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医生讲述:怎样走出职业倦怠
2022-11-09王淼
文/王淼
到底是怎样的终点,才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在选择走医学这条路时不要只看光辉荣耀的一面,更要以赤诚热情的正面心态去迎接医学道路上的荆棘挑战。
医生的培养时间比其他职业长,日常工作节奏快,精神高度紧张,加班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更有急诊时被召回医院连夜奋战的情况,不胜枚举。久而久之,一些医生不免对这个职业产生倦怠。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时,医生职业倦怠更为严峻。
职业倦怠的3 个维度
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2020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的基层医生患有焦虑症,80%有职业倦怠迹象,在政府诊疗所的医生占比较高。这与工作程序方面的急速变化,个人防护方面所带来的身心压力、工作量激增、担心个人受感染,以及累及亲人感染等因素相关。私人医生也可能因为收入减少,诊所防护设备不全,加上不断更新的卫生部指南倍感压力而形成焦虑。
根据目前研究结果,职业倦怠包含3个维度:情感衰竭、去人性化,以及个人工作成就感低。“情感衰竭”是指个人情感过度消耗,精力不足,体现在不能如以往一样为病人提供良好服务而导致紧张和挫败感。“去人性化”体现为消极倦怠,对服务对象冷淡、过度疏远、负性态度、拒绝交往。“个人成就感低”是指个人对自己有负性评价,觉得没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务,一事无成。职业倦怠发展下去会出现抑郁倾向和焦虑等多种心理精神性疾病。
见习时照顾44 个病人
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医生初入公立医院工作,秉着为病人、社会服务的一腔热忱,拥有精力旺盛的身体,工作积极向上,甚至可连续战斗,虽经历着身体和心理上的考验,依然能忘我工作。
记得刚刚毕业成为见习医生时,一个人负责照顾全病房44个病人的病况,每天6点半到医院,晚上10点多才回到家里,身心俱疲。除了日常工作,还要参加轮流值班。见习医生值班是从早上8点直到次日下午2点。当年,每个月6~10个夜班不足为奇,除医院免费提供晚餐外,没有其他津贴。
见习期间,除了对医生的体力和毅力是极限考验外,由于工作时间长和工作量大,也极大地影响了吃饭、休息、生活、社交和陪伴家人。进入心脏专科培训后,工作强度更是“雪上加霜”,值夜班后第二天还得继续工作到正常白班下班时间。
那时医生短缺,前两年培训没一天休假,还创下连续值班5天的纪录。业余时间还要抓紧读书备考,回首那些年,简直是“不人道”的“魔鬼式的训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当年拼搏奋斗,不断学习,充实知识,累积丰富的临床经验,锻炼出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换来几十年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的本领。
虽然在本人对医学的一片热忱和家人全心支持和陪伴下,走出了这一路的艰辛,然而其中某段时间,也不免倦怠。
医生工作压力大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在选择走这条路时不要只看到光辉荣耀的一面,更要以赤诚热情的正面心态去迎接医学道路上的荆棘挑战。职业紧张和健康息息相关,适度的紧张能形成一种推动力提高工作效率有益健康。反之,则会导致工作能力下降,严重者还会导致职业性生理和心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