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大学精神追求与育人镜像——对45所师范大学校训及相关面版数据的分析

2022-11-10何海波秦金亮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博学校训师范

何海波,秦金亮

师范大学精神追求与育人镜像——对45所师范大学校训及相关面版数据的分析

何海波1,秦金亮2

(1.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雪门学前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336;2.浙江师范大学 国际儿童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0)

20世纪末以来,中国师范教育步入专业化、开放化、多元化、综合化的教师教育变革新时代。师范大学作为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坚守师范阵地,尊重师资培养的特殊性,追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养成过程。作为塑造师范生思想和行为“文化模式”的校训,形塑“知行合一的”的“师者”特性、“乐育师表”的“范者”精神,在过程中影响着师范生素养的养成。师范大学传承了校训中蕴涵的办学精神,秉承了“寓师范于大学”的大学办学理念,形成了有充分选择性的“大师范”,培养了“经师”“人师”兼具的“大先生”,也肩负起中华复兴“大”家国担当。

师范;校训;育人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对师范大学在新时代如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进一步强化了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作为培养和提高基础教育师资的专门教育,师范教育在从业人员品质要求、师范生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各类课程以及师范生职业训练与实践体系上有区别于其他各类教育的独特性。因此“师范”一词不仅是机构概念、组织概念,也不仅是专业、职业定向概念,而是对教育现象的深度理解,对教师培养、教师职业演变的历史性系统把握。“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1]

大学的灵魂在于独立、多元、创新的精神和思想,最能反映大学办学文化、精神和理念的是校训。校训,反映学校办学历史传统、宣传学校定位和特色、规戒和劝勉师生的行为、表达和渲染校园文化氛围,在办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师范教育的排头兵,是指师范大学群体中的杰出代表,意指在教师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有典型改革行为的学校,对推动中国或区域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囊括了中国部属的师范大学和地方性具有改革精神的师范大学。45所师范教育排头兵校训特质的深入探究,能反映中国师范大学群体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能理解师范大学的办学文化和精神追求。

一、师范大学校训的形成

《说文解字》中把“训”解释为“从言”“从川”,本意作“说教”解。乃以嘉言教导人之意,故“从言”;“川”本作水流贯穿解,有疏导水流,使通畅之意。因此“校训”是学校教人通于义礼的说教。《中华百科辞典》对“校训”的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2]。“训育”指对教育对象进行道德教育,“德目”指的是德育的内容,其所反映的是一所学校对其办学传统、办学精神等各方面的概括、理解和抽象。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理念的符号表征,是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彰显的灵魂。

师范大学的校训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更新,逐渐从“政治激励式”走向“自我觉醒式”。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就经历六个阶段的不断更新,“为国求学,努力自爱”(1904年)、“诚实、勤勉、勇敢、亲爱”(1912年)、“诚勤勇爱”(1914年)、“以身作则”(1923年)、“公诚勤朴”(1938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1996年)。

二、师范大学校训内涵与特征分析

(一)师范大学校训的来源:取向多元

校训的提炼和确立过程不尽相同,或取自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著作的至理名言,或取自题词、演讲或领导讲话,或源自时代特色的教育追求。

师范大学十分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注重对典籍的诠释和发扬。西南大学的校训“含弘光大 继往开来”,其中“含弘光大”出自《周易》第二章《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继往开来”出自《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因此,“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即“包含弘厚,光著盛大,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之意。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由启功先生提出后,各方都高度认同,1996年正式确立为校训。南京师范大学自建校以来,把培养中、小学优秀师资作为己任,倡导教书育人,注重人才的德、智、体全面发展,1992年确立“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校训。经过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身教言传,学校延续办学传统,面向未来,2002年学校确立了以“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为校训(表1)。

