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调研及对策探析
2022-11-10黄静玲庞天豹黎金玲
□黄静玲,庞天豹,黎金玲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2)
2020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脱贫攻坚的胜利之年,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生态环境得到科技赋能和前所未有的保护,广西农业生态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改善。但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而农业生态化方面的困境尤为突出。
2021 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把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摆在重要位置。广西是农业大省,地形70%是山地、丘陵和石山,土壤肥力普遍不足、水土资源分布不均匀,存在农业用地紧张、人多地少的局面。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广西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
1 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农业生态环境开展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 060 份,覆盖广西14 个地市,涉及147 个行政村。填写问卷调查的对象都是当地农民。同时课题组成员对广西5 个地市农业生态环境开展实地调研,以确保问卷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
2 广西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2.1 农业用品废弃物处理情况
调查报告显示,关于农用地膜的相关使用、处理情况,有51%的家庭不使用地膜,剩下49%的家庭使用或使用过地膜;在49%使用农用地膜的家庭中,21%的家庭选择将使用过的废弃地膜留在农田里,21%的家庭从农田拿出来后随意丢弃,有33%的家庭将废弃地膜和生活垃圾放在一起,只有19%的家庭将地膜放回薄膜专门回收处。当地村民对农用地膜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普遍认为地膜可回收但回收价值不高、可在土地自然降解,并且普遍认为废弃地膜对土壤肥力、水质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
关于废弃的化肥袋子和农药瓶子的处理情况,48%的农户会扔在专门的垃圾堆或回收点,26%的农户选择和其他垃圾堆积在一起,10%选择留在田里,15%选择其他方式处理农用废弃物。在田间地头周围看到化肥农药包装废品的频率方面,13%的人看不到,65%的人偶尔看到,20%的经常看到,2%的人看到非常多的农药、废品包装袋。
农业用品废弃物的问卷数据显示,农业用品包装物废弃行为不断减少,农药废弃物污染得到抑制,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当前广西大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注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使用地膜,不随意丢弃农业用品废弃物。小部分农民对农业用品废弃物危害的认识不足,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欠缺对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处理农用产品的包装上,小部分农民还是选择随意丢在农田里或者是周围的小溪中。虽然污染量少,但是这些废弃物都是塑料制品,难以分解,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扎根生长,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对于这些农业废弃物处理办法,我国有明确的规定,必须定点回收,不能随意丢弃。由此可见,对这一小部分农民加强农业用品废弃物的危害性认识、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很有现实必要性。同时,农业用品包装物企业回收意愿不足、回收地点过少也是间接造成小部分农民丢弃农业用品包装物的原因。
2.2 肥料农药使用情况
本次肥料农药使用情况是通过多选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在肥料使用过程中,80%的农户使用化肥,31%的使用堆肥,67%的使用畜粪便有机肥,22%选择使用其他肥料。关于选择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标准,选择效果好的占85%,选择不污染环境的占52%,选择价格便宜的占27%,什么样都可以的占9%。在使用化肥农药的频率方面,21%的农户不使用化肥农药,有77%的农户选择适量使用,基本上没有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情况。
从调查数据得知,在农业生产中大部分广西农民同时使用有机肥与化肥,农药使用能综合平衡实际效果、成本和环境保护,做到适量使用、适时使用。一方面,67%的农户选择使用畜粪便,31%的农户使用堆肥,使用有机肥料能有效保护土壤地力,促进土壤肥力提升,这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另一方面,农户使用化肥的比例较高,单一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最终导致农产品产量、质量双下降。在农药使用情况方面,能针对病虫害、杂草等因素有针对性地使用农药,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作物的收成。但在用法、用量方面主要依靠种植经验,没有做到科学、合理使用,对农药利用率的认识和对农药农作物残留、土壤残留、水污染认识不深。据文献报道,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约90%的农药残留在环境中,大量未被利用的农药经过降水、农田渗滤和水田排水等进入水体,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最终在生物链中积集毒素,危害人体健康。
2.3 杂草处理方式
调查广西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选择的除草方式,数据显示,55%的农民选择人工除草,38%的农民选择使用除草剂,7%的农民选择机器除草。受地形地貌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大部分农民生产规模较小,所以选择机器除草的农民较少。
据调查显示,有超过1/2 的农民选择人工除草。人工除草可以疏松土壤,同时能有效减少土壤板结。随着化学除草技术不断进步,有38%的农民使用除草剂,但据反映,除草剂使用可持续性不强。一方面,长期使用植株或杂草容易产生化学抗体,造成除草剂失效或需加大剂量使用方能见效;另一方面,除草剂会污染土壤和水源,还会形成化学残留,通过生物链被人体摄入后会形成药物残留,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但是,农民对危害的认识较少,需要加大知识下乡和科普力度。
2.4 土地板结处理
关于种植土地板结处理的方式,调查显示,有15%的农户通过追加有机肥继续耕种,70%的农户通过轮作使土壤改善,15%选择退耕整休一段时间。据数据反馈,大部分农户在土地板结时会选择轮作。通过轮作,植物可以充分吸收土壤养分,减轻病虫害发生,抑制杂草,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小部分农民采用休耕的方式养护土地,促进土地生态修复和土壤肥力提升。小部分农民采用追加有机肥的形式,可以提升土壤肥力,相比而言,采用轮作或者休耕的形式更好。
2.5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情况反馈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反馈情况为多选,调查显示,废水排放污染占75%,农药化肥污染占78.77%,秸秆焚烧等带来的空气污染占75%,工业废渣导致的土壤污染占56.6%。数据说明,当前广西农业生态环境不仅受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污染,同时受到工业生产污染,形势严峻。
