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寿州窑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传承研究

2022-11-08程嘉雯高峰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产性传统文化

程嘉雯 高峰

淮南寿州窑作为淮河流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为了促进寿州窑在当代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从生产性保护角度出发,通过对寿州窑生产性、活态性、商业性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寿州窑具有进行生产性保护的现实条件,同时揭示寿州窑在传承中存在传承方式滞后、品类单一、技术消解、内涵丢失的发展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拓宽传承途径,改变销售方式,缔结品牌合作,引入设计方法,积极尝试创新,加强文化自信,艺术协同发展的对策,以促进寿州窑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

寿州窑;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陶瓷

寿州窑是安徽民间陶瓷艺术的优秀代表,蕴含着中华民族人民的劳动精神,并彰显了古老寿州地区的文化内涵。寿州窑发展于南朝陈,曾以“寿州瓷黄”闻名于世,晚唐时期因瓷土和木材资源几乎耗尽,寻求其他地区瓷土作为原料,导致瓷器品质低,遭遇市场淘汰,烧制手艺逐渐失传,寿州窑产品随之退出人们视野。直到1960年淮南市博物馆周墨兵先生和古陶瓷专家胡悦谦先生在上窑镇一带发现和确定了寿州窑遗址,并发表相关调查纪要[1],1981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寿州窑代表性传承人沈德亮师傅在八公山成功烧制出失传了千年的寿州窑产品,为寿州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当下学界对于寿州窑的研究多集中在制瓷工艺、文化特征、历史沿革、审美形态和考古科研等学术性研究,对于寿州窑如何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传承发展等应用性研究涉及较少。由于寿州窑中途断烧千余年,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当代并没有得到相应地位,寿州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1.关于生产性保护

2006年生产性保护这一概念由王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并指出生产性保护能够将非遗的实用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可以在诸如绘画类、酿造类与制陶类等非遗手工技艺类项目中展开实施[2]。刘德龙研究员在《坚守与变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几个关系》中,辩证地论述了延续传统与持续创新、生活用品与艺术品、传统办法与现代办法、大批量和小批量的问题,指出生产性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3]。手工艺劳动者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变换更新自己的工作习惯、工作目标,传统技艺就会在保护过程中与时代脱节,成为“博物馆”式保护。

2.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的基本条件

2.1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基本条件

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用于生产性保护,结合我国关于生产性保护理论的研究和实践,适用于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生产性。2012年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布了《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生产性保护方式的实践范围以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因为这些项目本身就有生产属性[4]。徐涟、吕品田提出传统技艺拥有现实的服务对象、生产目的,可以体现一个时代的群众需要,应该紧跟时代,进行实际的生产工作,而不是放进博物馆保护。如果脱离了生产实践,这些非遗项目将会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反过来说,如果非遗项目想要适用生产性保护,必须具有生产性。

二是活态性,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形式,非遗项目的传承必须是活态性的。因为它属于人类行为的范畴之内,通过人类付出体力、智力劳动加以呈现,并依靠人与人之间口传心授继承发展的活动。孙谦指出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主体是传承人,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非遗的传承发展方向。此外,由于个体发展的不同和付出劳动的形式不同,手工艺技术永远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也就是说,生产性保护针对的非遗项目必须是活态的。

三是商业性。生产的目的在于不断通过实践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借助市场这一中介,满足人们某方面的需求。可以进行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产实践的最终成品必须具有现实服务功能,进入市场作为商品接受消费者的检验。非遗项目中大部分的传统工艺、技术等,自出现起就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要素,借助于市场的媒介转化为经济资源。刘爱华也曾指出,通过生产将非遗的文化资源转变为社会财富,刺激其在当代继续发展,可以达到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利共存。因此,可以进行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必须可以“进入市场、重获需求”。

2.2 寿州窑适用生产性保护的现实条件

寿州窑之所以能传承至今,且符合采取生产性保护措施的要求,除了其在历史传承中不断积累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美感,主要是因为它的以下特点:

其一,寿州窑烧制工艺的完整性是寿州窑可以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前提条件。寿州窑虽然于唐末停烧,但经过当代制瓷匠人的研究与实践,失传千年的传统陶瓷烧制工艺最终得以完整复原,并在淮南当地制瓷艺人生生不息的“活态传承”下,很好地保存了生产工艺及工序的完整性,这为寿州窑的良好市场反馈奠定基础,也使当代人有了重新接触寿州窑瓷器、了解寿州窑背后文化底蕴的机会。