表1 师范大学校训的常见类别

(二)师范大学校训的表述形式:二言八字最常见

将45所师范大学的校训的句式作了梳理和比较后,发现常见的有五种句式(表2)。

表2 45所师范大学的用词句式

从表达形式看,基本可以分为以上五种类型。一是单字词义,比如“诚、毅、勤、 敏”;二是两字词语,例如“重德、博学、求是、创新”;三是三字动宾短语,例如“怀天下,求真知”;四是四字词组,表达四个方面的含义,其实就是四个二字词语,例如“为学为师,求实求新”;五是四字词语,例如“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含弘光大,继往开来”。45所师范大学的校训中最常见的表述形式还是第二类和第四类,即二言八字,以动词词组为主,对仗工整、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句法结构也比较单一,以平行结构为主。这类表述形式也体现了师范大学实用理性的精神,重视对师范生行为的外在教化,重视传统文化和权威文化的教育效力,强调目标式的教育。

(三)师范大学的价值追求:博学、厚德、敦行并重

校训主题词的明细化和精细化有助于大学精神的明确体现。按照研究的惯例,主题词仅选取一个词组中的重点词,相近的词义表达归为同类,语义表达按其直接释义进行归类处理。例如:“行为世范”只取“世范”两字,“行为”作舍弃处理;“品正”概括在“厚德”主题词下;“敬业”意为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但本研究中仅取校训用词的直接释义,将其单列处理。

表3 45所师范大学校训中的主题词及其频率统计

由表3可以看出,师范大学以“博学”为第一高频词的求学目标,把追求“博学”作为学生求学的重要追求。“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指学习者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培养充沛而强烈的好奇心。教师的职业向来以“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而存在,师范大学也以传承知识、探索新知的身份存在,把“博学”写入校训,表达的也是一种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厚德”语出《周易系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代表的是一种道德境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作为培养人民教师的师范大学,把“德”写入校训既要求学生有将来“为师”的基本行为准则,同时也是服务人民的道德要求。“敦行”源自《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敦”是厚道、诚恳的意思,“敦行”就是敦促勉励去做,强调亲自动手和亲身实践,在知行合一中践履道德。“敦行”“勤奋”是师范大学对专业学习的价值诉求,知行合一、脚踏实地、刻苦钻研是作为人民教师的基本素养。

(四)校训育人特色有差异:区域特色鲜明,学科特色不显著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年来对地区的划分,四大区域师范大学的校训主题词的排序整体结构较为一致,高频用词聚焦在“博学”“厚德”“敦行”“求实”和“创新”五大主题词。本研究发现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师范大学的校训还是具有一定典型的区域特色。东部地区的师范大学在“博学”“重德”“敦行”并重的同时,也强调“求实”和“创新”。“求实”使用频率占56.3%,“创新”的使用频率也达到了31.2%,均远远超出其他地区师范大学使用频率。这与东部地区经济开放、国际创新阵地等定位是分不开的。中部地区师范大学的校训相对“四平八稳”,“博学”“厚德”“敦行”的使用频率均为44.4%,最能体现传统儒学风格的中庸之道。“博学”“厚德”在东北地区师范大学使用频率较其他地区高,分别达到了83.3%和66.7%。四类地区中唯一超过60%的比例,体现了东北地区的师范大学对学生学识与品德培养的高度关注(表4)。

三、校训文化的价值追求

校训是大学办学的“文化名片”,是延续大学精神的“文化基因”,是浸润学生思想的“文化模式”。师范大学以浓厚的“师范”特色作为其独特的定位,校训是对其办学传统、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理性概括和抽象,并成为弘扬师范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和价值追求。师范大学的校训注重对学生从教职业道德以及为人师表的意识培养,也“师化”了师范大学的校园文化。

