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资助政策需求—供给冲突与协调路径研究

2022-11-09沈晓萌吕志

大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资助供给研究生

沈晓萌,吕志

(新疆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我国高层次人才与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我国研究生人数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凤毛麟角”发展为“百万大军”。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2035年我国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在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下,如何引领百万研究生转变为国家人才支撑与引领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如何实现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进教育强国的行列,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体系与资助体系是国家和政府长期关注的问题,同样也是与研究生切身利益相关且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需求—供给的视角,对研究生资助政策需求—供给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生资助需求—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与冲突所在,提出完善资助政策需求—供给冲突的协调路径,以实现研究生培养规模与资助体系协调发展。

一、研究生资助政策需求—供给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形式呈现出向好的发展态势,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从社会公平理论角度来看,研究生资助是实现调控、优化结构、保障公平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必不可少的财政手段。从研究生资助政策的供给层面来看,我国目前研究生资助模式以国家财政资助资金占主导地位,包括中央与地方财政资金、高校资助资金以及社会资助资金共同组成的研究生资助模式。根据《关于完善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我国研究生资助体系由国家助学金制度、国家奖学金制度、学业奖学金制度、“三助”岗位津贴制度(“助研、助管、助教”岗位津贴)、助学贷款制度及其他相关配套措施构成。从研究生资助政策的需求层面来看,其需求主体是研究生,是指研究生个人所获资助以适应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落脚点指向研究生成长成才、学术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提升,以期回馈国家与社会。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坚持研究生教育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早期的“物质文化需要”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变化对高校研究生资助政策需求也产生了关键性影响,我国现有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已基本满足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基本保障目标。研究生资助政策需求的矛盾已从物质文化贫困导致上学困难、对知识渴求的矛盾转向教育资源与发展不平衡的差异化和学生对自我成长发展期望之间的矛盾转变,呈现出对研究生资助政策多元化的需求特点。因此,实现研究生资助政策需求—供给平衡,对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实现研究生教育现代化与具有重要作用。

二、研究生资助政策需求—供给冲突

2013年,我国研究生资助体系经历了大改革,不断做出新的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要求,但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培养经费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奖助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具体表现为研究生资助主导式供给与多元化需求的冲突、社会式供给与个体化需求的冲突、粗放式供给与精准化需求之间的冲突。

(一)主导式供给与多元化需求的冲突

资助政策作为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立身之本,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基本需求到高层次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研究生的需求也满足这一理论的变化,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更注重自我实现层面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需求的特点。然而,教育不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是一项高成本的事业,我国研究生资助来源目前仍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导,资助供给渠道单一,与研究生多元化需求之间产生冲突,主导式供给很难满足研究生的多样化需求,这就需要构建并完善更加全面、精准的资助育人体系。研究生资助工作缺乏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合,存在“重资助、轻育人”的现象,依赖心理严重是研究生资助供给与立德树人教育需求的冲突所在。因此,迫切需要从资助教育理念、条件保障构建立德树人长效资助机制。

(二)社会式供给与个体差异化需求的冲突

研究生教育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但以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金(简称社会资金)占全部资助资金来源比例较低。根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为1243.7 亿元,其中社会资金总额为29.01 亿元,占资助总额比例2.33%。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地区经济条件与家庭物质条件的差异性等因素,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实现产生了很大限制,主要表现为社会教育资源供给与研究生个体差异化需求的矛盾。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社会支持力量相对较多,发展水平一般或较为落后的地方社会供给力量相对薄弱,缺乏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研究生资助体系的完善过程。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适应国家、社会需求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研究生资助供给模式也加重了国家财政压力。因此,增加研究生资助的社会力量,提供多渠道资助供给模式迫在眉睫。

(三)粗放式供给与精准化需求的冲突

收入水平与负担能力是影响研究生资助需求的重要因素,高校在研究生资助认定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是资格认定与政策执行、落实的过程,缺乏以精准靶向研究生需求为导向的研究生资助认定机制。学生困难情况通过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以及家庭所在地的乡、镇、街道等部门出示证明加盖公章即可认定。贫困认定标准与认定过程的差异性,增加了真正困难学生认定的工作难度。国内多数研究生的学费来源是家庭或个人支持,国家助学贷款占比较低,虽然我国目前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研究生资助政策体系,但是同一化、标准化的资助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贫困现象,缺乏资助对象、资助举措、资助过程的精准性,对于资助育人的持续性跟踪反馈工作不足,进而影响了资助育人效果的实现。

三、研究生资助政策需求—供给平衡协调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协调供需关系就是推动需求与供给的协调与配合,通过提出协调路径以平衡研究生资助政策需求—供给冲突,满足社会与研究生的需求,推进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

