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
2022-11-10王晋华
王晋华
(原平市乡镇水利工作站,山西 忻州 034104)
“乡村振兴战略”是近年来促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农村地区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主要战场,乡村振兴战略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其也能有效解决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中留存已久的问题,对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三农”发展作用深重。“三农”问题关乎我国国计民生,是当前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实施,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升级,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因此,促进农村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农村农业经济业态、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高速发展有重要影响。
一、经济新常态对农村农业经济的影响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常态化发展,在发展速度、经济结构和模式上都发生了变化。农业经济的新常态,主要表现在:农村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原先的重视发展速度转变为重视发展质量,更关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农业产业动能转化等。从整体来看,经济常态化情况下,要积极转变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更加适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
农村农业产业是以土地和自然降水为主要要素,集现代科技技术和生产资料等于一体的产业体系。经济新常态对农村农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资源配置方面。农业产业资源配置是一项综合配置任务,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不同时间内对农业资源的整合分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可以实现对农村农业产业资源的有效应用和优化配置,因此,对农业资源要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更强的流动性和更高的集约化。其次,对农业主导产业的影响。经济新常态情况下,农业产业要整合各项经济要素,遵循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重点突出先进农业技术的创新优势,以实现提高农业产业资源利用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最后,对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新常态背景下,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重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已不再适用,农业经济更加重视产业优化、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越发重视,并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以支持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导致农业产业产品供给和市场需求不均衡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农产品及农副产品销量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导致供大于求,库存量增加。虽然这些年,网络直播带动了部分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供给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传统单纯依靠劳动力以及产业结构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得农村农业经济在市场上中的竞争力不足。此外,由于影响农业经济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农产品的供给稳定性无法保证,而且市场变化多样,农产品的需求也极易产生波动,这对农业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影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基础性建设主要包括农村道路、医疗保障、水利工程、贫困救助、教育工程、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科技等。然而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政府拨款,建设资金主要来自财政资金,资金来源比较单一,无法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资金不足无法满足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的需求,这使得我国农村的基础性建设普遍发展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农村道路依然是泥土路,特别是西北地区;部分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不理想,农用灌溉覆盖面小、灌溉技术陈旧,没有充分利用滴灌技术,导致灌溉效率低、大量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时,存在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设备设施陈旧、农业机械结构功能单一,对新型农业机械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不足等问题,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生产效能低。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
科学技术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合理的技术应用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农产品质量。只有切实保证农业科技的有效应用,并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现阶段,虽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研发数量不少,但是科技成果无法得到有效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或者转化后无法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或形成规模化生产,科技成果并未转换为实际的价值,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渠道不通畅的问题也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的因素。农业科技推广渠道不通畅,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得到充分的应用,也就无法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不利于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农民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多数从事于农业发展的人群不懂经济、科技、管理。一方面,农村多数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下的多为留守的老人及小孩,造成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再加上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农民整体文化素养较低,对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多是沿用传统的种植生产方式,土地产能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效益低。而且,农村农民普遍对先进的农业知识和高新技术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也没有主动学习,提升自我的意识,导致农业对新事物、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能力不高,农民整体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再加上农村基础条件较差,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足,无法吸引更多优秀的高校毕业生,致使农村农业产业从业人员团队整体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对整体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五)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应用度不高
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程度不高,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产品物流配套跟不上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农村地区基础性设施配套建设不达标和公共服务未完全匹配,无法独立搭建适宜的信息系统、共享平台等,缺乏学习智能化灌溉技术、种植技术等的渠道。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前多数农民群众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认识不足,不懂操作,信息系统设备被闲置,无法发挥作用。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导致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物流运输等环节都受到影响,比如无法根据市场销售分析各类农产品的受欢迎度,预估农产品市场饱和度、需求度等,难以构建产供销供应链,容易出现农产品滞销、库存压力大的问题。或是对飞机播种、无人机施肥、灌溉等技术的认知不够,仍然以传统漫灌、人工播种为主,生产效率难提升。