表4 45所师范大学的地区分布及校训区域特色

注:地区划分依照国家统计局近年来的划分标准

(一)彰显“知行合一”的“师者”特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范大学创立初期的主要社会动因是为了响应国家普及基础教育的号召而培养新型的现代教育的师资。师范大学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学段教师人才的基地,校训中彰显其自身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特点是应然的选择。例如长春师范大学的“学无止境,行为师表”凸显出师范大学为国家培养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与神圣职责,为人类教育事业永无止境地学习。曲阜师范大学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则是强调“为师”的基本职业态度与倾向。淮北师范大学的“博学、慎思、励志、敦行”则是指明了师范生必须通过勤奋学习、严谨思考、坚持不懈、努力实践才能成为一名教师这一基本规律。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校训中的“积学”“自树树人”“勤学笃行”“知行合一”等都展现师范院校与众不同的专业特点,表达了对师范教育以及师范生培养的思考和期待。

(二)蕴含“乐育师表”的“范者”精神

“范者,可为立身做人之表率也。”师者,人之模范也。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教育传统的厚积薄发,也是一代又一代人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先是为学之道,后是为师之道,每位师范人都应认真学习知识,掌握各种技能,在学成后能成为后学者的表率,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榜样人物。教师的为师之道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知识,还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如此便是人们所敬仰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范大学校训中始终强调尊师爱生,以身作则的优良传统,可以看出对“为师之道”在中国文化中的发扬与传承。辽宁师范大学始终秉持“为人师表”的校训,老教授们“乐育师表”“人民教师为人民”的精神,在国家教育事业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老教授们将自己的专长悉心传授于人,年轻教师坚定为师范生服务,师范生延续为民服务,一代代薪火相传,对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坚守“继往开来”的创新使命

创新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师范大学是培育未来教师的主要场域,其创新精神的培育较一般高校显得更为重要。通过校训精神,全校营造创新氛围,师生树立创新意识,其落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实施路径也体现出传承和创新。为了探索高考免试背景下,高中—大学七年一体化办学的育人新模式,2003年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面向全省招收了我国第一个高校直升班,录取的学生在完成三年高中阶段求学后深入浙江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就读。在高中三年学制中,学校开设了除教育部规定的依照普通高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全部必修课程,还结合未来高素质教师的需求特点,近20年来探索出了一套新的教学和育人的实践模式。该模式注重启迪学生创新意识、涵养教师专业知识和锻炼实践能力。评价采用学分制,只有总学分和各单项学分均达到学校要求,同时在特长、创新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学生将准予毕业并选择适合的师范专业继续求学。

但是从校训上看,45所排头兵的师范大学的用语主要聚焦在“博学”“厚德”和“敦行”,雷同度高,辨识度不高,给人以个性化缺失之感。校训中的“学”和“德”是否存在泛化、虚化或空洞化问题?此外是否真正做到了传承又反映了时代要求并与时俱进呢?“真、善、美”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师范大学校训中有“真”和“善”的元素,也体现了大学办学对现实世界和意义世界的追求。但是却缺乏对“美”的向往,这一忽视所带来的后果已经在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不良的后果。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本应该是师范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45所师范大学中只有四川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校训中提到“尚美”,表达了对“美”的追求。

四、校训文化下的特色彰显

(一)秉承“寓师范于大学”的大学办学理念

从词源学的角度,纽曼认为大学(university)是传授普遍(universal)知识的地方[3]。大学首先应该把普通学生培养成为能处于时代所要求的高度的人,即有文化修养和优秀专业技能的人,因此必须涉及教授一些重要的文化学科。文化学科和专业学科应该以一种合理的形式进行,兼顾系统性、综合性和全面性。以传承郭秉文教育思想为代表的南师大、华师大,坚守广博的文化积淀是未来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办学理念,追求“通才”和“专才”之间的平衡点,认为高素质的教师应是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塑造而成的综合性人才。南京师范大学构建了体现南师特色的博雅教育体系,并高度重视博雅通识课程的师范性和专业性。博雅课程追求培养知行合一的博雅之人,追求基于社会中的人的素质教育。“博”关注的是知识的广博,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掌握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以应对未来。“雅”追求的是素养,即思想上、方法上和精神上。综合的学科设置和丰富的课程选择,消解了学科壁垒,促使师范生形成“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的开放格局。

(二)形成有充分选择性的“大师范”

