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观察生活对演员创作的重要性

2022-11-09任柯诺

剧影月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戏剧创作艺术

■任柯诺

戏剧作为一门通过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其扎根生活、挖掘生活、反映生活的特性不言而喻。无论是一度创作的剧作家,还是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的导演、演员,都需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来创作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从多个角度展现出特定环境下不同人物的性格特质。

观察生活可理解为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较持久地借助各种感官,接受外部特征的心理活动,是为了看清事物的具体属性。而对于演员来说,戏剧表演的基本任务便是运用自己的形体、声音和情绪,去创造角色。因此,观察生活的重点应当放在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身上,捕捉其个性、思维逻辑、习惯性动作等,以求在表演中进行模仿与再现。

而演员观察生活,最终目的在于将这份“生活真实”的体验带入到“艺术真实”的表现中去。这就要求演员必须有意识地将观察生活与艺术表现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呈现出完美的艺术效果。

生活是一座巨大的素材库,每天发生的各式各样的事件,给艺术工作者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灵感,是我们进行舞台创作的思维来源。许多优秀的作品,都取材于生活真实事件。艺术表现需要葆有生活本质真实,这就要求作品需要通过人物、台词、情节、环境等元素,对社会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而对演员来说,这就是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转化为对人物的“体现”过程,真真切切地观察和体验生活,摸索和感受角色的行为方式,这样不仅能给自己搭建一个有据可依的表演空间,也能积累丰富的人生体验,弥补在角色创造过程中动力不足的弱点。

艺术作品中所营造的“世界”,实际上是高度浓缩了的社会真实样貌,但并不是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琐碎事都能为艺术所用。要想将一个独特的事件呈现出好的戏剧效果,剧作家首先要对事件进行筛选与提炼,找出最有戏剧冲突、最能反映社会生活的角度,然后再进行艺术加工。对于演员来说也一样,要想创作出饱满立体的角色,除了要观察人物外,还需要对人物精心设计,再通过熟练的表演技巧、肢体控制,来呈现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样会比“完全照搬人物原型”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好的人物设计,往往更趋向于真实、不漏痕迹的表演,尤其是在现代题材的影视剧中,演员生活化的表演方式可以将屏幕外的观众一下拉进剧中的世界,使其产生多方面共鸣。

那么,如何观察生活呢?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对生活的深入观察研究和感受,是艺术创作的立足之本。当我们开始留心生活中的小细节时,实际上观察生活就已经开始了。

首先是观察

1、直接观察。用眼“看”是最直接高效的方法。对于刚接触表演的演员来说,具有显著特征的人,更易于模仿,比如警察、军人、小商贩等等。也可以从身边人入手,比如老师、公司老板、亲人等,由于与他们经常接触,所以也很容易通过观察捕捉到其特点。此外,面对一些生活中不太常见的人物形象,要想追求更严谨真实的表现效果,体验生活是很有必要的。在2010年拍摄电视剧《我是特种兵》的时候,为了表现特种部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主创集体走入这支神秘的部队,与他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并与人物原型深度接触,感受他们精神世界,观察他们的个性,惯性,思维等诸多细节,真实地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2、间接观察。当面对特定年代的剧本时,演员无法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观察素材,我们通常会选择查阅和借鉴。比如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的扮演者陈宝国,饰演这样一位年代久远的帝王,他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从有记录的众多史实当中去寻找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等,来弥补生活中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部分。我曾参演电视剧《铁核桃》,该剧是民国谍战题材,离现实生活较远。从拿到剧本开始,我一边翻阅大量的民国历史资料,一边观看其他影视作品中的类似角色,找出他们的共性和特性,特别是要对这个特殊岗位上人的工作惯性、思维逻辑等专业性领域进行深入了解,最终完成了军统情报处处长王丰安这个角色的塑造。

其次是揣摩

1、总结共性。人作为社会群体性的动物,在面对同样的境遇、情绪时,往往会有共同的表现。比如欢喜、悲伤、焦虑、愤怒等等。再比如同一职业下,军人走路总是昂首挺胸、前台接待员总是习惯性微笑、工地上的工人喜欢把手揣在袖口里等等……这些行为习惯既与其职业特性和职业环境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其生存状态。

2、挖掘个性。比如同是经历丧亲之痛的祥林嫂(《祝福》)与福贵(《活着》),虽然他们都难以接受这人世间巨大的苦楚,但表现出来却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祥林嫂的痛苦和崩溃是更直接外放的,而福贵在一次次失去亲人后,他的痛苦更多是压抑且无声的,并且将这种痛转为了对生命的热忱,在剩下的日子里与苦难相依相伴。演员需要依据生活的逻辑,去挖掘该事件背后的动机,找寻其性格行为的合理性。

第三是感受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在角色中找到部分的自己,在自己心中找到部分的角色。”也就是说,演员要从自我出发,从自己身上寻找与角色相似的感受、状态和情绪记忆。比如饰演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一角的演员陈晓旭,就曾多次在采访中表示她与林黛玉无论从外形还是清高的心性上,都有非常多相似之处,这让很多观众都认为她扮演的黛玉的影视形象与原著里黛玉的文学形象形神合一。美国著名戏剧家贝拉斯科也表示,“演员的表演能力能使他参与和理解许多人的经历,并能成功地向别人体现这些常常与他自己很不同的人的经历;仿佛他真的变成了这些人,理解他们的一切欢乐和悲伤,想他们之所想,实际上过起他们的生活。”这也可以看出,要想把文学形象转化为舞台形象,演员应当深入体验角色、生活和社会,从生活中捕捉灵感,从而创作出真正有血有肉的角色。

第四是记忆

董健先生在《戏剧艺术十五讲》中提到,一个演员应当具备情绪记忆力,当他在某种特定的生活境遇中体验到某些情绪反应后,必须有能力记住这些情绪,以便在类似的戏剧情境的刺激下,重新唤醒这种记忆,并以适当的动作表现出来。演员除了需要有敏感细腻的内心能感知人物外,也需要有一种能灵活控制自己身体的基本功,使自己肢体协调、声音可塑。在观察生活中,演员将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以及他们面对事件时的不同反应准确地捕捉下来,并储存在自己的“身体仓库”中,为以后创造人物提供大量可供提取、编辑的素材。

猜你喜欢

戏剧创作艺术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戏剧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