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2022-11-10廖福香
曾 光 廖福香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重庆 402246)
0 引言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该门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意义。通过该门课程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进而提升整个教学质量。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等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使用这些设备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部分高职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一状况使得教学管理者对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必要性的重视度有所降低,进而影响整个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本文针对当前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提出一些具体的看法和建议。
1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必修课程,各高职院校在教学设施、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等方面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的课程教学无法满足相应的需求,存在以下问题。
1.1 教材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高等专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来看,该门课程包括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个部分,通过对计算机理论的讲解、实践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组成、Windows操作系统及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媒体等信息技术设计的内容介绍较少,这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深入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观需求。
1.2 学时压缩幅度较大,缩减严重
自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在方案中提到,要在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并于3月在全国近2000所高职院校试点,由此,各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推行“1+X证书”制度,帮助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适当调整,在整体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必修学时大幅缩减,由原来的64学时调整到48学时(其中理论20学时,实践28学时),该门课程本就属于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上师生互动情况:老师课堂操作演示,学生实际操作体会,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训课时,如微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互联网基础与应用、办公软件与多媒体应用等实践内容。通过课堂互动,学生既可以较好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能进一步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但是,课时量不够的情况下,部分授课内容就只能蜻蜓点水式略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难度。
1.3 授课内容忽略了各专业课程的特殊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各个专业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越来越紧密,使得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对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与专业衔接的内容,没有考虑到各个不同专业在学习目标上的差异性,缺少针对性。要区分文科、理科、管理类等,避免出现某些内容在个别专业上过于冗余或单薄,在授课内容上应适当增减。
1.4 教学管理层面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校领导更多重视的是专业课程的建设,对于计算机公共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并不够,因此无论是师资、机房配置还是课程安排都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这也导致高职院校基础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始终得不到提高。同时,由于教学管理层面对于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许多学生对于计算机公共课程的重视程度也非常低,学校内部计算机文化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在培养信息化社会下的文化修养方面是欠缺的,也不利于学生利用计算机信息与应用技术辅助自身学习,从而进一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2 授课内容与方法的探索
2.1 采用“活页式”“工作手册”的教材形式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教材内容的撰写以及出版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课堂讲授。因此,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行业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开发出适合高职院校的新型的、动态的实用教材。国务院在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也称“职教20条”中提出了教改要求,以及2020年国家多个部门联合推出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在教材上要结合信息化时代和学生特点进行创新。“活页式”、工作手册之类的教材等,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活页式”“工作手册”之类的教材形式,可以根据学情、各专业需求、就业等要求,内容设置上能做到深入浅出,将当前新的成熟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纳入课堂中。同时公共课教科研团队也可根据这些需求,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专业教材,解决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部分专业需求无法及时有效授课等问题,更好的应对各学科或专业对大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或应用技能提高的要求。
通过这类课程资源或配套的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传统教材广度和深度,这样既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方便任课教师灵活安排授课内容。
2.2 增设选修课,充实课程体系
设置合理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缓解授课课时分配不足问题,同时也能更好地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专科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需求,在课程体系上可以做适当的调整,由原来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调整为一类课程体系,必修课加若干门选修课,必修课授课内容包括Office办公软件、信息检索、新一代信息技术概述、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选修课内容根据各学校、各专业及学生实际需求开设包括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专升本、程序设计基础、大数据等。
必修课为通识类课程,面向大学一年级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信息技能的实践操作,满足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需求。选修课主要面向大学二年级及已经修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开设,学生通过诸如计算机等级考试模块的学习,在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同时,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专升本模块的学习可以参加全国专升本考试,满足学生学历提升需求。
以往大多数教材由于篇幅与授课学时所限,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很难在应试技巧和职业技能上对学生进行过多指导,通过区分必修课与选修课程就很好地解决了这类问题。必修课侧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选修课则可涵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专升本的各个考点;同时针对职业技能方面,加强对学生技能训练,针对性强。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很好地解决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应试指导及职业技能之间的衔接问题。
2.3 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工具性作用
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专业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对专业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按照各专业实际需求开展课程教学,可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工具性的作用。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工具性定位和计算思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计算机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问题求解。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岗位(就业)对计算机技能应用有较大的差异,而授课过程中,大多倾向于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工具性的一面,忽略了该门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基础性课程,要能被应用于实际的专业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各专业进行分层、分类。比如,理工类专业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要求较深入,可开设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文科类和管理类专业可以开设数据库应用、Python应用等数据处理与分析类课程。通过融合各个不同专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对授课内容进行细化分类,满足各专业在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的目的。
2.4 加强重视程度
为了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水平,学校管理层应当带头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夯实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基础,不断夯实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用计算机门槛也相对的变低,计算机等电子产品或应用软件很容易上手,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前就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样会让部分教学管理者形成一些错觉,忽略了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投入,进一步又会出现为了控制教学成本,而减少软硬件资源的投入或缩减授课课时。与此同时,在计算机文化氛围建设方面,多开展或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引导学生重视计算机基础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计算机技术的积极性,加强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
3 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掌握和使用计算机技能已经变得非常重要,已成为各专业学生素质、知识、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为学生继续学习各自专业中其他课程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要与时俱进,主动迎接挑战,梳理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模式、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上要进一步研究、梳理,在课程内容体系架构上,梳理各专业需求和差异性,采用“活页式”等多种创新形式的教材,服务于专业课教学;引入近期发展迅速的,诸如云计算机、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强计算思维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提升课程内涵;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开设选修课,通过多途径,不拘泥于传统的线下课堂讲授形式,采用Mooc等网络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实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专科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新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