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022-11-10侯建云
侯建云
(天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天津 300112)
相较于大部分企业来讲,事业单位的目的不是盈利而是实施政府的社会职能和政府服务,随着国家的介入,党和国家都要求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大力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基础;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是单位稳健高效运行,确保财务记录、财务报告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可靠、完整的保障;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控制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以保证事业单位正常、有效运行,保证事业单位中的资金安全和财务报表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能对部分不良社会现象采取控制和应对的手段,并能随时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制定相应的规则实现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营目标,以上种种就可以称之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迫在眉睫。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正处于转轨阶段,但是传统的控制理念和管理体制导致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不完善,使得事业单位不能合理管理本单位的经济状况,运营过程较为混乱,加之制定内部控制的规则有所欠缺,最终导致浪费资金等问题的出现;还有部分事业单位使用虚假发票来索取资金,将一些不合法的支出隐藏起来,用“小金库”“白条抵库”来构建虚假的业务报表进行公产挪用。所以内部控制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内部控制系统能最大程度上控制上述的不良社会现象,并且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事业单位建设廉政的党风
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而言,通过强化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职能,构建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内部控制工作环境,有利于事业单位建设廉政的党风。但是近几年的事业单位不断出现分配公共资源不公开和不透明等不良的社会行为,这就是内部控制系统不够完善而导致的问题。为了抑制以上腐败行为,事业单位需要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将内部工作人员的职责一一明确,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力度,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打造更好的事业单位环境。内部控制系统就是相互制约,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内部控制系统的原则,人多力量大,但是对于某些活动来说,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分配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现象,分配好单位中各个职员的工作项目,部门与部门直接相互配合制衡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也可以防止出现一门独大这样的掌权现象。所以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可有效预防内部的舞弊行为,从单位整体来看可以减少个人的决策权力过大的现象。
(二)可以提升单位的整体服务能力
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事业单位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需要大力推进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时代在变化,事业单位要对自身的发展提出新的理念,在多角度上看待为人民服务这一问题,积极解决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可以系统提高单位的服务能力,事业单位不仅要增强自身的服务性能,还要积极响应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宗旨。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事业单位要对本部门的各个岗位和职员进行梳理,然后领导人员根据本单位的实际状况进行合理、科学、有效的规划。
(三)可以约束和指导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要完善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保证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工作符合国家号召,保障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的各项经济活动都在国家法律的管辖之下合理进行,以保证事业单位健康长远发展。其实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完善并不是将原有的所有规则推翻再重建,而是在单位原有的规则基础上进行填充,见缝插针、查漏补缺完善各项事宜,所以内部财务控制的完善可以保证事业单位合规合法有序发展。
(四)可以防止不必要的财产流失
通过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集体决议建设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有效检查运营出现问题等都可以有效防止资金的流失,单位设置挪用资金标准也可以抑制私自挪用财产现象的发生。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系统可以减少事业单位投资的盲目性,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支出,保障每一笔财产都可以用在需要的地方,可以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五)可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事业单位能否健康长久发展财务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反映单位运营的真实情况,说明单位经济上的各项事宜,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信息要确保真实不作假,单位领导可以根据财务信息制定出更适合本单位的发展策略。完善企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有效防止财务信息造假这一不良现象的产生,增加事业单位的可信度。
(六)可以加强风险防范控制
事业单位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有效抑制危险系数大、风险高的事件发生。尤其是事业单位内部严格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要求对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等相关项目展开决策,必须对其内容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多方位的分析研究,对每一个审批环节实施监控,避免因简化审批流程而造成项目的盲目上马,给单位造成监督管理效益的损失。严格的财务风险控制可以为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发展提供实际的帮助,有效地提高财务管理的安全性,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不足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就是要有内部控制意识,事业单位想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就要加强本单位中各个人员的内控意识。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不具备完善的内控意识,也没有充分了解内控的重要性和对本事业单位的意义,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之各部门之间职责内容划分不清楚,一旦遇到重大问题就相互指责,业务管理不科学、不合理,工作流程状况频发,决策权力独大,以上种种问题都是由于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不足而引发的。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手段较为单一
在事业单位中,由于领域和职能不同,内部控制制度有不同的制度要求,目前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明确、具体的指导,传统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手段较为单一,一般都用财务规章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只限其支付范围和标准,而对业务流程的控制过于简单,根本无法在多个层面上全方位进行内部控制,例如在职责划分、重大事项集体商议决策、相关人员在工作范围内可使用的决策权力、经济活动的预算、事业单位的财产保护、单位内部会计人员的工作水平、相关审核、绩效考核等方面都没有顾及,这将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久发展。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落实的执行力度不够
笔者对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的执行力不够,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进行。有些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本单位而言不具备可执行性,如部分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是照搬照套发展良好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根本就不适用于本事业单位的内控环境,没有根据本事业单位实际的内控环境制定的内控制度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在落实的过程中自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阻碍。
