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研究
2022-11-09杨伟丽
杨伟丽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微时代下所衍生的微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微信、微博等,在微媒体应用方面体现为思政课教师对这些平台工具的应用能力,依靠教师自身媒介素养、信息应用能力对平台信息进行辨别、搜集、传播和处理。但从当前高校思政教学情况来看,存在部分教师因自身媒介素养不足导致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的情况。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积极探索如何在微时代下进一步拓宽思政教学路径。
一、媒介素养内涵概述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可以将其作为标志来区别社会形态,不同的媒介可以运用在不同领域中。新时代下,各种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微时代所衍生的微信、微博等社交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宣告了微时代的来临。
微时代影响下,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微媒体的信息影响,尤其是高校学生,他们多以“00 后”群体为主,在微时代下呈现出高活跃特征,他们不仅勇于创新、思维灵敏,个性也十分独立,喜欢通过网络平台来展示自己,在网络中具有较强的探索欲和求知心理。因此,高校思政课的开展在微时代作用下愈发需要教师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利用自身媒介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参与到微媒体活动中,利用自身媒介能力辨别、收集、解读与传播信息,并提升学生信息编辑能力、撰写能力等,拓宽思政课开展路径,加强学生网络安全应用意识。
在互联网背景下,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媒介传播和资源共享趋势下,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被削弱,如若教师自身媒介素养无法提升,势必会让思政教学流于形式。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途径,并借助信息平台了解大学生当前面临的思想问题,结合学生心理需求合理制订教学方案。
二、微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发展现状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师自身媒介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教师可利用微媒体拉近师生距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但从当前思政课的开展情况来看,教师在教学创新、师生互动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改进。
(一)思政教师媒介素养不足
传统思政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此种教学方式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随着微媒体的广泛应用,大学生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上表现得十分活跃,喜欢收集和传播新鲜事物。但思政课教师却在微时代下呈现出媒介素养不足的问题,使用微媒体的频率、效率和积极性都有待提高,对信息并不敏感。尼葛洛庞帝认为,两代人在信息社会下最大的问题便是信息资源,当孩子已经能够适应信息社会时,需要进步的则是成年人。在高校思政教学方面也是如此,当思政教师自身缺乏对媒介的认知、前瞻性不足时,便需要加速适应网络教学环境,积极创新自身教学观念,善于利用微媒体拓宽教学路径,以让思政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
(二)师生之间存在语言鸿沟问题
微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信息交互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让思政教育形式出现了转变,最为明显的是思政教师在教学方面受到的影响。由于思政教师自身媒介素养不足,导致思政课堂中无法与学生实现信息对称,出现明显的交流困难现象。
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因自身原因和各种因素制约没有第一时间应用微媒体,在与学生交流时,语言、表达等方面均沿用传统方式,没有关注当下网络热点话题等内容,导致师生之间出现交流问题。
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更喜欢微媒体下具有新鲜感、创新性的话题,这些幽默、轻松的语言却很难被思政教师所接受并运用,二者之间存在的语言鸿沟问题已经成为开展思政教学时首先需要解决的任务。
(三)思政教师微媒体接受能力不足
大学生作为微时代的主流群体,他们对于微媒体下所衍生的交互平台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大学生在交互平台中的言论不仅个性鲜明,思维十分活跃,部分大学生可以自行编辑、撰写内容,或是传播和应用信息。与大学生相比,部分思政课教师在微媒体方面缺乏应用能力,随着信息的不断传播,思政教师逐渐失去对学生信息接受的掌握能力。
谢尔·以色列认为,在微时代背景下,只有紧跟时代脚步才能够不被时代淘汰。对此,大学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创新自身教学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在微时代中不断开拓思政教学路径,将其作为新的教学创新机遇。与之相反,如若思政教师仅沿用传统教学思想,会导致学生厌倦教师的教学形式。因此,思政教师在满足基础课程教学后,应通过微媒体为学生筛选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内容,引导学生在庞大的信息交互平台中辨别是非。
三、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一)加强思政课教师媒介意识
在微时代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首先需要加强教师媒介意识,媒介意识主要为教师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捕捉能力。在微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随时都在发生改变,只有高校思政教师不断提升媒介素养,加强媒介意识,才能够与时俱进,更加适应微时代下的思政课教学形式。
其次,高校应积极提升教师媒介认知水平,尤其应注重加强教师对媒介的解读能力、评估能力,了解到各种信息背后的意义,掌握更加全面、具体的解读技巧,充分挖掘微媒体信息中的内在思想与价值。
斯图亚特·霍尔曾说,“信息的出现需要经历三个部分,即信息编辑—信息传播—信息接受”,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信息产物更加注重的不是外在形式,而是内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媒介意识,从中探索有利于思政课教学的信息内容。
在信息解读方面,教师需要理解信息内容所想要表达的含义和价值,让受众可以在更好的传播效果下受到积极影响。例如,中央电视台通过开设《感动中国》节目来促进思政宣传效果,让受众在解读的过程中受到自身解读能力的影响,从而了解到该内容背后的含义。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媒介反思能力