从学科设置层面,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部属师范大学已不再局限于中小学开设的科目课程,在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新闻传播、文学、艺术学、管理学、天文学、生态学、大气科学、信息科学、电子学等专业类广泛涉足。纽曼认为,大学是教育场所,应实现普遍的与完整的知识的教学目标,学生应在一种洋溢着普遍知识的益智团队氛围中进行自我教育[3]。北京师范大学出台的本科生培养方案(2015年版)以及自由选修学分认定办法构建了充分有选择的“大师范”课程体系。学生可根据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自由选修全校各专业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而且学校还为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开放研究生学位基础课程,设立专题高级研修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三)培养“经师”“人师”兼具的“大先生”

晚清以来,师范教育“师范性”的建构和发展由师德、师术和师知三个维度构成。践行儒家传统、涵养教师品性和恪守职业伦理是“师德”的主要内涵;理解相应学段学生身心规律和具备有效的育人能力是“师术”的主要内容;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则为“师知”的核心内容。既是具备博学素养的“经师”,又是“为人师表”有育人艺术的“人师”,两者兼具的“大先生”对人民的允诺就是许校、许教、许国。“学为人师”“为人师表”这类词语作为师范大学中典型师范文化的体现,其意也是指学生的培养是为了乐于从事奉献的教师职业。本科教育是师范大学的根本所在,特色所在。例如福建师范大学110周年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50多万名毕业生,60%的福建省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和教学骨干,30%的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毕业于该校[4]。

(四)肩负中华复兴、守正创新的“大”家国担当

中国办师范大学坚持又红又专、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定向培养到当前的免费师范生制度,坚持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如1950年4月东北大学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以培养新型中学师资为目标的高等师范院校。1952年2月28日在全校党员动员大会上成仿吾校长明强调了师范大学的特点。1953年建立了新的独立设置的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提出了“面向中学”的口号。在培养目标上,坚持突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并且由综合大学转向由师范院校培养。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采用独立设置的“定向型”师范教育模式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的历史选择,也是现实的需要。其“勤奋创新 为人师表”的校训也充满说明了学校在办学历史中的选择与坚守。

[1] 国务院办公厅.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 [2022-03-01]. http://www.gov.cn/ 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2] 舒新城. 中华百科辞典[M]. 北京: 中华书局, 1930: 166.

[3] 约翰·亨利·纽曼. 大学的理想[M]. 徐辉, 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5.

[4] 王长平.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坚守大学育人初心[EB/OL]. [2022-03-01].http://fjnu.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2322128.

Spirit Pursuit and Educating Mirroring for Pedagogical Education Pioneers——Analysis on Mottoes of 45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Relevant Panel Data

HE Haibo1, QIN Jinliang2

(1.Xuemen Honors School of Childhood Education, Ningbo Childhood Education College, Ningbo 315336, China; 2.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hildre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0, China)

Since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the pedagogic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stepped into a professional, open, diversified and integrated time of transformation. Some normal universities during reformation have developed into a comprehensive, featured and regional way, so a lot of local universities have sprung up. Normal universities, as pedagogical education pioneers, stick to the normal position, respect particularities of teacher training, and pursue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s teachers and acting as an exemplary person”. The motto reflects the thought to shap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behavior of “culture pattern”, mold the spirit of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for teachers, and “examples” of “love of education and be a model for others”. During the process, qualities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been cultivated. Normal universities have inherited the spirit to run a school in the motto, adhered to the concept to run a school which sets and example in the university, formed a fully selective “big normal”, cultivated a “teacher” with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be a model for others”, and shouldere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untry.

normal education; motto; educating

G650

A

1009 - 2560(2022)05 - 0039 - 06

2022-03-03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教师德育能力的结构表征与提升路径研究“(KT2021211)

何海波(1984-),女,浙江舟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原理。

(责任编辑 张文鸯)

猜你喜欢

博学校训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博学的猫头鹰
读经典,做个博学又多“材”的实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