其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寿州窑进行生产性保护的物质基础。寿州当地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为寿州窑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原料支持,也为寿州窑烧制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奠定了物质基础。寿州窑背靠八公山,盛产黏土矿。这里的黏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俗称“坩子土”。釉料则利用山上、河中的“山釉”和“河釉”。当地所产的“焦宝石”质地白腻,用以制作化妆土,遮饰寿州窑瓷土较为粗糙的缺点。寿州窑地处淮河流域,在高塘河、淮河的岸边有着大大小小的窑口。高塘河和淮河承担着材料和成品瓷器的转运功能。此处的天然环境为寿州窑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5]。

其三,当地的茶文化和悠久的制陶史是生产性保护的历史根源。唐代中国的茶文化迅猛发展,民众不仅将吃茶品茗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而且关注茶具的造型、材质。寿州窑作为唐代七大名窑之一,当地制陶历史悠久。《茶经》中记载,越瓷和岳瓷都是青色的,青色适宜品茶;邢州瓷器为白色,茶色显红色;寿州瓷为黄色,茶色为紫色。同期,唐代的茶叶生产发展迅速,形成了寿州、扬州、舒州三大产业中心,其中尤以寿州的茶叶产量最为可观[6]。

其四,文化认同与市场认同是生产性保护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民众的消费取向逐渐向自然、文化靠拢,对诸如陶瓷一类的文化产品认同度大大提高,陶瓷市场日益兴旺。寿州窑制作的瓷器作为一种艺术陶瓷,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取材于自然,造型纹饰独特美观,贴近大众生活,受到市场欢迎,销量走俏。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

3.生产性保护视野下寿州窑发展面临的问题

时代的发展给寿州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现在的寿州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寿州窑虽然可以称为中国黄釉瓷的首创者,但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如传承方式的滞后、传承品类单一、传承技术消解、传承内涵丢失等诸多困境。如何更好地开发产品,传播寿州窑的历史文化,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并受到当代人的喜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3.1 传承方式的滞后

目前寿州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登记在册的传承人都在70岁以上,而代际传承体系尚未形成。沈德亮、鲍峰、许怀喜、崔怀伦等寿州窑非遗传承人都在通过招收学徒、开设课堂等方式不遗余力地传授寿州窑制瓷技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寿州窑的制作里来。但将其作为终生职业的从业者很少,仅凭业余爱好无法成为制瓷技术传承的中坚力量,培养一位熟练的专业制瓷匠人最少需要两至三年时间。仅凭借传承人自身力量,难以构建完善的传承体系。学校、企业、政府应贡献更多力量共同推动传承体系化发展。淮南市现有的寿州窑研究机构不仅规模小,而且比较分散,缺乏从城市整体出发统筹考虑的权威性研究机构,使得技艺传承、文化推广陷入发展乏力的境地。由于传承体系的不完善和研究平台的局限,当地缺乏一支年龄构成合理、规模适中、技艺精湛的稳定研究队伍。

3.2 传承品类的单一

首先,寿州窑目前存在品类单一、题材陈旧的问题。自南北朝以来,瓷器品类一直围绕着老百姓的生活用品发展,装饰上也因袭比较传统的纹样和题材,并且在产品造型上,一直以壶、瓶、盘这类传统造型为主(图1),没有跟随当代人审美变化的趋势,在造型、品类、装饰上缺乏与时俱进的艺术内涵。寿州窑研究单位和生产单位处于分散和孤立的状态,推广和销售环节也处于碎片化的状态,新的设计研究结果不能快速投入生产。

图1 寿州窑瓷器制作现场

其次,寿州窑的产品开发商还停留在对传统产品的简单复制,缺乏现代设计思维。没有认识到设计在生产过程中的先锋作用,对于市场需求和消费喜好无法快速反应。同时,淮南市寿州窑文化产业发展中,尚未产生标志性的龙头企业,现有的制作企业大都是小作坊式的发展规模,数量很有限,员工人数也较少,所在区域分散。这让淮南市寿州窑文化产业发展不论是品牌塑造性、文化存在感,还是产业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都缺少坚实稳定的内在条件。

3.3 传承技术的消解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手工艺劳动逐渐被机械化批量生产所消解。以个性化、地域化著称的手工艺品在消费市场上正面临着被批量制造的工业产品替代的危险。这对我国传承数千年的手工艺制造形成了前所未有挑战,也是手工技艺、技术类非遗项目保护面临的巨大困难。