在微时代下,高校思政教师媒介素养不仅包括媒介意识,还包括媒介反思能力、应用能力和解读能力等,因为微媒体中所包含的信息过于广泛,若教师不具备相应的信息辨别能力、处理能力,在思政教学中也就无法帮助学生梳理网络平台中繁杂的信息内容,从而降低思政教学的影响力。因此,在微媒体的应用中,教师首先需要具备足够的信息分析能力,在面对碎片化的交互平台信息时才能准确辨别其真伪。斯坦利·巴伦曾说过,“我们在面对媒介认知时应具备信息辨别能力,需要对任何信息传播内容都存有思考性、警惕性,而不是盲目地去肯定某一观念,或是果断否定某一事物的形成”,鉴于此,高校思政教师需要积极通过微媒体进行学习,深刻解读不同媒体信息下的表象、意义,在具备理性辨别能力的基础上认识到微媒体信息中所蕴含的意义,并立足于客观角度为学生剖析信息内容,让思政课程在学生心中扎根,加强高校思政教学权威性、科学性。要提升思政教师媒介素养,需要思政教师自身具备社会责任感,因为思政教师在高校的工作任务之一是利用网络媒介开展思政教学,只有教师在日常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将其有意识地结合到思政教学中,才能够不断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内容是否可以对学生造成积极影响,进而提高思政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思政教师还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利用实践活动、社区活动、小组活动、研讨会等方式促进思政教师职业发展,建立思政媒介学习社区。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尤其注重媒介与信息素养的发展,关注教师媒介素养培训,推出的教师媒介素养课程模式,可为教师思政教学提供一定借鉴。但是,由于我国教育理念与他国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培训应有取舍的借鉴,结合当前高校思政教学特点,不断组织项目培训,着重加强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等的培训。
(三)加强微媒体在思政课的应用
高校思政教师中年长的教师较多,他们和“00 后”大学生在思考方式与理解方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面对微媒体信息时,往往存在信息接收滞后、平台应用能力较差等问题,要解决师生之间存在的信息交互差异,高校应积极培养教师在思政课中的应用微媒体的能力。其次,思政课教师在应用微媒体的基础上还应充分了解信息平台内容所表达的含义,借助微媒体优势完善思政课程信息交互不便、教学形式单一问题,加强自身微媒体平台操作能力。
约书亚·梅洛维茨曾说,“信息的应用方式决定于信息媒介的使用者的获取和理解”,微媒体的出现为高校思政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为学生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下媒介信息所带来的含义。因为不同的信息解读方式代表着人们的理解差异、解读能力和个人观点,只有思政教师在微时代的影响下积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合理使用微平台技术进行传播,才能够在不同交流方式下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了解到大学生在信息交互下所受到的影响和思维方式,立足学生角度开展思政教学,引导学生在积极的信息环境下健康成长。
当前大学生受到微媒体的影响,他们在交流方式上对传统思政课的灌输式教学较为抵触,更加接受信息平台中轻松的表达方式,需要教师在提升媒介素养的同时掌握更多表达技巧,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师所表达的含义,拉近师生距离,加强课堂交流实效性。
(四)在思政教育中应用微媒体
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微媒体所衍生的各种信息交互平台让思政教学的权威性、话语权受到冲击,高校思政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中潜移默化地移植思政教育,才能够切实发挥微媒体的优势,进一步创新思政教学。
思政教师还应具备媒介意识,将思政教学与微媒体结合,打造更具科学性、权威性的新时代思政课堂,切实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交互意识。例如上海某高校思政教师利用微博平台进行互动,巧妙生动的语言配上相应图片,不仅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关注,也有许多教师加以模仿,从而体现出教师自身媒介素养的优势。这样的教师不仅能够与学生建立更好的沟通渠道,还可以帮助其他教师提升媒介应用能力。
当前,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传播十分迅速,只有思政教师掌握巧妙的微语言才能与学生更好的交流,让学生不受到语言环境影响,从而拉近思政课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思政教学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当前微媒体中已经针对思政教学开设了相关主题平台,这些主题以漫画形式为学生展现一些法律知识、道德知识和党建信息等内容,深受“00 后”的大学生喜爱,其内容不仅新颖活泼,且一些观点也值得深思。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引导的过程中要保证政治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五)构建学生意见领袖机制
高校思政教师想要加强媒介应用效率,可以培养意见领袖,借助意见领袖的力量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互联网背景下,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高校思政教师需要通过师生交流的方式构建学生意见领袖机制,借助大学生传播影响力,引领媒介发展。因为很多大学生在媒介操作、传播方面水平较强,通过师生互动既能够帮助教师改进思政课教学,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师媒介素养。构建学生意见领袖机制的目的在于为思想存在误区的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此,思政教师需要通过课堂交流、课后互动的方式观察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意见领袖需要在网络传播中表现得十分活跃。在意见领袖选择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日常表现、课后互动、行为习惯、擅长领域进行选择,当前很多高校都已经采取意见领袖策略,尤其是在思政新闻发布、编辑和公告时,很多优秀的意见领袖都十分成功,让枯燥的宣传方式变得更加生动。教师也可以结合国内外教学经验为思政教育设立专家机制,引进对微平台、思政教育研究较为深入的人员为教师提供教学意见,确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具专业性、权威性、技术性,也可以通过专家机制来丰富教师媒介素养,以此提升思政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微时代的出现让高校思政教学受到了巨大影响,但对于思政课来说也是一种机遇,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善于利用微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教师还应加强微媒体在思政课的应用,让微媒体中的话语方式、信息内容能够更好地融入思政课中,采用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让思政课教学更具先进性、灵活性。此外,高校思政教师还应加强构建意见领袖机制,借助大学生群体力量不断拓宽思政影响范围,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媒介素养,以更好地解读信息内容,带给学生更具吸引力的思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