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控制
2022-11-10刘欣璟
刘欣璟
(天津精华石化有限公司,天津 300270)
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企业进入了改革转型发展阶段,需要以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市场变化情况为依据进行改革。然而新时代的来临,使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并且受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企业具有更高的审计风险发生率。特别是内部结构尚未完善的企业,更需要统一进行内部资金的支出审计,防止企业发展停滞,降低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风险,从而为企业稳定与长效发展提供支持。而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需要以审计风险原因的剖析作为审计风险控制策略的制定依据,如此方可提升企业审计工作的实效性。
一、开展企业审计的重要性
面对目前国家的发展现状,现阶段不论是大、中、小企业都进行了相关的改革和改进,结合新时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市场情况的变化,企业在未来发展中都面临着不可预测的挑战。开展企业审计工作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一个企业处在起步阶段,它的内部结构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完善,就需要审计对内部资金的支出和收入进行统一的管理,让企业不至于在起步阶段因为内部的混乱而停滞不前,审计部门会对相关的市场变化进行分析,结合企业的情况进行管理,减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危机,保证企业顺利开展各方面的工作。
二、企业审计风险存在的特点
(一)工作的客观性
企业审计工作是虽然是由专业的审计人员进行,但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正确率往往存在偶然性。在企业的审计项目中,避免不了审计人员在某个方面会出现小的失误,从而对审计的结果或多或少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企业慢慢扩大,相关的审计任务也会随之增加,审计人员面对增加的审计工作在客观上可能会出现人为的偏差。这种情况属于企业审计工作中客观性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企业在审计管理中做好规划,可以减小这种客观性的影响。
(二)存在的普遍性
企业审计风险可以说在每个企业中都会存在,只是风险大小不同,对企业造成的结果也会不同。对企业审计中的工作人员而言,每个工作人员都希望审计结果是合格的、满意的。但是,审计过程中的项目偏多,偏差往往存在于其中。当出现审计结果和预期的不一致的情况时,可能会影响审计人员在后期审计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工作的认真度,进而产生审计过程中的偏差,诱发一些审计风险。同时,审计工作需要面对公司多种环节,经历多个流程的不同审计,这种情况更加增加了审计风险的出现概率。审计风险在公司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普遍存在,只有通过各方面的管理和调控,才能将审计风险的普遍性降低。
(三)过程的可控性
通过对审计风险的基础特点分析,得到审计风险存在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了解到审计风险存在过程可控性的特点。审计工作的主体是审计人员,审计风险可以通过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调整进行调控,从而减小在审计中的失误。从审计风险的普遍性特点角度出发,审计风险并不会因为个人或者企业管理者的意志而消失,只能通过某些措施来减小这个过程产生的风险,让失误缩小。不同的原因对不同的环节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只有完善各种管理的制度来促进相关的审计程序的完善,通过改进审计前的各种过程来增加审计结果的正确率和完整度。
三、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
对于部分规模不大的企业而言,存在内部控制机制未完善建立的问题。企业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属于重要的监督管理部门,在此机构设置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问题,如管理流程或制度未有效制定与落实,或是未实现企业运行权与管理权的合理分配,企业审计管理职能未清晰划分等。同时,企业并未针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化的培训,由于对财务管理关注度不足从而会出现企业会计核算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会对企业日常管理中各项工作的顺畅实施产生阻碍。此外,若是企业自身运行及日常管理中存在风险隐患,也会导致企业面临一定的审计风险。
(二)缺乏完善的审计相关法律规定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与完善,但仍有部分法律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未能结合经济发展而同步更新与优化。由于受到审计工作性质限制,审计工作开展中需要按照既定流程、遵循相应规则而开展,因而企业审计的实施必然要有充足的法律及制度作为保障。规章制定的建立可为审计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可在相对清晰的规则支持下降低审计工作中出现争议的概率,从而确保审计工作可本着合法性与合理性开展。通过分析现代审计条约发现,许多审计条约具有模糊性高、争议性强的特征,一些条约并不契合企业当前的审计情况,且不符合现代审计的发展,因而会引发企业审计脱离现实的问题,无法将审计工作的价值效用充分展现出来,从而会降低审计工作的效率,或是诱发审计风险。
(三)审计流程及审计方法存在缺陷
企业审计所应用的方法及程序恰当与否决定着审计结果是否客观、精准,若是审计方式不合理,或是审计流程不科学,可能诱发审计风险。抽样审计过程中,若以评价作为评估及推定整体结果的方式,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偏离实际。同时,审计人员若选用对审计结论影响大且成本低的审计程序开展企业审计,则会出现遗漏合理审计意见的情况,从而会增大审计结果出错率,也会诱发审计风险。此外,现阶段我国审计以基础查账审计作为主要的审计方法,这与经营发展起步阶段的企业需求不相契合,因此也可能导致发生审计风险。
(四)审计信息共享机制未有效建立
面对当前审计环境的不断改变,审计工作的精准度与高效性要求更高,因而在审计信息收集方面,需要注重于科学方式及工具的应用,从而防止收集到重复性或无价值的审计信息。然而当前审计信息的收集未建立起完善的共享机制,因而审计工作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利用更多精力进行分散于多个部门中的审计信息的收集,从而导致审计工作其他环节所分散的时间与精力会有所削减,不仅会增大审计工作的难度,也会影响审计结果的精准性,进而存在审计风险的诱发隐患。
(五)审计风险预警机制未完善构建
为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行,既要制定科学可行的规章制度,审计业务开展中,也要建立起相应的审计风险预警机制。审计风险预警机制的科学建立有利于审计风险的合理防范,是企业资金安全性提升的基础保障。然而当前企业审计工作开展中,缺乏健全审计风险预警机制的现象十分普遍,未能针对内部现金流预算及控制设定出合理的预警机制。即便部分企业建立了审计风险预警机制,也存在机制更新不及时、机制运用长效性不强等问题,从而不能为审计业务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也无法精准预测与及时警示审计风险的发生。
(六)审计人员缺乏专业性与独立性