2006年,淮南市市科委批准成立寿州窑陶瓷研究所,但研究所仅有硕士窑两座、圆形倒烟窑三座、推板窑两座,机构规模较小。以寿州窑一般的生产流程来说,传统的制作工艺费时耗材,整个制作流程除去前期的采料、制泥、制胚、上釉、装饰,仅仅烧制过程就需要两天两夜、再冷却三天三夜。并且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很有讲究,传统的匠人不使用温度计而是全凭经验调控。如果在造型上有更加别致的要求,制作工序将更加复杂,对匠人的技艺熟练程度和审美艺术素养要求也更高,还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去提升制瓷技艺和磨炼艺术文化修养。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寿州窑产品生产依然处于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周期长的现状。

3.4 传承内涵的缺失

对于诸如寿州窑这样的传统手工艺品,他们原本以手工制作为主,产量不高,产品较为稀少,但部分手工艺者受到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投入大批量高效化机械生产,虽然缩短了生产时间,但因生产周期过快,缺少前期设计,导致产品同质化趋势严重,推出的产品失去了往日的文化价值和工匠精神。并且低廉的价格破坏寿州窑产品的市场,严重影响寿州窑的市场印象,具有地方特色和艺术感染力的寿州窑瓷器艺术品逐渐变成了同一化的流水线产品。对于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使传统的造物精神和文化精神被遗忘,偏离了保护的初心。

同时,研究平台层次和规模有限,既使得寿州窑的研究学者与手工艺者难以对寿州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进行更深度地探索,也使淮南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寿州窑产品设计理念中缺少更有力度的城市话语权。现有的寿州窑产品设计仍然没有和当地的城市文化内涵有机结合。例如“二十四节气文化”“豆腐文化”“淮南子文化”“古城名山文化”等,缺少能体现文化气质的优秀产品,削弱了产业后续发展动力。

4.生产性保护措施在寿州窑问题上的运用

对于寿州窑这样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保护传承观念亟待转变,应根据社会背景的改变对传承发展的策略进行变通。要基于坚守、创新、合作、自信的前提,运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使寿州窑紧跟现代生活实践。

4.1 坚持以人为本,拓展传承途径

陶瓷烧制发展以人为中心。作为主体人的手工艺者在劳动过程中要付出脑力、体力、时间等,只有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才能保持手工业者对于生产的热情。同样,一个行业整体必须具有经济吸引力和发展前景,才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到其中,从而促进传统技艺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使手工艺者获得应得的经济利益,提升从业人数,这是生产性保护不能忽视的问题。

在对寿州窑工艺大师、手工艺从业者人员的保护方面,应当学习其他窑口的先进政策,由淮南市政府为工艺大师颁发艺术津贴,并为其提供住房、医疗等补贴。不仅给予经济上的鼓励,而且还要给予他们相关荣誉称号,使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寿州窑制瓷技术的普及教育和创作创新。对于有兴趣学习寿州窑制瓷技艺的年轻人,建立健全完善的经济补贴制度,在前期学习制作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开设相关竞赛设置文艺奖金,鼓励年轻的从业者长期投身于寿州窑产业发展。根据寿州窑瓷器生产产业化的原则,划分相关机构和传承人的权利、义务,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增强相关机构的法律保护意识,为寿州窑的传承发展保驾护航。同时,鼓励当地寿州窑企业打破各自为营的观念,秉持团结共生的理念,定期开设制瓷体验课程,让有兴趣的民众参与到制作中。如淮南汉风陶瓷文化有限公司,为非专业的爱好者们提供设备制作陶瓷作品,为建立当地陶瓷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

4.2 引入设计方法,积极尝试创新

想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在现有的生产模式中加大工业设计师的参与度,使生产部门的全体人员正确认识设计,发挥设计的先锋作用。要重视创新设计理念,立足地区文化,融合当地民俗特点进行设计要利用现代设计方法组成文化符号,将文化融入形式,以形式寄托文化,开发新的材料与工艺,结合淮南市旅游业进行开发。非遗传承人、从业者和企业作为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要肩负起责任,继续立足于本土材料和传统的艺术特点,在当代环境下找寻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路径。如今寿州窑再次恢复生产,不应只是停留在找回老技术、老工艺、老办法,而应该在其原有技术基础之上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进行创新。如浙江的龙泉古剑,在古代是战争用的武器,在当代其武器的功能不再被需要,于是手工艺者在制作过程中给古剑增添了更多的花纹,使它的功能向着装饰发展,在当代寻找到新的自立点,继续焕发生机。在新型生产模式当中,工业设计师作为承担设计的主要工作者,与传统制瓷匠人侧重于瓷器釉质及其手工制作过程不同,应更侧重于利用现代设计的视觉符号去阐述寿州窑的功能和形式美学。要打破传统的桎梏,使寿州窑研制的产品在功能和外观上更符合现代人的日常需要,更适应于现代消费的主要群体的审美观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专家学者开始有了相关探索。以淮南汉风陶瓷文化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开发了油滴、乌金、无光黑、红结晶等高档颜色釉系列茶具和陈设瓷,在颜色釉上采用本金装饰,深受消费者喜爱。未来,寿州窑的发扬光大可以参考和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例如湖南长沙窑结合“湖湘文化”,以高性价比、文化营销、定制化生产为特色,把地域文化资源嫁接到陶瓷造物设计当中。如受到里耶秦简启发的长沙窑挂钟《湘丝路》,作品提取长沙窑陶瓷和里耶秦简博物馆经典文物的色彩、装饰纹样、装饰手法,再创造、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眼光的作品。[7]