(四)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事业单位还是依靠各种规章制度来管控内部环境,并没有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单位的管理体系。大部分事业单位缺乏监督和评价体系,同时自身的机构设置也不具备科学性,还是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的层次比较多也比较复杂,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低下,协调率不高,对于内部控制的展开有一定的阻碍。事业单位内部的审查部门没有独立性,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领导人员分配工作不合理导致的,审核人员工作不到位,事业单位的检查工作就无法展开,内部控制的监督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时,事业单位中“走后门”的现象较为普遍,使没有工作能力的人进入单位,最终导致单位内部工作职员素养参差不齐,后续工作无法继续展开。
(五)事业单位缺少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运行是建立在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的,没有适合其实际情况的、单独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一些事业单位的内部缺少独立的审计机构,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由于其独立性差,审计工作会受到其他工作环节的影响,难以履行应有的监督职能。例如: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形成较为健全的监督体系以及审核体系,而且其单位内部的审核人员工作也没有执行彻底,没有起到深层次的监督作用。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意识
事业单位中的负责人就是会计部门的第一负责人和财务部门的第一负责人,这是由《会计法》规定的,所以事业单位的负责人要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真实性和事业单位展开的内部控制程度是成正比的,内控环境越好其财务信息越真实可靠,所以事业单位中的各个人员都要有内控管理的意识,相关负责人也要熟悉内控管理的各项制度,每年事业单位要选取优秀员工进行培训学习,通过改变思想意识给单位带来新的变化。首先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就要做好领头羊的工作,每天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工作的分配情况和员工的工作情况,增加大家对内控的意识,使每个人都要知道进行内控管理是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事业单位要丰富内部控制的管理手段
大部分事业单位还没有在传统的管理手段上进行更新,其管理手段较为单一,也过于片面,所以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身的控制手段。以下八种管理手段可供事业单位借鉴、参考:①“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单位管理人员要清楚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权限,根据相关业务的申请、审批、执行、验收来设置相应的岗位,以此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这样的管理手段称之为“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②“内部授权审批控制”。这种管理手段主要针对职员办理业务和审核部门工作这一工作范围,当事业单位举行重大事宜决策商议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自己的工作范围以内行使相应的职权,做到各司其职。③“归口管理”。这种管理方法是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的一种特有的管理方式,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针对某一类业务可以指定归口部门,归口部门实行统一管理,标准统一便于推动,通常事业单位内部会组成工作小组来解决单位相关的经济活动。如:财会部门负责对单位内部预算的批复;固定资产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等等。④“预算控制”。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就可以明白这种管理手段主要管理单位的支出通过经济预算加以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防止不必要的资金流失造成的财产浪费等现象。如:事业单位中的政府采购业务其工作原则是:“先预算、后计划、再采购,”其宗旨是预算控制计划,计划控制采购,采购控制资金支付。⑤“财产保护管理”。这种管理手段就是事业单位建立检查财产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用实物保管、账目核对、资金记录、定期盘点等方式来确保事业单位的财产安全,避免财产的泄露。⑥“会计控制”。这种管理手段是从价值的角度来对各个方面进行反映和监督,基于此,要建立健全内部的财务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因为事业单位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所以会计人员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这种管理手段会完善会计机构的建设,财政部通过各种职称考试作为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水平的抓手,也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完善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⑦“单据控制”。这种管理手段就是为了让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来发展,避免出现不合法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操作,每一项工作都会有单据一一记录。⑧“信息内部公开”。这种管理手段就是事业单位建立信息公开的制度,使信息公开透明,单位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有了解信息的权利,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的规定明确公布信息的范围和方式。
(三)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想要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就要全程监督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过程,事业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内控环境,不能照搬照套其他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还要避免领导完全掌权的现象,重大事宜不能只通过领导一人来进行决定,相关事宜必须要经过管理人员集体商议。
(四)健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很少有单位可以制定适合自身的一套内部控制系统的方案,但是要想保证事业单位长久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拥有一套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所以事业单位必须了解自身的内控环境。事业单位可以将创新精神引入本单位中来,根据自身的特点调整单位的内控环境,并重点对内部控制进行创新与发展,结合参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文件制定出适合本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如:其既能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内控风险评估机制),又能从根本上调动其内部员工的积极性(考核奖励机制)等。
(五)完善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
审计部门的存在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所以事业单位要加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领导人可以安排审计人员和工作人员共同进行工作,这样可以让审计人员增加对项目和工作职员之间的了解,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可以帮助单位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使审查工作进行得更为顺利高效。领导层人员要下达让其他部门必须配合审计部门工作的通知,领导人员对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也要慎重对待,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问题。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就要让审计部门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提高审查人员的工作效率。事业单位要有效执行责任追查制度和奖惩制度,在单位运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要追查到底,对于损害事业单位效益的员工执行惩罚措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内部控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绝私自挪用公款、徇私舞弊等不良社会现象的产生,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提升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准,同时还能帮助事业单位营造廉政的单位形象,所以事业单位必须意识到内部控制的意义,要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内控制度,以保证事业单位健康长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