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期刊传统编辑与新媒体编辑业务差异比较
——以期刊编辑与微信编辑为例

2022-11-10胡静云

学报编辑论丛 2022年1期

陈 旭,周 汐,胡静云

(1.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林业调查规划》编辑部,云南 昆明 65005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中国食用菌》编辑部,云南 昆明 650223;3.广西元喜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0)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得知,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10.29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1]。而在《2018年新媒体趋势报告》中,手机继续保持着资讯终端的绝对领先优势,其他渠道渗透率中,电视占比32.8%,广播电台占比10.9%,报纸杂志占比9.6%[2]。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对信息传播带来了深远且巨大的影响,新媒体迅速发展,传统媒体开启变革,全媒体时代来临。作为媒体发言人的编辑职业,也发生了改变,分裂出传统期刊编辑与新兴媒体编辑(以下简称传统编辑与新媒体编辑)。无论是传统编辑还是新媒体编辑,他们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各有其优缺点,不可或缺。传统编辑与新媒体编辑虽有差别,但也不是泾渭分明的状态。在当前的变革形势下,应该在保留传统编辑与新媒体编辑两者特有优点的同时,寻求突破点,共同进步。

传统编辑,指图书、报纸、期刊等以纸介质为载体进行精神文化生产活动的编辑。新媒体编辑,指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依靠互联网技术或社交平台为载体进行精神文化生产活动的编辑。出于比较的便利及笔者经历,除特殊说明外,本文的传统编辑主要以期刊编辑为例,新媒体编辑(由于各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职责不同,会有“新媒体编辑”与“新媒体运营”的措辞之分,实际上可统称为“新媒体编辑”)则以微信公众号编辑为例。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两者作为其中一方的代表,存在一定共性:工作内容非常接近,期刊的稿子从诞生到出版与微信公众号的图文从诞生到推送在工作内容上是大体相当、细节各有出入的;在《2018年新媒体趋势报告》“社交产品看资讯”的渠道排名中,前四位微信占了三位,其中微信订阅号占比64.9%,朋友圈占比50.3%,微信群占比36.0%[2],足以说明如今微信公众号作为一个汲取信息的载体,受众较广,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拥有一定的说服力;两者的特点都很接近,即报道及时(微信公众号最快可当天推送,期刊可在印刷前改版)、内容广泛(两者的选题都非常广泛)、连续性(期刊有半月刊、月刊、季刊等,成熟的微信公众号都有较为固定的时间与频率、篇数)。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传统编辑与新媒体编辑亦如此。笔者将在比较两者具体事务的异同后,分析两者目前之间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1 工作内容的改变

据《出版专业基础·初级》(2015版),编辑工作分为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等12个环节(有些环节或先后顺序不同,或与其他环节交织在一起,仅供参考)[3]。以此为基础,笔者认为,传统期刊编辑与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编辑(以下简称期刊编辑与微信编辑)在工作内容上的异同是大体相当的,但部分环节的改变导致了结果的差异性。

1.1 选题策划环节的不同导致结果的差异

在信息采集环节,期刊编辑与微信编辑的并无本质区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信息采集分为一般信息与专业信息,获取渠道有市场调研、大众传媒、文献检索、人际交往等,无论是期刊编辑还是微信编辑,信息渠道的获取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不同类型的期刊及微信公众号、相同的期刊及其微信公众号,其信息渠道都既有不同也有相同,主要体现在文末的“参考文献”或“资料来源”上,稍加关注即可发现,此处不过多赘述。

在选题策划环节中,期刊编辑与微信编辑差异巨大,主要是周期不同及人员构成不同。人员构成主要体现在人员岗位说明上,微信编辑一般在文末,期刊编辑一般在目次页或版权页,在本文的“编辑加工整理”环节详述。期刊一般分为半月刊、月刊、季刊等,因此选题策划的周期多以月、半月、季度为单位,很固定。微信公众号的更新主要以主体设定为主,每日更新、隔日更新、工作日更新皆有,因此相对应的选题策划周期就随之而改变。

