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心理压力调适策略分析
2022-11-09郭小艳赵媛媛
郭小艳,赵媛媛
(陇东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农村学校撤校、合校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原因影响,农村家长陪读问题日益普遍,给儿童教育及其发展、农村和城市发展、陪读家长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而研究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问题以及解决农村家长在陪读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学校家长陪读的界定及类型
(一)农村学校家长陪读的界定
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从广义上讲,陪读是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的生活及学习、教育及发展的一种行为。狭义上讲,陪读是指孩子放学后在家中由家长或家教陪同孩子写作业并予以指导的行为。农村学校家长陪读顾名思义,就是农村学校学生家长为了寻求更高质量的教育效果,离开居住地来到子女就读学校所在的城镇居住并陪伴孩子学习、照顾孩子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享有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小升初或初升高乃至高中升大学的过程中获得较大概率的成功。
(二)农村学校家长陪读的类型
根据目前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农村学校家长陪读的类型有以下三种。
1.随迁型陪读。随迁型陪读主要是指父母或其他家人跟随学生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在城镇的学校周围租房居住,以长期照顾孩子,陪伴孩子读书的一种社会现象。就当前情况来看,这种随迁型陪读现象已经非常常见,并将持续下去。
2.被迫型陪读。被迫型陪读与随迁型是有区别的,是因为农村小学结构调整而导致的类型。为了更好地规范农村小学教育,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改善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备,全国各地大范围建设农村小学。但是,在结构调整的具体实践操作中,并非全部地方都是严格遵循“就近入学、相对集中”的原则来办的。尤其是在撤校、并校之后,大多数地方学校被撤回后改成寄宿学校。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条件办寄宿学校,即使能成功,小学生因自控能力很差仍离不开家长的照顾与陪伴。
3.主动型陪读。主动型陪读是家长为了让子女获得更高教育质量而进城陪读。现阶段的农村家庭大多有两个小孩,经济条件也比过去更优渥,即便部分家庭生活水平不是很好,也会因为不想让自家的孩子收获的知识比同龄孩子更少,主动让孩子进入城市的好学校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家长们会因为这个原因主动陪伴孩子读书。
二、农村学校家长陪读的心理压力分析
(一)经济压力引起的心理压力
经济压力是农村学校陪读家长面临的第一个压力,农村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相对较低。但是,进入城市以后,教育成本和生活成本都有所增加,经济压力的增大导致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心理压力增大。
1.教育成本增加
近年来,国家推行各项教育扶贫政策,在教育方面给予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较大,大幅度减轻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压力。加之部分农村学校课外辅导和课外阅读资料较为缺乏,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不需要多少经济投入。
进入城市以后,尽管义务教育的学费都是减免的,但是农村学校陪读家长能明显感觉到上学花钱的地方多了,要打印资料,要购买学习的辅导资料、阅读资料,学校的校服可能由原来的没有或者一套增加到四套,而这些都需要经济支出,使教育的成本大大增加。
2.生活成本增加
农村的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等都可以自给自足或者花费少量的钱就可以买到。但是在城市,这些都要自行购买,生活的支出会大幅度增长。除此之外,还有房租、水费、电费、交通费等等各种费用都会随之而来或者增加,如果陪读人员是家庭的重要劳动力之一,因为陪读,不得不中断劳动或者工作,在支出增加的同时收入减少,无遗增加了家庭的经济压力。经济的拮据会增加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压力,有些家长会把这些压力传递给孩子,反而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二)文化不适应引起的心理冲突
文化是人社会化的内容和关键,两种不同文化主题的人自然会产生矛盾和隔阂。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差异会引起农村学校陪读家长进入城市陪读之后的各种不适应。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离开原有的生活环境,远离原来的亲戚邻里,忽然进入城市生活,生活落差加大,面临着陌生环境。
1.人际关系的不适
进入城市后,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原有的人际关系网络被打破,远离了家乡邻里及亲朋好友。初来乍到,陌生的环境、面孔,旧的人际关系网络被打破,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尚未建立,会导致农村学校陪读家长乃至孩子的心理产生失落感,甚至无助感。
2.生活方式的不适
农村居民更注重乡土气息,生活节奏相对城市居民更缓慢,更自由一些。城市人群相对生活节奏较快,加之人群地域复杂以及受楼房居住环境的制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淡漠。
3.思维观念的不适
因为知识和文化的局限,部分农村居民会相对比较传统和保守。比如,常说的“乡村维纳斯效应”就是一种常见的思维局限,他们一方面渴望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方面又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现状,惧怕外面陌生的环境。在陪读家长中,部分家长碍于自己不会讲普通话,害怕自己说话别人听不懂等原因而不敢和人交往。还有部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因为种种原因不愿和人交往。
(三)知识匮乏引起的心理压力
部分农村居民知识较为匮乏,不仅表现在部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也表现在部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学习知识的能力也较弱,导致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会越来越少,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1.教育学生知识的匮乏
部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因此,陪读更多的是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当孩子进入高年级之后,部分家长已经基本不能辅导孩子的作业,在孩子的学业上已经发挥不了太多作用。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慢慢也就拉大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但是家长又无法帮助孩子的学习,导致双方无法有效沟通。
2.社会生活知识的匮乏
文化水平也制约了部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社会生活能力,面对城市的生活方式,部分人或是不能适应或是适应速度较慢,限制了陪读家长的城市参与度,部分家长在孩子上学之后聊天、打牌,或者参加一些简单的劳动。
3.自我发展性知识的匮乏
人本应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也是一种能力。部分农村家长由于自身知识的匮乏,影响了学习的能力。部分家长在陪孩子的过程中大多并不会去学习更新的知识,而是觉得只要把孩子照看好即可,或者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即可,并没有认识到教育孩子也是一门学问、一种能力。这需要家长不断地思考和学习。
(四)角色转化引起的心理冲突