企业审计属于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内容,要求审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职业资质,在专业性审计工作者实施下才可保障审计工作的精准性与有效性。然而当前现代企业审计工作开展中常会从其他部门抽调人员组建审计部门,一些审计工作者并不具备审计资格证,这就会为审计风险发生带来隐患。同时,审计工作的作用是对企业内部进行监督,因而为保障审计工作公正性与透明性,需要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然而一些审计的审计人员仍归属于管理人员的管辖范围,因而审计工作可能会受到管理者的干扰,从而使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展现出来。
四、企业审计风险控制的可行性策略
(一)加强内控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对于企业而言,内部控制属于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工作过程相对系统的工作内容,要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必然要构建具有长效性特征的内部控制机制。一方面,企业应将审计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范畴,注重于全方位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定期在企业内部召开审计知识培训活动,从而增强企业内部成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企业应对当前相对单一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优化,结合时代发展特征,立足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综合管理制度的建立,从而为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开展提供制度依据。此外,企业还应注重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通过计算机科学体系的合理构建,基于企业管理及审计人员娴熟的现代化技术操作能力,实现对网络信息真实性的精准辨识,如此方可有效防范与控制企业的审计风险。
(二)逐步完善审计相关律法规定
为保障企业审计工作规范开展,需要在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同时,结合企业情况不断进行审计条约的建立与完善。既需要制定标准化的审计条约,也要保证审计相关规章制度条款的清晰度,从而将审计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政府应立足经济发展状况及市场发展形势,不断调整与优化审计规章制度。与此同时,企业也应就审计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与补充,应立足企业发展实际,根据企业发展的规模、发展速度、未来发展方向而针对性规划与制定审计条约,进而通过审计制度的完善助力企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应树立起市场化发展目标,结合市场发展状况设置审计业务,既要对审计人员的审计任务进行明确,也要赋予审计人员创新权利,从而为企业审计工作的创新性与实效性开展产生驱动。
(三)做好审计程序及审计方法的优化
选用适合的审计方法与审计程序,利于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为此,企业需要结合国际公认审计程序对自身审计程序进行合理调节,同时也要持续优化与完善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的制定要经过调整、审核与测试三个阶段,这些过程要基于法律约束而开展。同时,企业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应详细划分数据及信息,并且审计过程中,不能仅以企业数据作为基准,而是应通过多个渠道进行数据信息的综合收集,通过精准的数据信息获取,实现审计内容的本质揭示,从而保障审计工作开展的顺畅性。此外,企业审计工作开展中,要引入复核技术,既要对财务信息进行审计,同时也需将其他信息业务纳入审计范畴,从而通过财务信息管控力度的强化有效避免审计风险的产生。
(四)建立健全审计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审计工作开展中,要以成熟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作为保障,从而在保障企业资金安全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率。企业可对国内或国外其他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借鉴,参照其他企业所建立的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出契合自身审计工作需求的预警机制,利用这一机制实现对企业内部现金流预算的有效监督及资金情况的合理控制。同时,企业不能仅制定短期风险预警机制,而是应在短期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完成之后,根据企业当前发展实际,结合企业制定的战略发展目标,分析企业未来经营发展方向,在多方因素综合下,建立起一个更加科学可行的审计风险长效预警机制,在审计过程中实施全方位监控,及时发布审计风险预警,从而为审计风险的合理规避、企业的长效发展提供保障。
(五)构建科学的信息共享机制
企业审计工作属于内容复杂且繁琐的工作任务,要求多个工作人员相互配合,且要有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针对企业内部所有工作项目进行监督。并且审计任务分配时,审计任务应分散给多名审计人员,应结合部门性质、工作量合理划分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同时,还应建立起审计信息共享机制,部门不同其所掌握的工作信息并不一致,因而部门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等的问题,这是审计工作效率无法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企业需要通过信息共享机制的合理构建,消除信息孤岛,使各部门能够顺畅传送与有效共享信息,进而为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信息基础。
(六)建设专业性强且工作独立性高的审计团队
为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性,企业应注重于招聘环节的把控,应对招聘人数中审计人员的比例适当提升,且面试过程中,应重点考核应聘人员的业务能力,并要将审计资格证作为关键的人才聘用依据,从而筛选出专业素质强、职业资格证具备的专业审计人才。同时,企业还应为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强化提供支持,针对审计部门展开定期的专业素质考核,引入奖惩机制,结合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考评结果给予适当的激励与惩罚,从而督促审计工作者产生自主强化业务能力的意识。此外,企业还应建立独立的审计人员管理机制,保持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减少不必要的干扰,确保审计工作监督职能效用的最大化展现。
五、结束语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优化,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也使中小规模企业面临着更高的审计风险,由审计风险发生所导致的企业破产倒闭现象时有发生。为此,企业需要通过科学可行的风险控制策略实施降低企业的审计风险。应加强内控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逐步完善审计相关律法规定、做好审计程序及审计方法的优化、建立健全审计风险预警机制、构建科学的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专业性强且工作独立性高的审计团队,通过审计风险的科学预警、合理评估、高效管理与有效防范,保障企业经济管理及发展水平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