1.1.1 步骤不同:审批与自由

一般而言,期刊的选题策划原则上要求全体编辑人员参与,基本步骤有信息梳理、选题设计、选题论证、选题优化等。期刊编辑设计的选题必须经过集体论证方可执行,其中选题论证中需要三级审批,建档备案。在具体实施中,各出版社略有不同,大体相当。而微信公众号的选题策划步骤个体差异较大,自由度较高。即官方媒体号、企业号、个人号皆有不同的步骤,并不明确与统一。官方媒体号如“央视新闻”(微信号:cctvnewscenter)、“广西师大出版社”(微信号:bbtpressbook),选题策划步骤大体与期刊编辑相当;企业号如“新氧”(微信号soyoung111)、“135编辑器”(微信号editor135),选题策划由主管领导审批通过即可;个人号则非常自由,步骤可有可无,并无定论。

1.1.2 范围不同:固定与灵活

期刊编辑有非常具体的选题策划范围,是经过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较为固定的,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其中宏观层次的策划,是对一种期刊的总体策划,设计期刊的性质、宗旨、编辑目的、编辑方针、内容定位、读者定位、出版周期等,决定一种期刊的总体面貌和办刊宗旨[4]。宏观层次统领中观层次(栏目设计、专题策划、作品组配)与微观层次(具体实施)。微信编辑则不同,它的选题策划范围是不固定的,涵盖多种领域,灵活多变,只要相关平台及法律允许,其宏观层次也可随时变更,无需经过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选题范围的不同会导致读者群的不同,由于期刊选题的固定性,导致其读者群是相对稳定的;微信公众号选题的灵活多变,导致其读者群是灵活但不稳定的。

如《博物》杂志,期刊内容主要以衣食住行、花草虫鱼、建筑文明、生活百科等科普题材为主,但其微信公众号“博物”(微信号bowuzazhi)既有期刊部分内容(如《务必收藏!博物课堂秋冬线下活动课表汇总》),又会根据时事热点推送相关图文(如《关于冠状病毒,看这一篇就够了》),并不仅仅表现期刊主旨。

1.2 需兼顾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平衡

微信公众号在选题策划上的灵活性是期刊不能比的,但期刊也拥有微信公众号无可比拟的稳定性,因此,在保有各自特性的基础上,应该兼顾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平衡。于微信公众号而言,虽然应该追求热点与流量,但应学习期刊的固定栏目,寻求自身的定位与范围内的读者群,在选题时应该把握“新粉”与“旧粉”之间的平衡,固定栏目时可在标题上注明栏目名称,以示区别。于期刊编辑而言,留存定量的灵活栏目,追求时事与热点,争取新读者与老读者,并且灵活运用新媒体平台扩宽选题策划、组稿的范围与渠道。

比如微信平台,若是个人约稿,期刊编辑可在公众号后台联系作者;若是社会征稿,除发布征稿启事的微信图文外,可在自定义菜单栏、后台关键词回复、自动关注回复、运营者(小编)微信朋友圈等方式进行社会征稿。期刊类微信公众号一般使用“投稿” “联系我们”字眼,新闻类微信公众号一般使用“爆料”字眼。如微信公众号“广西师大出版社”2018年1月31日发布了《征稿启事丨“诗意环江”全国诗歌大赛开始征稿啦!》(https://mp.weixin.qq.com/s/LsPKqlPda7pvxeWDrUdMWA)一文;其官方微信运营者(小编)师太君(微信号bbtstar),于2018年12月26日发布朋友圈征稿启事。

图1 微信公众号“广西师大出版社”后台关键词回复及微信小编“师太君”发布的朋友圈征稿启事

图2 公众号“中华书局1019”的自定义菜单栏

1.3 审稿制度的有无导致结果的差异

在审稿这一环节上,期刊编辑与微信编辑存在着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审稿制度上。期刊编辑实行“三级审稿制度”,简称“三审制”,由初审、复审、终审三个审级组成[4],有明确的责任,保证了期刊稿件总体的高质量。就目前而言,微信编辑既没有国家规定的统一的审稿制度,也没有获得对应资质的执行人员,仅依靠该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或主管领导把关稿件,因此稿件内容质量与形式质量都参差不齐,错漏乱象严重。虽然微信公众号后台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审核,但多注重于字眼及题材方面的审核,一些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上的错误依然难以避免。校对制度同理。

1.4 需逐步实行“审稿制度”与“责任制度”