在没有进入城市陪读之前,家里孩子的教育任务可以由多人承担,进入城市陪读之后就改变了现状,一个陪读者变成了炊事员、监督员、辅导员、管理员、采购员甚至是驾驶员等等。这些任务导致他们感觉时间紧张、精力分散,要求他们变得无所不能,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是千头万绪。这种角色的集中化、责任的集中化导致部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心理压力剧增。有部分家长谈到不敢生病、不敢说累、不敢偷懒,得像一个不能磨损的机器不停地运转。角色转化之后,其他的尚且可以应付,但是作为教育者这个角色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1.教育观念的不适
部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认为学校就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就是学习的地方,把孩子送到学校就由学校管理,学习好不好是老师的责任。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部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易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学习只是学校的责任。
2.教育方法的不适
部分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单一,不懂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什么样的特点,也不会用更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较为简单,学习成绩好了就奖励,考不好就惩罚。部分家长不会去想孩子为什么考好或者考不好,不会认为孩子的学习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关系。
3.家校合作的不适
部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教育观念的局限也限制了家校合作。一方面,如果陪读家长是爷爷奶奶,他们会因为能力的限制不能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学校及时取得联系,也可能会产生责任懈怠,认为孩子有父母,学校有事情去找孩子的父母即可。另一方面,如果陪读的是孩子的父母,部分家长可能会因为自己没有时间等原因而无法配合学校完成一些教学任务。
三、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心理压力调适策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心理压力必然会影响到孩子的教育。因此,减少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心理压力不仅是为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也是为了家长自身的健康发展以及家校合作等教育的顺利进行,促进学校教育的良好发展。
(一)政府加大支持和培训,帮助农村学校陪读家长提高经济收入
面对农村学校家长陪读时家庭的经济支出增加,经济压力增大的情况,当地政府应该对农村学校家长陪读家庭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1.降低陪读家庭的生活成本
当地政府可以通过一些调控措施降低陪读家庭的生活成本。比如可以在学校附近建设一些陪读的廉租房,进行统一管理,在减少房租的同时可以再减免水费、电费等。也可以规范学校周边陪读租房的房租、水费、电费等,防止房东故意抬高房租、水费、电费等。
2.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
当地政府可以举办一些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督促和吸引一部分陪读家长进行再就业,让陪读家长在孩子在校期间可以从事一些兼职工作,通过投入劳动增加收入,以贴补家用。减轻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因为经济压力而导致的心理压力。
(二)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教育能力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陪伴孩子学习的同时,家长也应该明白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不学习就会落后。当前,陪读家长都会使用手机等工具,学习的路径也进一步扩大。
1.学校开设家长课堂,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在目前倡导的家校合作的观念下,很多学校都专门开设了家长课堂。比如陕西师范大学的某所附属小学,专门开设了“蒲公英”家长课堂,通过每一期的专家解读,家长都受益匪浅,学习之后指定家长通过QQ进行反馈,然后组织家长在一起学习。在反馈中可以看到,有些家长会谈及自己由于不了解孩子心理而采用了错误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会因认识到自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而感到自责,等等。通过开设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农村学校陪读家长不仅学会去了解孩子,还能学会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
2.家长应进行自学,提高自身素质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太多。因此,农村学校陪读家长有学习的意识。网络是一个很大的平台,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选择自己想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增长见识,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学习的过程也是再社会化的过程,能帮助家长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三)扩大人际交往,提高适应能力
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在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同时,更要积极地进行学习和交流。首先要和自己角色相同的人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另一方面也可以认知到自己的压力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大家都共同面临的问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尽快寻求帮助,以找到解决的办法。其次,通过参加劳动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一些年轻的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一些好的公司企业,能有效增加收入,扩大人脉。
(四)转变陪读的观念
陪读一方面起到了正面作用,但也不乏适得其反的现象,因陪读影响了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因此,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必须明确如何正确地陪读。在王莉等学者的调查研究中,绝大部分陪读家长认为学习是孩子唯一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只要孩子的学习好,那其他就什么都不用操心了,陪读不就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吗?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成了老师的助手,孩子学习的监督者,主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个性、人格的培养和完善。陪读家长不应将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对家长的唯一回报,这无疑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家长易产生情感失望,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心理,也影响了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易形成恶性循环。
四、结语
只有家长的心理健康,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应认知到这一点,政府也要做好对陪读家庭的支持,通过共同努力缓解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心理压力,提升陪读质量,促进孩子和家长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