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漠化治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2-11-10□戴

山西农经 2022年13期
关键词:沙漠化荒漠化治沙

□戴 敏

(甘肃建投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 武威 733000)

1 沙漠化治理的背景及概念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沙化地区,由于风沙侵蚀等作用,对土地造成严重破坏,引发农田减产、土壤贫瘠、土壤流失,对人们的生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随着荒漠化防治工作持续推进,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不断缩小、速率不断降低,但防风治沙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甘肃省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省份。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河西地区,是古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是东西部经济的纽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要地,是国家粮食、有色金属及国防工业的重要基地,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此,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构建甘肃省国土空间开发“一横两纵六区”为主体的城市化、“一带三区”为主体的农业、“三屏四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三大战略格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要求,进一步加强荒漠化建设是必然趋势。我国荒漠化建设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山西、西藏等9 个省(自治区),荒漠化地区公路、铁路沿线的风沙防治任务对完善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甘肃、青海、新疆的公路铁路网结构以及促进沿线地区经贸往来和资源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处于沙漠地带,需要开展大量沙漠化治理工作,因此沙漠化治理对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及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也是相对贫困的地区。严重的沙化不断侵蚀着沙区的农田,同时掩埋水渠、吞蚀村庄,给沙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恶劣的环境还导致沙区人口流失,年轻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只留下“老、弱、病、残”,劳动力的缺失又给需要大量人力的防沙治沙工作带来困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系列防治措施,我国荒漠化形势整体得到明显改善,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沙化面积和沙化速度实现双缩减,对沙区农牧民脱贫增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一些地区的沙化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尤其在西部地区的沙漠边缘,沙漠化依然威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成为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重点难点,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点。

2 沙漠化治理的发展现状

沙漠化治理中,利用无人机信息采集技术在沙漠地区探测,采集图像,通过微机处理图像,针对不同地貌、风向、风速、沙丘大小、沙丘坡度、植被情况、面积大小等环境特征综合评测,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沙漠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治理方案。利用固沙装备,将稻草、麦秸等植物茎秆在沙漠表面铺设成不同形式的草沙障,增大了沙漠表面的粗糙度,消减风力,阻止流沙移动,截流雨水,可以起到明显的防风固沙作用,促进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稳定沙地的转化。在机械固沙的同时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生物治沙,在草沙障内种植该地区适宜生长的沙生植物,不断巩固治理效果,最终实现生态恢复。

随着沙区劳动力稀缺,人工治理的方式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机械化治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方面,固沙装备的出现解放了劳动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将传统治沙的局限性降至最低;另一方面,机械化治沙有助于在大尺度空间内进行科学合理的治沙规划,使规模化的治沙作业更高效、更科学,相比传统治沙技术,机械化治沙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减少不必要的区域治理与劳动,极大地降低了治沙成本,对于提高群众治沙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3 沙漠化治理的影响

沙漠化治理作为一种先进的沙漠综合治理技术,在沙区农林经济生产过程中能够发挥较为显著的作用。应用机械化治理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劳作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防护效果,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以及林木成活率,为农林业增产提质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效提升沙区农民收入,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作出相应贡献,有利于合理转移农业劳动力。因此,重视沙漠化治理的应用与推广,对于整个沙区周边的经济增长与产能提升能起到积极的影响。

这种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生产要素的分配和安排中,将治沙机械化可以较为有效地分配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资源。在引进设备之后,沙漠治理更加专业,也更加趋向于大规模、集中式的方式,使地区中本用于治沙的劳动力解放到农林业生产中,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治沙趋向于机械化之后,能够改善农民的劳作方式,使农民劳动强度得到缓解,更加具有效率。

治沙与治穷结合是形成沙区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根本出路,发展农林经济是沙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通过沙漠化治理,将有效促进和带动项目区周边农林经济发展,在保护生态可持续的同时,兼顾林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使沙区群众在防沙治沙中得到实惠,从根本上带动沙区经济发展,走出一条沙区特色扶贫和产业开发道路,实现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以及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保护和恢复荒漠生态系统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通过沙漠化治理和农林经济建设等,走沙区综合治理之路,建成以固沙治沙和农林经济开发并举的沙漠综合治理示范区,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产业开发的生产标准化、产业规范化、机制市场化和管理现代化,将沙区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程度高、生态经济效益好、群众生活富裕的生态示范区。

4 沙漠化治理的发展方向

4.1 沙漠化治理应用于“一带一路”建设中

机械化治沙技术的优势在于规模化、大面积开展作业。公路、铁路沿线地势相对平坦,且作业路线距离较长,十分利于机械作业。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在西部地区兴修公路、铁路交通网,而西部地区又是受风沙危害较大的地区。因此,未来将把沙漠化治理运用于公路、铁路、石油管线等防风治沙工作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根据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统领公路、铁路防风治沙事业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山西、西藏等9 个省(自治区),因此对荒漠化地区公路、铁路沿线的风沙防治任务对完善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甘肃、青海和新疆的公路铁路网结构,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甘肃、青海、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沿线地区经贸往来和资源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土地荒漠化是成功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必须逾越的一道屏障。

4.2 沙漠化治理助力精准扶贫

2020 年底,我国现有贫困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我国将由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扶贫工作不会停止、不会结束,还会继续做下去。将沙漠化治理与扶贫结合在一起,探索出一条沙漠治理的新模式,变废为宝,改善生态环境,规模化发展农林经济,形成一条完整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开创沙漠治理新革命,增加农民收入,尽早实现共同富裕。