“审稿制度”是期刊编辑的优点,在保证稿件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第一道“把关口”,故在此环节上,应该做出改变的是微信编辑等新媒体编辑。微信编辑职业发展迅速,但是目前还未有较为完善的监管制度,想要减少目前“谣言” “标题党” “颠倒黑白”等现象发生,净化新媒体舆论环境,需逐步实行“审稿制度”与“责任制度”,并且应国家与个人共同推进。“审稿制度”未必需要全盘复制传统制度,而应在适应微信编辑的职业特性上加以改良;“责任制度”也应如此,对于传播范围广、影响较大的信息,相关的编辑及其领导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制度是规范执行的基础,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没有制度,仅靠“约定俗成”或“个人习惯”,很难形成较好的行业规则,促进行业发展。

1.5 编辑加工整理环节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如果说以上环节期刊编辑与微信编辑还有不少的相似之处的话,那么从编辑加工环节开始,期刊编辑与微信编辑便有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

1.5.1 微信编辑“编写合一”现象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在编辑加工整理环节,微信编辑“编写合一”现象显著,即微信编辑既是“编辑”又是“作者”,与期刊编辑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文章的岗位说明上。一般而言,期刊编辑会在文头或文末写明“责任编辑、作者、图片编辑、版式编辑”等信息,编辑的“编”身份明显。而微信编辑岗位说明内容并不统一,注明“责编、作者”的、注明注稿件来源的、仅注明作者的、仅注明微信编辑人员等。说明位置也多变,文头、作者栏、文末皆可。总的来说,微信编辑的文章岗位说明上,传统意义上的作者身份减弱,“编” “写”双重身份明显。

在微信公众号中,如无特殊标明(作者栏、文章来源、资料来源、图片来源),整篇图文的作者默认为该公众号的“小编”,即微信编辑。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微信编辑中“写”所占比例增大,从各大招聘网站对于“微信编辑”这一职位的要求中即可得知,如要求具备一定的原创能力。当然,期刊编辑中也有编辑可独立撰稿,但为了文章的质量,一般不安排其作为其撰写文章的责编,在同一文章出现“编写合一”现象较少。

图3 “央视新闻”公众号注明来源、编辑

图4 “中国出版史”公众号仅注明作者

1.5.2 操作软件功能较为不同

在编辑的加工整理上,期刊编辑与微信编辑的操作方式非常不同,主要是因为操作软件的不同。目前期刊编辑中广泛应用的是方正书版、方正飞腾、方正飞翔、InDesign、QuarkXPress等专业客户端型软件。微信编辑中广泛应用的是微信编辑器(公众号后台自带编辑器)、135编辑器(https://www.135editor.com/)、秀米(https://xiumi.us/#/)、i排版(http://ipaiban.com/)、小蚂蚁(http://www.xmyeditor.com/)等网页端软件。两者各有优缺点,前者专业性强,后者普适性强,适合不同场合。不过就“可操作性”来说,网页端软件的“可操作性”更强,因为它相对于专业软件来说,方便且易上手。

1.5.3 编辑与整体设计融合成新模式

期刊编辑“编辑加工整理”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正文、辅文、技术加工整理等,重点是在微观上具体检查原稿、对其加以匡正、修饰和润色。在此环节之后,期刊编辑还有微信编辑没有的三个环节,即“整体设计” “审定发稿” “校样处理”。与之相反的是,在“编辑加工整理”环节中,微信编辑就已经融合了“整体设计”中的“内文版式设计”,形成了新的“编辑加工整理”模式全面型编辑。

微信编辑除了要修饰文字外,还要设计文字、符号、线条、底纹、间空、插图、表格等各种成分的表现形式,而这部分在传统编校中一般由设计人员完成。当然,由于载体不同(纸质与网页),两者的设计方向也有所不同,具体细节有不少出入,难度很难对比。通俗地说,微信编辑在“编辑加工整理”完成后,就代表已做成一篇可出版发行的图文。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微信编辑,需要学会设计封面、内文编辑排版、插图处理、背景设置等。且由于公众号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相对应地,微信编辑可发挥的余地也越大。如注重视频交互的微信编辑需要学会剪辑视频,注重活动的微信编辑需要学会活动策划等。对于期刊编辑来说,“整体设计”也要参与,但并不是直接执行人员,而是作为指导人员、辅助人员,地位不同,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也不同。

