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创新研究

2022-11-09李小飞徐辉

大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李小飞,徐辉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

大学生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学生自身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会劳动、不想劳动的现象,未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增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新时代新机遇,呼唤具有正确劳动观的时代新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新时代有新形势和新机遇,新时代更要有新作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当前我国发展的总体形势向好,为牢牢把握我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时代呼唤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即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树立具有正确劳动观的时代新人,有利于我们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新时代新挑战,要求年轻建设者具有正确劳动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高校要高度重视教育和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青年一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着世界经济,体力劳动者在总体劳动者中的比重下降,部分新时代的年轻建设者出现了“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体面”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时代发展的挑战。

面对新挑战,高校要培养年轻建设者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使其认识到劳动对人的塑造作用,热爱劳动,积极主动地参加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树立正确劳动观。

二、现阶段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首先,现阶段劳动教育课程较少,对劳动教育认识不清晰。劳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劳动为手段,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阶段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很重要,但不能具体描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较少,每周开设一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高校,其劳动教育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专业课学习中倡导学生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业实习。而实施环节则依靠学生自觉,自制力差的学生不能真正地将理论知识贯彻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劳动形式简单,劳动意愿不强烈。现阶段大学生的劳动形式简单,主要是以打扫校园卫生类简单体力活动为主。学校可利用的劳动资源较少,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有限,不能满足学校学生的需求。部分高校大学生劳动意愿不强烈,劳动观念亟须加强。

最后,现阶段大学生更愿意从事脑力劳动。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体力劳动者的人数呈下降趋势。更多的大学生倾向于毕业后从事脑力劳动,这直接导致很少有大学生愿意从事体力劳动。

三、现阶段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一)高校劳动教育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一是劳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缺少育人导向。劳动教育形式会直接影响高校劳动教育的结果,形式的新颖和多样化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堂传授知识的吸收,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劳动教育形式单一的情况,以教师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过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高校多在劳动必修课程中以讲授劳动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主进行劳动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穿插少量实践项目进行劳动教育,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相对很少。

二是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有待创新。实践出真知,在任何教育教学过程中都不能忽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当前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较为简单,例如学生参与校园和宿舍卫生清洁,在专业课学习中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形式不够新颖,造成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低,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未能形成深刻影响,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亟须改革创新。

三是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教育评价是需要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并在价值观的指导下,对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机制具有重要的育人、诊断、导向以及鉴定功能。当前部分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且缺乏专业人员制定合理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尚不完善。除校内资源外,校外资源也有待挖掘。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学校等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许多实习机会,但是劳动教育资源分散,亟须进一步整合。

(二)家庭基础教育作用有待充分发挥

首先,主干家庭隔代教育,存在溺爱现象。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和社会进步,父母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于是选择把孩子交给祖辈来照顾。但是部分祖辈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惰性,认为劳动与自己无关,未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其次,双薪家庭忙于生计,缺乏沟通引导,一方面,1949年以来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迈向社会,渴望寻找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物价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养育子女的费用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当前社会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就业结构,会分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家庭内部缺乏有效沟通及引导。

最后,忽略劳动教育的家庭价值观念取向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然而许多家庭中,觉得孩子从事体力劳动不体面,对体力劳动者存在偏见。加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的影响,觉得孩子只需要好好学习知识,忽略了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导致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社会实践中的劳动教育有待充分开展

社会实践中的劳动榜样力量有待更充分地发挥。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工作者逆行出征,建筑工人不分昼夜建造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司机师傅彻夜为武汉市民运送物资,除此以外,神州大地上还有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他们都发挥着各自的光芒。这些劳动榜样所具有的精神都需要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充分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充分挖掘社会中劳动榜样,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有利于弘扬劳动精神,推动劳动教育发展。

社会实践中的“重脑轻体”观念有待调整。古代社会寒窗苦读数十年,只为考取功名,更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这些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社会实践中的劳动教育亟须调整“重脑轻体”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尊重劳动,体认劳动不分贵贱,树立“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的观念。

社会实践中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亟待获取广泛认同。当今社会,时代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网络舆论充斥着普通百姓的正常生活,信息日新月异,令人眼花缭乱。部分群众不能识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善恶,社会中出现随大流、人云亦云的情况。加之部分人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尚未形成广泛认同,这也影响了劳动教育工作的充分展开。

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优化对策

(一)高校层面

调整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高校劳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使三者协同并进,融会贯通地促进大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培养与形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在课程中设置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到思想政治知识的同时,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加强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结合本专业的课程特点,挖掘专业课程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构建符合本专业特点的劳动教育体系。同时,提高专业课程中实践活动的占比,实践活动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强化专业操作技能等。开展好劳动教育通识必修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该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增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好劳动教育通识必修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劳动教育教师招聘,选聘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教学素养的专业课教师。

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增强劳动能力。教育评价机制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完善对于大学生劳动的评价制度,针对大学生参与劳动的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给予考评。例如开展暑期或寒假的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活动,针对社会实践成果在学校内评奖评优,激发大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根据自身情况实行积分制,对于学校的公共区域分学院、分专业管理卫生,给予劳动表现积极的学生以表彰,提高大学生在劳动参与中的劳动能力和自身责任感。

(二)家庭层面

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沟通交流。生活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家长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并根据孩子特点适时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营造和谐教育氛围,全家共同劳动。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品德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至关重要。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全家集体劳动,例如全家进行厨艺大比拼,感受劳动的乐趣。家长要在全家共同劳动中起好带头作用,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全家劳动,锻炼学生劳动技能并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三)社会层面

弘扬中华优秀劳动文化,营造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主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个人在工作中发扬“敬业”精神,这些优秀的劳动教育资源对于在全社会营造劳动氛围,重视劳动教育都有重要意义。社会应充分弘扬中华优秀劳动文化,将符合时代特点的劳动人物事迹写进教材或者以公益宣传等形式进行传播,倡导学习榜样身上的勤俭、奋斗、创新等劳动精神,提高社会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淡化“重脑轻体”观念,尊重普通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都是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行各业付出自己的劳动进行抗疫工作。劳动者热爱自己的工作,用劳动创造了价值,在劳动中塑造自己,坚定信仰。要引导全社会尊重普通劳动者,努力消除社会中存在的“劳动分高低贵贱”的思想和“重脑轻体”现象。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要同等对待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

弘扬“劳模精神”,引导树立正确劳动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1月24日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中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引导全体人民增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五、结语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劳动教育,符合国家的要求。高校要完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短板,提升大学生劳动意愿,就要把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促进大学生思想转变,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本文丰富了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研究,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借鉴,有利于增强高校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专业劳动技能,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光发热,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高校应更加注重劳动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呼吁年轻建设者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