三、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促进城镇与乡村一体化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促进城镇与乡村一体化发展成为实现城乡经济、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对缩小城乡经济、文化差距、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要切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落实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明确划分城乡整体规划中各相关主体部门的责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管理体系,依据整体规划方案,针对各地区的差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互补。同时,城乡一体化发展要统一规划设计,求同存异,尽量消除不同方案之间的冲突,统筹资各地区资源,合理配置对城乡资源,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支农战略落地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做好资金储备与供给,拓宽融资渠道。为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创新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模式,各地区应积极响应政府政策,统筹农业资源,发挥农业政策银行的优势作用,在获得国家政策扶持的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流入农村当中,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系。例如,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基调,大力促进建设新型农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研发,普及农业科技成果,积极引进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助力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可以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经济发展中,激发农业经济活力,从政策上引导社会资本进行农业规模经营。另外,推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的建设,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流程,将农村土地转让、出租、入股、合资联营、抵押贷款等流转方式纳入流转服务市场,吸引更多的农业经营者参与到农业经济发展中。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现阶段,农产品市场受供给侧改革影响较大,如何加快产业转型、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效益迫在眉睫,这也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在此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发展需要联动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当地气候、文化、产量等研发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产品,积极开拓多元化农产品销售和推广渠道,打破产品同质化发展的困境,也能够进一步发挥量产效应。同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当地特点的地区农业经济,从而提升农村农业产业生产效益。此外,要积极引进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先进科学技术优势,建立健全农业产业结构体系,以农产品形成过程为基础,建立标准化的运营流程,在实际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融合的同时,注重农产品供求关系均衡发展,联动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根据供求关系针对性控制生产规模与库存数量等,提高销量与周转率,为农民创造更高的经济收益。
(三)加大基建项目投入
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农村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引进各种社会资源,加快农村地区基础性设施建设的进程,从而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例如,要加强对三农关键以及薄弱领域的资金支持,加强对低产土地的改造、盐碱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建设高产农产品基地、农村土地规模化开发和经营以及现代化农业基础性配套设施的建设等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优化升级农业科技、农村公共基础服务、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农用机械制造以及农村地区交通等工程,改造传统农业技术中存在的弊端,促进农产品和城市资源的沟通交流,实现城乡农业产业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构建更加科学的农业经济结构布局,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此外,联合农村商业银行开发支持农业发展的线上信贷产品。为农业电商企业提供线上信贷支持,同时,构建线下农产品销售市场建设的投资信贷机制,加大对农产品销售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大对农产品冷链运输存储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从而满足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的需求。
(四)利用科技实现产业创新与发展
一方面,农业与科技联动可以推动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企业,从农产品形成过程入手,挖掘各环节的潜在价值,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民创业增收。例如,可以根据当地特点产业设置特色科技园、农产品孵化基地等。把握技术优势大力推动新型农业的发展,将农业作为农村生产力支撑。同时,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相关管理和扶持制度,以创新驱动农业发展。此外,要加大对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研发重点项目等的资金投入力度,做好相关政策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融合。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信息技术工具,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实现农村地区各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构建新型产业结构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此外,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加速经济资源流向农村地区,改善农村经济、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工程、社会福利及交通等公共服务建设中存在的缺陷,促进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各地区农村地区互补,相互助力的跨地区式发展。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例如智能灌溉、无人机自动播种等,对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目标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养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市场调整有一定的作用。当前,农村地区青年劳动力缺失,农民文化素养低,为发展农业经济,就要减少人才流出,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为实现农村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提高农村基层人员的综合素养,强化农业从业人员团队的整体素质。对此,各地方政府或相关管理部门应基于现实情况,根据各地区农业发展需求,制定合适的就业创业激励政策,设置相应的返乡就业奖励机制等,吸引外出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减少本地人才外流,同时吸引人才流向农业发展。比如提高人员福利待遇,给予人才充足的发挥空间,人尽其用,激发人才的创造能力,为人才创建良好的经济和精神环境。此外,应加快新型农民培养。可以让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技术人员下基层作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援,让农民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推广渠道不通畅以及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增加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农村农民文化素质,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