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勇:完善县域医疗急救体系 改善乡村医疗机构卫生服务
2022-11-09徐书贤
文/本刊记者 徐书贤
在县域重点要抓两头,一头是抓县级医院,另一头要抓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老百姓“家门口”的医疗资源。
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霍勇重点关注在“基层”。他认为,在县域重点要抓两头,一头是抓县级医院,另一头要抓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老百姓“家门口”的医疗资源,其中村医是网底。因此,他的两份提案中,一份是关于加强我国县域医疗急救和应急救治体系建设,另一份是进一步改善乡村医疗机构卫生服务,提高基层群众就医获得感。
县域医院承担重大疾病诊疗重要任务,院前急救是急危重症救治的关键环节。霍勇表示,我国县域急救体系欠完善,整体救治时间及效率亟待提升,尤其是心脑血管急危重症患者。
数据显示,近80%的心血管病患者死于院外,一部分因为院前急救时间长,流程欠规范,死于居家或在去医院的路上。面对这一痛点,“要从完善县域急救体系入手,在政策的支持下,统筹资源,优化急救网络建设,缩短院前时间,规范救治流程。”
霍勇表示,建立高效、快速的急救体系是缩短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抓手,现阶段我国县域急救体系不成熟,在制度流程、资源配置上仍须改进,存在院前急救时间长、救治流程不规范等问题。“我们必须通过优化急救网点布局,提升医护人员救治水平,完善设备配置,搭建互联互通信息化平台等多种举措,建立高效、快速、规范、覆盖全域的急救网络,提高医疗救治和应急救援的能力。”
霍勇建议:一要加大政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依托县域医院为主体和乡镇卫生院为网点,建立县域指挥型急救中心,构建高效、快速的急救网络建设;二是优化救护车网点布局和加大投入,缩短患者转运时间;三是开展人员培训,提升院前基础救治能力,优化救护车设备配置;四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院前院内信息互联互通,提升救治效率。
在进一步改善乡村医疗机构卫生服务方面,霍勇表示,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是百姓“家门口”的医疗资源,现阶段,我国乡村医疗机构存在人数不足和人员老化明显、诊疗水平较低等问题,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中,应切实解决乡村医生待遇,并加强人员培训和绩效考核等诸多举措,全面改善乡村医疗机构卫生服务,发挥其在疾病知识宣教、预防筛查、疾病基础救治、慢病稳定期长期管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基层群众就医的获得感。
霍勇建议: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合理配置资源,加大乡村医疗机构资源投入;依托县乡村一体化体系,提升乡村医疗机构基础专科能力,发挥其在重大疾病防治体系中的作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大资源投入,提升乡村医生福利待遇、完善乡村医疗机构设施配置;积极开展培训,提高乡村医诊疗水平,并落实绩效考核。
基层医疗机构是疾病防治的第一线,提供医疗与公共卫生两项服务应当并重,必须要贯彻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要求。霍勇表示,要依托县医院为龙头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动医共体内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创建胸痛救治单元,并逐步下沉到村卫生室探索建立胸痛救治点,借助区域信息化及心电一张网等工具形成以县乡村急性胸痛救治一体化为代表的急症重症救治体系。以之为载体,与重大疾病常见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预防筛查体系、常见慢性疾病管理体系打通,为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