引导学生亲历过程。
(二)体现语文主题学习的价值取向
1.内容呈现:单元组块。将具有某一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一组材料放在一起,组成一个语文主题学习单元,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段里完成学习。如学习五年级下册有关冯骥才的文章《刷子李》时,可以进行从作者出发的语文主题教学,以“走进语言大师——冯骥才”呈现,如表1所示。
表1 冯骥才作品内容与写作特点
从作者出发,进行语言特色的主题学习,能进一步加深对大作家冯骥才的认识;从表达手法、写作内容、文章体裁等方面的语文主题学习,也可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
2.主要策略:比较提炼。语文主题学习是在课堂上多篇阅读材料进行比较,寻求相同,发现个性;也可通过比较得以归纳,提炼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表现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阅读《北京的春节》和《藏戏》这一组课文,就可以提炼比较异同(表2)。
表2 《北京的春节》《藏戏》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特色
3.开展形式:活动助推。无论是比较归纳、发现规律,还是延伸拓展、丰富积累,都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主题学习,不是教师解学生的“惑”,而是教师要真正摸清学生“惑”在何处。比较归纳中,促使教师吃透教材、斟酌精讲内容,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同伴合作、小组讨论,掌握一类阅读的学习思路和策略,讨论发现主题学习的价值,将合作的思路、策略转化成阅读智能,从语文课程的角度解决读书习惯培养的难题。
语文主题学习是帮助教师改变语文教学观念与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是双减背景下学生课内外大量阅读的解决方案,是一种高效的语文学习模式。它关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双主线,站在学生的视角,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提供必要准备与能量,让阅读活动向“纵、深”迈进,引领学生向“广、博”发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8-13.
[2] 李希贵. 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J]. 人民教育, 2012(12):22
[3] 温儒敏. 温儒敏谈读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14.
Teaching Strategy of Chinese Theme Learning Under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HUANG Wei
(Central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Group, Xinpu Town, Cixi 315322, China)
More reading and accumulation is a valuable experience of Chinese teaching, but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eaching, the total amount of student’s reading is far from enough.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reduction”, Chinese theme learning is a highly effective language learning mode with light burden, which focuses on humanistic theme and language elements, such as text genre, author, hero, writing metho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text unit integration, comparison and extraction, activity promotion, reading quantity is effectively increased to realize depth learning from student perspective.
theme learning; double reduction; learning mode
G623.23
A
1009 - 2560(2022)05 - 0137 - 04
2021-12-06
黄 伟(1979-),女,浙江慈溪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责任编辑 赵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