1.6 与时俱进,开拓传统编辑新方向

期刊编辑工作环节尽可能地完成线上模式转换,线上+线下结合,求快也求精。5G时代的到来,可能会给传统出版行业带来更大的改变。有学者猜测,在5G时代,传统媒体或新媒体公司目前采用自采、自编、自导等方式完成信息的采编播等程序也许会被打破,更多的媒体工作人员、媒体资源、具有知识产权的信息内容均实现网络虚拟共享,将有更多的自由职业者成为媒体平台内容的制造商,媒体本身的独立属性将会相应下降[5]。微信编辑的工作环节比期刊编辑简便,虽然有载体及市场的原因,但也是基于网络发展的优势。期刊编辑也应该利用这份优势,将自身的环节尽可能简便,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也提高工作效率。

期刊编辑出于自身的特点,很难完全复制微信编辑的“编写合一”模式,但可以此为借鉴,编校能力和学术能力一起抓,争取加大编写比例,向多面发展。当前出版编辑者更加侧重事功“编校”,在专业学术研究与作品原创上呈现弱化趋势。出版编辑者“编校与创作一体”在未来将要求更高[6]。如果5G时代的猜测成为现实,那么编辑不仅仅是“为他人做嫁衣”,更应为“自己做嫁衣”,才能在全民数据、全民舆论、全民媒体环境下,不被压缩生存圈,实现自我价值。微信编辑虽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版权问题),但“编” “写”双重身份已形成一定模式,且与“整体设计”融合的新模式具有全新的活力,对于期刊编辑向多面化发展是有参考性的。这个时代需要“专才”,也需要“全才”,但是“全才”并不易做到,可逐渐尝试“多才”。近年来,编辑的转型方向也成了不少从业人员的研究方向,创新以及多面、全面成为很多人认可的出路。如王勇安认为需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努力成为原创内容生产者、多中心媒介内容生产的组织者和社会阅读的引领者[7];宣海林提出了行业期刊编辑地位的再定位观点:编辑功能定位的全面化、编辑职业能力的全面化、实现用户思维、编辑功能的智能化、编辑思维的与时俱进等[8]。

1.7 校对与预览环节的完善与薄弱

在校对方面,期刊需坚持“责任校对制度”与“三校一读制度”,严格执行一校、二校、三校等工作,以保证书刊质量,而期刊编辑主要负责“校样处理”与“样品检查”工作。校对是把关作品的最后一道防线,期刊的校对工作是很完善的。微信公众号虽没有实体,但也与期刊对应的校对工作——预览。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完成稿子的编辑并保存后,下一步就是“预览”。预览,即提前浏览图文在手机、电脑上模拟呈现的效果,由公众号后台发送到个人微信号中,是临时网页链接的形式。预览链接有时效性,有效期 12小时(从预览链接生成时算起),失效后需重新再发送一次预览链接。微信编辑或微信校对(如有)可以在预览链接上进行校对或修改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相当于一部分微信公众号的“校对”并没有对应的岗位与对应的人员,因此校对工作相对薄弱,再加上市场的需求不同,微信校对工作经常由微信编辑担任,导致微信公众号的图文质量与期刊的图文质量存在较大的差距。

1.8 发行宣传成本的高低与回馈信息收集的重合

微信公众号的图文推送则相当于期刊的发行,转发则相当于期刊的宣传。显而易见,微信公众号的发行成本非常低,只要有网络、手机或电脑即可完成,一步到位,无需像期刊一样考虑发行渠道、程序、形式等内容。宣传成本则难以确定哪一方的成本更高,毕竟需要达到的效果不同,但两者宣传的本质是一样,形式也有较多相似之处。如公众号为了扩大影响(阅读量、增加粉丝),会利用奖品等其他优惠条件促使读者点赞转发,期刊为了增加销量,也会进行促销、赠送小礼品等方式;为了更具吸引力,转发语也会搭配相同的宣传文案,作用类似期刊的导语(编者按)。无论是期刊编辑还是微信编辑,在发行与宣传的环节中,编辑都处于辅助地位。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之前,期刊编辑的回馈信息收集一般通过邮件、电话、信件、问卷调查等形式,存在一定滞后性。而微信公众号寄托于即时通讯微信,同样具有即时通讯的特性,即快速、及时,因此其“回馈信息收集”存在即时性,形式有后台留言、文末留言、编辑微信号私聊、文章投票、问卷调查等,比较重要的信息也多采取邮件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期刊编辑的信息收集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的读者反馈越来越多。总的来说,期刊编辑和微信编辑回馈信息收集方式的重合度是较高的。因此笔者认为,在这方面,两者保持其现状即可。