(一)丰富研究生资助的资助种类与供给能力,满足多元化需求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中指出,高等教育的成本应由政府、高校、学生、家长及捐赠人共同承担。高校应以多元化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教育资源,缓解研究生经济压力与资助需求。第一,要加大研究生资助力度,实现对贫困学生的“精准资助”,解决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使学生投入科研创新与提升自我过程中,追求实现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第二,要加大导师资助力度,通过学生完成科研任务并按照工作量、工作质量给予相应的助研津贴,激发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动力,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第三,适当增加研究生资助项目,设立校内项目补助基金,根据国家与社会目前的发展需求,扩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数量,增加学科课题资助力度,使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增加获得科研项目补助资金的比例,鼓励并扶持学生申请科研创新项目,并向条件薄弱与资源短缺的学生倾斜。

(二)客观反映社会需求与精准把握学生需求,鼓励社会多元力量参与

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在提供社会服务与科研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增加社会力量的投入,客观反映社会发展需求,实现社会投入与社会需求供给平衡。第一,充分发挥高校的特色专业优势,扩展社会资源,搭建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合作平台,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与实习中,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既实现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满足了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需要,通过给予研究生相应的薪金报酬,解决研究生基本生活保障与提升生活水平的问题,从而促进研究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大幅度提升。第二,国家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社会组织、企业、慈善团体以及公民个人积极参与研究生资助的工作。倡导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的关注,引入和对接社会力量,将社会力量对接学校资助工作的窗口,降低社会资助的门槛,搭建社会力量与研究生助学的桥梁,引导社会资助家庭贫困学生,提高研究生资助的广度与深度。最后,通过设立“校友奖学金”,鼓励优秀校友回馈建设母校,设立多种助学资助项目,例如“创新项目”“创业项目”“路费补助项目”“伙食补助项目”“住宿补助津贴”等各类型资助项目,使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得到来自校友力量的支持。

(三)建立精准资助育人模式,实现研究生资助供需平衡

研究生资助政策的核心就是通过资助政策“精准识别”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精确靶向研究生的实际困难及诉求。实现研究生资助供需平衡,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规范贫困认定程序。在生源地进行贫困认证时,基层组织需要通过走访调查,对低收入家庭核算收支情况、相关证明加以佐证来核实申请者的情况,确保贫困认定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学校在对贫困生进行贫困认定时,依照观察生活情况、突发事件情况为主要评定标准,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建立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与监督反馈机制,反对“不贫装贫、贫而不贷”的现象,确保“真贫困贫不了,假贫困藏不住”的情况,提高资助效率。加强评定过程的公平性,也是政策执行的关键、政策效果的保障,同样也是保持政策权威性的必然要求。

第二,建立精准化资助育人模式。在研究生资助体系中,保障型资助体系已基本能够满足大多学生基本生活保障的需求,但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同一化的资助难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建立精准化资助育人模式要确保资助对象精准,对接现有的贫困信息系统与档案,采集困难学生的大数据,建立科学智能识别模型,矫正认定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第三,确保资助举措精准。深入了解困难学生基本情况、困难诉求、兴趣爱好以及未来成长发展的需求,分情况、分类别制定出个性化精准资助方案。

第四,确保资助过程精准。实现研究生资助工作的动态化与共享化,实现地方、家庭贫困信息系统与学校贫困数据信息相衔接,确保资助育人工作因需而供、因供而优。

第五,确保教育导向精准。高校资助工作归根结底是一项育人工作,需以思想教育为导向,充分发挥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个人成长成材回馈社会,确保研究生资助供给侧精准发力。

(四)加强政策宣传,完善研究生资助过程评估监督机制

以研究生需求为导向,加强各个环节资助工作的紧密跟踪与落实,确保资助各个环节的公开透明,加强研究生资助的宣传、监督与评价工作。

第一,学校应运用智慧信息技术手段对研究生资助政策、评选指标进行多渠道、多平台宣传,建立并完善学校官网关于资助政策宣传网页专栏,及时更新资助政策相关内容、评选条件、公示公告等内容。一方面,研究生可以通过查询官网清楚查询相关政策内容,有利于学生科学了解、遵守政策内容;另一方面,可面对研究生资助工作实行监督反馈。

第二,完善研究生资助工作的监督反馈机制。学校应当完善研究生评估机制,针对不同类别的资助政策建立不同的评估标准与指标,保障研究生资助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第三,强调导师在资助过程中的评估责任,导师通过研究生科研学习、生活条件、德育情况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参与资助评定过程,对导师培养工作进行公开监督。

第四,完善信息及时反馈机制,加强评定过程的规范性。学校应当召开相关问题研讨会,邀请相关专家、教师、学生代表共同参与,深入探究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对学生进行定时调查,了解学生对资助政策的真实想法,对资助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反馈,避免任一环节出现评选不公平的现象,确保资助政策瞄准性与效果性的精准度,避免任何“漏助”与“错助”的现象。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汇时期,研究生教育承担着社会高水平创新科研能力与高层次服务社会的重任,所以必须要立足我国国情,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资助体系。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完善研究生投入机制与资助政策,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水平,提供多元化资助种类与资助方式,精准靶向研究生差异化需求,促进并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对实现教育公平、高校育人工作与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资助供给研究生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供给侧”何以流行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