3 广西农业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据调查显示,86.32%的被调查者认为农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一是广西大部分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普遍缺乏科学知识,对使用农药化肥、丢弃农业生产包装物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辩证关系缺乏认识。
二是很多农民对于网络不了解,很少关注农业新闻,不了解也不知道农业发展形势,导致其没有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思维,依然通过老旧方法治理农田,不了解也不关注绿色发展、土壤改善以及治理等问题,在种植过程中更在乎当前农产品的收成,家庭式种植使他们缺乏更新生产工艺与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
3.2 地方政府对农业生态环境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显示,66.98%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对农业生态环境重视程度不够。政府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应出台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监测等一系列措施。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法律制度不完善,存在管理的“真空”地带,未能通过制度、措施、法律等手段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农业生产废弃包装物回收、农药化肥使用管理检测等方面监管与执行不到位。
二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保护局没有统一执法队伍,压力层层传导到村委、村民小组,对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惩戒力度不够。
三是农村农业生产专业人员配比不足,生态保护重要性宣传力度不足,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培训力度不足等问题。
3.3 驻村企业重发展、轻保护,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不够
近年来,广西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任务,大量劳动密集型、高耗能污染企业进驻到广西农村。这些企业带动了广西经济发展,同时给农村带来了生态环境污染。
本次调查显示,40.57%的被调查者认为驻村企业片面注重自身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废水污染、废气污染和固体污染给广西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但是,这些企业往往是乡镇农村的纳税大户,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过分保护。驻村企业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发展的成本不要让农民买单,也不要让生态环境买单。
4 提升广西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广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需要采取对策,推动广西农业生态环境改善。
4.1 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农村生态环境与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农民的栖息地,而且是农民创造各种物质财富的空间基础,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生存发展的质量。因此,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至关重要。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需要政府部门多方面合力方可取得突出成效。
一是通过相关部门加大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力度,通过教育让农村居民树立生态保护意识,深刻认识生态保护与身体健康、幸福生活、农业生产的辩证关系,同时大力推动科技知识下乡,定期开展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培训,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
二是政府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农业农村生产的行为,配足、配齐、配强人员,加强巡视监察,加大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惩戒力度,严厉惩罚破坏环境者。
三是完善村镇农业废弃用品的回收奖励制度,调动农民积极性,同时完善回收点,使农民回收更便利。
通过以上措施,帮助农民确立生态意识,规范农民的农业行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氛围。
4.2 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永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此,应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激活农民开展绿色生产的内在动力,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保证粮食安全。
一是建立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业用品投入,采用绿色有机肥,形成生态保护政策,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二是构建优质绿色农产品价格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驱动农民改变,实现农产品结构优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三是通过完善农技人员定期下乡机制,定期开展农业技能指导,帮助农民科学种田、有效种田,既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能,又帮助提高农民收益,同时推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政府兜底推动、农民参与提升、市场政策导向,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稳步提升、农业生产的产量与质量稳步提升。
4.3 加强对驻村企业的管理
推进农业生态治理,不仅需要农民改变,还需改变驻村企业。
一是转变乡镇企业发展理念,建立绿色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将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对驻村企业的招商落地、生产管理全过程进行严格监控管理,对高污染企业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
二是需要加强企业员工的生态知识培训,形成绿色生产理念,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同时,加强对驻村企业的检查监督,严厉处罚驻村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
三是完善企业生态补偿机制,让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驻村环境改善,最终形成产业发展与环境优化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