积极创建“绿色食品原粮麦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规范指标体系,优化创新栽培措施和技术模式。扩大优质稻麦种植比例,积极拓展种子和订单种植,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洋分公司联合苏垦大华种业,引进试验示范抗倒高产新品种小麦5个扬麦淮麦等,水稻3个糯稻、武育粳3号、南粳9108。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技试验示范平台,新品种必须在平台进行对比试验,鉴定验收合格方可进入大田推广。2018年三秋对水稻新品种宁粳6号进行了实割测产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品种百亩示范方高产高效种植效果明显,达到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与模式攻关要求,顺利通过测产验收。

4.2.1 秸秆用于治沙,拓展扶贫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以麦草为例,目前,平均1 hm农田产生秸秆大约3 750 kg,小麦秸秆为600 元/t,即每1 hm农田可生产价值2 250 元的秸秆。治理1 hm沙漠需要秸秆大约7 500 kg,如果通过回收农民种植后的秸秆来治理沙漠,那么治理1 hm沙漠,农民可增收4 500 元。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除通过收获粮食增收外,还能在治沙事业中很好地利用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在增收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4.2.2 秸秆回收再利用,改善生态环境

秸秆回收再利用不仅能发挥经济效益,更能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若将秸秆有效利用,粗略估计可减少经济损失309 亿元,同时秸秆焚烧的减少也可以防止大气与土壤污染。

4.2.3 发展农林经济,促进循环产业发展

沙漠治理到一定程度后,沙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可利用治理完成的沙区土地进行农业种植、养殖等。以沙漠进行中药材种植为例,经固沙、治沙阶段,预计5 年初步形成生产能力。由于沙漠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为不破坏沙区固沙植被的正常生长,采取逐年递增的方式利用已治理沙地(10%~100%)。一般情况下,1 hm沙地年产值约为22 500 元。种植后两年为定植生长期,从第三年开始限量采挖。

4.3 沙漠化治理为戈壁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4.3.1 草沙障为戈壁农业发展挡风阻沙

目前沙漠治理的措施相对较多,但其原理基本一致,主要是通过设置沙障阻止风沙运动。利用机械化手段,将稻草、麦草、芦苇等环保的秸秆材料设置成沙障,在沙漠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沙障铺设,可有效阻碍风沙前移,遏制风沙危害,降低沙尘暴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减轻其对戈壁农业发展造成的生态危害,可以有效促进和带动项目区周边农林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带动沙区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生态、经济协调稳步发展。

4.3.2 草沙障为戈壁农业发展保水增肥

利用固沙装备将稻草、麦秸等植物茎秆在沙漠表面铺设成不同形式的草沙障,在增大沙漠表面的粗糙度、消减风力、阻止流沙移动的同时,起到了截流雨水、阻止沙漠表层水分流失的作用。另外,长期埋置在沙土中的草沙障腐烂后将变成有机质,可有效改善沙区土地性质,有利于作物生长。

4.3.3 草沙障在戈壁农业发展中能起到废物利用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对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秸秆处理方法较为单一。由于秸秆数量较多,且在农户手中利用价值较低,农民将大部分秸秆在农田中焚烧,但大面积焚烧秸杆造成了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因此如何处理农业生产中的秸秆成为环境治理研究的一项课题。可以借助荒漠化防治,将秸秆进行回收,并将其广泛应用草沙障治理沙漠,不仅可以使废弃的秸秆得以利用,而且可以改善大气环境污染,使治沙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一条完整的绿色生态产业链。

4.4 沙漠化治理助力清洁能源发展

根据国家“3060”产业政策,我国将建设大量风电、光伏基地,新能源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的时代已经来临,速度将会超乎想象。

我国西部荒漠、戈壁地区是建设光伏电站的理想区位。这些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建设条件好、受土地利用影响小,可充分结合电网与消纳利用条件,以沙漠和戈壁地区的生态修复治理、农牧业融合发展为契机,充分利用沙区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构造“光伏治沙+肥料工业+板下健康产业”的立体循环光伏治沙产业发展新模式,并将这一模式在沙区推广,形成“板上发电、板间产业导入、板下治沙生态”等一整套光伏治沙技术体系。

5 结束语

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治理后的利用开发方面仍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无法形成大规模的治沙产业。应以开展沙漠生态产业的方式来撬动荒漠化治理,在这种方式下规模化治沙就成为必然趋势。沙漠化治理在农林经济发展中主要是寻找出生态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平衡点。而这种方式的关键在于沙漠治理的整治模式。沙漠综合整治新模式涉及政府很多相关部门,这其中需要各部门协作才可良好稳定地开展治沙工作。一方面,利用沙漠化治理将荒漠化治理与“一带一路”倡议融合起来,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好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在环境治理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另一方面,利用沙漠化治理将沙区产业开发与精准扶贫政府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沙区产业模式,变废为宝,规模化发展农林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拓展扶贫途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循环发展。沙漠化治理是一个各方参与、协调互动的持续过程,应强调治理体系的建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强大,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近些年对生态环保领域的重视及需要日益增加。因此,沙漠化治理的推广及应用需要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从而快速壮大农林经济,实现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生产生活环境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格局。

猜你喜欢

沙漠化荒漠化治沙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Mali: Trees, microcredit and the environment 马里之殇:树荒、小额信贷与恶化的环境
Kubuqi Desert: an Afforestation Miracle
Ant Forest Users Plant 55m Trees in 507 Square Kilometers
沙漠化,你还能hold得住吗?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