2 个人素质的改变

如果将编辑的工作内容比作硬件,那么基本素质就是软件,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编辑工作的好坏与编辑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编辑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前三者较难量化去比较,但职业素质,能明显看出差异性。

2.1 职业素质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

2.1.1 职业追求

期刊编辑的职业追求与微信编辑的职业追求存在明显的差异,期刊编辑是文化追求,微信编辑是数据追求。期刊编辑属于传统编辑,肩负着推动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责任。要成为无愧于时代的新型编辑,需承担 3种责任:文化责任,要把文化传承下去,把当代的文化记录下来,留给后人;社会责任,要对一个时代信息传播的后果和推广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处理;历史责任,要把今天广大人民群众所从事的伟大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历史真实记录下来[9]。

微信编辑作为新媒体编辑,职业追求虽也有传统编辑的痕迹,但就目前市场要求而言,以指标论胜负,目的性很强,流量(点击量)为王。微信编辑有一个关键量化的指标,即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简称KPI,一般为阅读量、点击量、播放量、粉丝数等,指标的高低直接与薪酬挂钩。为了追求点击量,新媒体编辑会做出较多与传统编辑“不相符”、缺少社会责任的举动,如将一份稿件分成几段多次推送,或故意用引人争议的内容吸引更多关注等。传统编辑与新媒体编辑的“责任感”有很大不同,传统编辑自从踏入这个行业,就要时刻遵循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作。而新媒体编辑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都会因为其背后的主体不同而不同,开展的工作也就截然不同。

2.1.2 职业敏感

无论是期刊编辑还是微信编辑,都具备职业敏感这一特质,这是“编辑”的共性,没有这个共性是无法胜任任何一项编辑工作的。但微信编辑作为新媒体行业,需反应及时。只要出现新的热点、大新闻,微信编辑反应都很迅速,及时推出稿件,抢占舆论重地。值得注意的是,同为微信编辑,有传统媒体经验的微信编辑,更具备职业敏感优势,不少微信头部公众号的创始人,都有传统媒体编辑经验,包括但不限于期刊编辑。

如“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微信号Miss_shopping_li)运营者方夷敏曾就职于《南方都市报》,是首席记者;“深夜发媸”(微信号 shenyefachi)徐妍曾在南方某报社新媒体部门任职;“新世相”(微信:thefair2)创始人之一张伟是中青报《冰点周刊》特稿记者,曾任职《博客天下》《智族GQ》的副主编;“咪蒙”(现已注销)原名马凌,曾在《南方都市报》副刊工作;“一条”(微信号yitiaotv)创始人徐沪生,曾在《外滩画报》做总编辑;“六神磊磊读金庸”(微信号dujinyong6)创始人王晓磊,曾任新华社重庆分社政法口记者;“毒舌电影”(微信号dushetv,现更名“Sir电影”)创始人何君,曾任某门户网站娱乐版编辑。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新媒体编辑与传统编辑的关系,两者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进行转换,可以吸取对方的某种特性化为自身的优点,并非泾渭分明。

2.1.3 职业作风

评价一位期刊编辑的优劣,一般以职称、著述、资历、差错率为基准;评价一位微信编辑的优劣,一般以阅读量、粉丝数、传播度为基准。两者评价基准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职业作风。期刊编辑的常规工作是“咬文嚼字” “字斟句酌”,职业作风是一种一丝不苟的求真求是作风,慎重严谨;虽然也注重传播度,但出于责任,不会为了传播度而牺牲文章的质量。微信编辑发布图文的目的是传播,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功利作风,甚至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部分微信编辑有时为了传播度,不惜牺牲文章的质量与正确的立场、真实的事件,因此常出现“标题党” “图文不符”甚至“内容违规” “捏造事实”等现象。长此以往,这种功利性作风会对整个新媒体编辑行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也是对社会极度不负责的做法,非常不提倡。

2.2 加强微信编辑职业素养的培养,填补培养机制的空白

据报道,不少高校已经开设了有关新媒体的专业或研究方向,如中国传媒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佳木斯大学等学校都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该专业文理兼收,毕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高校人才的培养已经有所成就,官方关注与研究也在逐渐完善。由党政军团研学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的理论研究、交流机构——国家意识形态中心新媒体研究院于2015年11月7日成立,以便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研究、新媒体的探索运用和网络意见领袖的团结、引导工作,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但普适性的面向社会新媒体编辑素养培养的机制还是存在空白。已经从事新媒体编辑行业的从业人员,缺乏一个有力、正规、合法的渠道来提升自己,获取一定的资格。