4.3 增加销售渠道,缔结品牌合作

2018年7月出版的《中国手工艺调查报告》中,对于限制传统手工艺者收入增长因素显示,“销售渠道传统、单一”占到20.32%[8]。通过拓展销售渠道、举办陶瓷市集、展览一类的活动,可以刺激产品的销量,打造品牌效应。例如起源于江户时代的日本“益子烧”,以烧制日用瓷为主,当地政府每年4月至5月,以及11月都会举办大型陶瓷市集,邀请周边瓷窑前来出售烧制的陶瓷制品,同时在城内组织陶瓷家作品展览。通过如此推广营销,其日益扩大的声誉甚至吸引大批海外采购商不远万里来挑选手工产品。

同时,寿州窑可以借助与企业合作,在宣传和创新上做出更大突破,例如与安徽省著名企业金种子集团达成合作。白酒是中国传统酒业,存在于中国国民的日常餐饮生活中,其包装设计也可选用传统的陶瓷材质加以表现。包装设计蕴含的艺术指向可以提升产品附加值,生活中人们对于美感的追求,也决定了商品制作过程中艺术因素介入的必然性。借助产品的销售扩大非遗文化传播、增加收益的同时,以非遗文化的介入增加产品的艺术内涵,也可实现双赢。例如黄永玉先生为“酒鬼”品牌所做的陶瓷酒瓶。(图2)来自大地的釉色结合麻袋的材质纹理,根据古朴粗犷的湘西民族风情,具有贴近生活的亲切感。[9]该设计不仅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应,而且通过对传统的艺术元素进行现代加工,使陶瓷造型艺术在现代酒类包装设计中找到新的时代内涵。

图2 唐代寿州窑黄釉乳钉纹豆

图3 现代寿州窑瓷器生产

图4 作品《湘丝路——里耶秦简遇上长沙窑》

图5 酒鬼品牌陶瓷酒瓶

4.4 加强文化自信,艺术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说道:“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10]振兴传统工艺正式成为国家意识,但目前国内校园极度缺乏我国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相关美育课程,西方教育体系长期占据着国内美育课程的主导地位,大量西方作品、外来文化影响着新时代青年的审美方式,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特色的优秀手工艺作品受到冷落,中国传统艺术和审美方式遭到挤压。加强对于传统艺术的文化自信,应将教育体系的改变作为切入点。学校教育是培育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建议将诸如寿州窑一类的传统手工艺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体系,建立文化艺术课程,从而带来潜移默化的改变。例如,在当地高校可以开展有关寿州窑制作技艺的宣传讲座和选修课程,为对寿州窑制作技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场所及指导,并开设更多相关专业,培养高层次人才,扩宽寿州窑瓷器的群众认知度、接受度。除学校教育体系外,在居民社区同样可以进行宣传,邀请民众了解、参与当地特色手工艺制作技艺,提高民众对当地文化的归属感,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培育完善的手工艺教育教学体系,为寿州窑这样的民间传统手工艺营造良好的传承环境。

5.结语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振兴传统工艺,加强文化保护”。寿州窑制瓷技术符合生产性、活态性、商业性的基本条件,并具备工艺的完整性、优越的自然生态和悠久的历史根源等优势,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对于寿州窑来说,生产性保护是最具有活力的保护方式。在保护的过程中,对于寿州窑在传承方式、传承品类、传承技术以及传承内涵上的问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创新性与产业化的关系,运用市场的力量,让寿州窑瓷器重回民众的日常生活。同时加强文化自信,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不仅会使寿州窑瓷器的传承、保护具有真正的时代意义与价值,同时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对其他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工作推进提供一定的帮助,助推国家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生产性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