在2015年2—3月一项专门针对国内新媒体人员的职业发展与管理问题的调查中发现,超八成受访人员认为新媒体编辑(记者)需要进行统一的职业培训和考试[10]。这证明,针对新媒体职业的职业培训和考试是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和需求的。这个培养机制的具体形式还未成型,但是笔者认为可以从继续教育、资格考试、资质考核等方向去考虑,尽力培养出更具备职业素质与专业素质的新媒体编辑。

3 社会环境的改变

造成期刊编辑与微信编辑存在较大差异,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改变。

3.1 入职门槛与市场需求导致结果不同

3.1.1 入职门槛的高与低

传统编辑的入职门槛比新媒体编辑高。首先是专业要求高,实行“职业准入”制度。期刊编辑的专业要求以“编辑出版专业” “中文专业”或期刊相关专业为主,专业性很强,并且在到岗后都需要进行国家统一举办的职业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培训,实行“职业准入”制度。从 2001年8月1日起,国家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统一规划。每年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简称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大概在10月份举行。其次是学历要求高,逐渐发展为以硕士学历为主,具体体现招聘要求上。国家对于出版人才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渡过了成长阶段(1949—1965)、凋零阶段(1966—1976)、恢复阶段(1977—1991)、调整阶段(1992—2002)及深化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后,出版人才队伍有了质的飞跃,从业人员整体学历明显上升,硕士学历成为大多数国有新闻出版单位招聘的门槛[11]。专业性强、学历高是期刊编辑的特点,也是传统编辑行业的特点。

据腾讯微信、中国信通院、数字中国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指出,2018年微信总就业机会达2 235万个,其中直接就业机会达527万个,同比增长10%[12]。而2018年微信公众号账号数量超2 000万,可推断出其背后所需的微信编辑数量是很庞大的。由于市场发展快且需求大,因此对于微信编辑的职业要求并不限制,也很难限制。但主体间差异较大,官方媒体号要求较高,企业号次之,个人号良莠不齐。这导致市场上微信编辑岗位对于专业的要求并不是那么看重,“网络与新媒体” “市场营销” “新闻传媒” “工商管理” “编辑出版” “不限专业”皆有;学历要求较为广泛,中专、大专、本科皆可。据调查,2016年我国自媒体人群体主要由本科生组成,本科生所占比例达57.5%,硕士及以上达到15.5%,专科达到17.2%,高中及以下学历占9.8%[13]。也就是说,微信编辑不像期刊编辑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到岗后也不会进行统一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难以保证职业素质,这也导致了新媒体编辑稿件成品良莠不齐的现象。

3.1.2 市场需求的小与大

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期刊编辑的市场需求要远小于微信编辑的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从业人数与岗位需求量上。期刊编辑属于传统新闻出版行业中的期刊出版业,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为主,从业人数少,岗位需求量小。微信编辑属于新媒体(自媒体)行业,涵盖各行各业,性质复杂,以民营企业为主,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较少,从业人数多,岗位需求量大。

关于从业人数。近年来,期刊出版业从(就)业人数处于持续下降趋势。据国家新闻署发布的历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可以看出,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直接就业人数为 453.9万人,其中期刊出版业为10.3万人[14];201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直接就业人数为405.9万人,其中期刊出版业为10.1万人[14];201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就业人数为390.3万人,其中期刊出版业为 9.5万人[16];201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就业人数为 362.4万人,其中期刊出版业为9.3万人[17];202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就业人数为320.9万人,其中期刊出版业就业人数为6.3万人[18]。

与之相反,新(自)媒体行业属于蓬勃发展态势,从业人数逐年上升。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2017年中国自媒体从业人员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自媒体人数量为146万人;2015年,中国自媒体人数量为200万人;2016年,中国自媒体人数量为240万人。2016年各大自媒体平台中,微信公众号市场份额占比遥遥领先,为 63.4%,微博占比为19.3%[13]。换句话说,2016年微信公众号的自媒体从业人员约有152万人。据克劳锐(topklout)《2018年自媒体行业白皮书》统计,2017年,自媒体从业人数达 300万人[20]。据中研普华《2020—2025年中国自媒体行业市场调查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全职从事自媒体的人数达到了370万人,而兼职人数则超过了600万人,一共有970万人在从事自媒体行业[19]。虽然数据因统计机构不同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仍可从不断攀升的数据中看出端倪。

关于岗位需求量。前文已提到,期刊编辑“职业准入”制度要求从业人员需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故可从职业资格考试的人数大概得知岗位需求量。第一次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开启于2002年。据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208 971人次参加了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78 007人次考试合格;据国家出版管理部门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累积通过登记注册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7 300余人,其中,责任编辑注册68 000余人,资格登记4 000余人[11]。而2012年考试报考人数为20 693人[21]。

由于新媒体行业没有统一的考试,岗位需求则以相关专业的就业数据为参考。虽说新媒体行业专业要求限制不强,但仍有部分专业与新媒体行业联系较深,比如传播学、数字传媒艺术、编导、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等。其中2012年开设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则是教育部针对互联网发展而增设的专业,可谓是与新媒体联系最密切的专业之一。经调研,宏观层面上国内已有 327所高校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通过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就业岗位重复性较大的几个专业的就业数据进行横向比较,传播学专业在2020年的岗位需求量约为52万个,数字传媒艺术专业约为1万个,编导专业约为33万个,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约为87万个[22]。

显而易见,无论是从从业人数还是岗位需求量来看,都可得知期刊编辑的市场需求要远小于新媒体编辑。而根据前文提及的微信公众号账户数量、市场份额在各大自(新)媒体平台的占比,可以推测出微信编辑市场需求在新媒体编辑的占比也不会低。综上所述,期刊编辑的市场需求要小于微信编辑。

图5 《中国国家地理》的招聘要求

图6 广西人才网搜“微信编辑”(2020-02-17)

3.2 以发展、包容的眼光看待微信编辑

中国的“编辑”是不断发展的,从古代编辑出版到现代编辑出版,从传统编辑到新媒体编辑,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改变而改变。古代编辑出版转变成现代编辑出版用了2 000多年,现代编辑出版从萌芽到成熟用了70年,而从传统编辑到新编辑才用了10多年。给新媒体编辑以发展成长的时间还很短,因此存在不完善的部分无可厚非,应以发展、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一个微信编辑,不应以旧事物的眼光和规则去束缚其发展。虽然目前微信编辑入职门槛低、学历水平偏低、职业素质良莠不齐,但这是受市场发展影响和自身条件制约的,与整个社会环境有关,只要国家对该职业增加关注、完善相关制度和培养机制,随着时间的发展,微信编辑未必不能像传统编辑一样达成质的飞跃。当然,个人的努力也不可忽视,各大单位及其负责人也应尽自己的力量去推动这件事的发展。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从工作内容上看,两者大体的内容是相当的,但细节侧重各有不同:期刊编辑工作环节更有序严谨,微信编辑工作环节更融合灵活;期刊编辑流程耗时长,微信编辑耗时较少;期刊编辑读者群相对统一,微信编辑读者群具有不稳定性。从职业素质上看,期刊编辑对职业素质的要求更高,微信编辑则总体偏低:期刊编辑更注重文化传承,微信编辑更注重传播效果;同为微信编辑,具有传统媒体经验的微信编辑更具备职业敏感优势;期刊编辑求是,微信编辑求果。从社会环境来看,期刊编辑入职门槛较高,微信编辑入职门槛较低;期刊编辑的市场需求较小,微信编辑的市场需求较大。

时代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危机,受数字化阅读的冲击和纸价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叠加影响,2016—2020年全国期刊出版总印数和营业收入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如何在整体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谋发展,其实是很多从业人员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所有人在前进,如果不改变,留给你的就是沉没。依笔者看,期刊编辑作为整个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会消失,但并不代表着不需要改变。虽然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微信编辑作为脱胎于传统编辑的新媒体编辑,其内在和本质应是一脉相承的,都应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奋斗,不应完全割裂开。作为传统编辑的期刊编辑与作为新媒体编辑的微信编辑各有优势,应该取长补短,互相进步。其他的传统编辑与新媒体编辑也应该从这个方向寻求相应的改变,毕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为了不被淘汰,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属于自己职业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