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者题材纪录片的影像思辨与美学阐发
——基于电视纪录片《吾道一以贯之——学者张道一》的分析

2022-11-08高心语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纪实题材学者

高心语

在深受市场化影响的行业生态中,文化类纪录片始终以超越景观的情怀求索纪实精神。其中,学者题材的教化属性、启蒙本质与纪实影像记录历史、观照现实、启迪未来的核心品质共振共融。该题材为影像开启创作空间的同时,也丰富着纪实的人文意涵。同时,纪实对历史的当下言说,影像对现实的艺术表达又不断充实着学者精神,达成意义的双向互动。基于对专题纪录片《吾道一以贯之——学者张道一》的分析,学者叙事的建构、学者形象的呈现、学者品格的塑造在探求真实、关怀人文的底色上,沿影像思辨与美学阐发的双重路径呈现出多维意义。从书斋情境中的思想灵光到艺术基因中的学者美学,由情景交融到虚实相生,影片在叙事与思辨、认知与情感、现实与虚构间的艺术化处理中呈现出充满省思的审美体验。学者题材纪录片的旨趣情怀助益于影视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也在以高校师生为主创的实践模式中通过美育与德育延续着教化与启迪的精神核心。这不仅体现着纪实影像对时代精神与先进文明的记录与传播,也体现着纪实影像在价值引领、理想凝聚中的社会意义。

学者题材;纪实影像;纪录片;美学

学者,是求学者、问道者、钻研者、指引者。学者,也特指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常常与智者、师者的形象密不可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学者的品格。传道治学、立德树人是学者的精神。而关注人类生存境况与精神文明,基于传播与对话传递价值理念,也是纪实影像的追求。教化与启迪的本质将作为内容的学者题材与作为媒介的纪实影像链接。

当学者成为纪实影像表现的题材,学者叙事的建构、学者形象的呈现、学者品格的塑造,作为先锋个体的表征、家国栋梁的符号与时代精神的象征,往往成为系列历史题材主旋律纪录片中进行文化观照、艺术再现的华章。此外,亦有聚焦学者个体、群体及其学术理念、思想流派、精神品格的专题纪录片问世,主要内容大多为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性科普、谱系化梳理与历史性纪录。具有文教、宣传属性的科教类、传记类纪录片成为学者题材纪录片电视传播渠道的主要形式。伴随影像融合的进程,涌现于新媒体平台的文化类、访谈类纪实短视频的出现,刷新着传统电视纪录片的模式,创造性地呈现出学者故事的多样形态。整体而言,虽然学者作为观照对象与拍摄主题大多出现于历史类、传记类、科教类纪录片中,尚未作为类型主题引发规模化的创作与研究,却始终以思辨特质与人文精神与纪实影像记录历史、观照现实、启迪未来的核心品质契合,在丰富纪实意涵的同时,也为影像创作打开广袤空间。

聚焦当代著名学者、艺术理论家和教育家,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倡导者和主要创建人张道一先生从教七十年的电视专题片《吾道一以贯之——学者张道一》的出现无疑丰富了学者题材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景观,充实了该类型纪录片研讨与分析的影像文本。同时,以艺术院校师生为主创、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也为相关题材的影视艺术创作提供了前沿探索。作为影像艺术的纪录片,在探求真实、关怀人文的底色之上,通过对现实的艺术化提炼与处理、对美学的开创性探索与融合,达成联动叙事与思辨、视听与感受、认知与情感、现实与虚构的独特审美体验。

1.书斋情景中的思想灵光

源于日常生活的纪实影像在直观自然的感染力之余难免落入单调平淡,如何在日常流与生活流中把握轻重缓急、控制结构,成为实景拍摄内容呈现的关键。作为文化符号的空间在文化类纪录片中往往成为主旨发生的空间、主旨传递的空间与主旨升华的空间。基于文化类纪录片较为抽象的创作题材,影像空间可以辅助创作者再现拍摄对象的回忆与经历,思绪的生发与流变。因此,空间不再只是一个事件发生的地点,而是被赋予叙事功能的场景[1]。影片中张道一先生出现与渐出的场景均发生于书斋中。书斋——这一张先生几十年复一日的修习场所凝结成为典型性的空间,不仅成为聚合人物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的空间,并且以空间的物质性成为承载人物经历与精神空间的坐标。由中近景的访谈口述到特写中潜心治学的细节捕捉,再到影片结尾全景式的渐出,书斋场景的符号化呈现结合影片整体结构由人生回忆到情感抒发的过程,在斗转星移间,达成“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的意境:有限的空间与静默的姿态中,是对学问的坚定守护,求学之心恒常,求学之路无尽。影片内容也正是在有限的篇幅内、具象的影像中,表达学问的无界、思考的无垠、情感的无限。

在呈现学者的人生经历、学术路径及相对抽象的思想观念时,如何处理信息与视听间的关系,是学者题材甚至文化类题材纪录片共同面临的突破点。传统电视纪录片往往采用史料回顾、典型事迹再现、现场访谈、重温历史情境等方式展开叙事。纪录片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对历史的珍藏与重现,而是在历史话语的当下表达。当人生历程于书斋的光亮中延展开来,影片基于实地调研拍摄的口述史访谈由书斋出发,在文献展呈的往事回忆间穿梭。既以历史的、社会的维度对过往进行再现,又以人性的、情感的、自然的亲历视角带来直观、真诚的感怀。

对影像文献的深度考辨奠定了纪实品格的基础,沉淀了叙事脉络的核心,画外音引导观者在时空游移中经历历史情境的沉浸,在对过往的梳理中延展出思辨的灵光。从儿时离家的背影到求学往事的追忆,个体成长的青春岁月与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宏大背景交织,从共和国艺术事业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到投身时代并终生致力于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建设者,蒙太奇处理渐进呈现出张道一先生的求学之路,治学之道、艺术学脉、艺术理想。在理想到现实的奋进与奉献中,张道一先生参与建构了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并影响着中国工艺美术乃至整个艺术学科。对时代洪流中个体精神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学者形象于历史坐标中的可感知信息,拉近了严肃学理与观者认知的可触及距离。在榜样力量的感染中引导观者由敬仰到感动,激发沉浸式思考。

2.艺术基因中的学者美学

基于学者的身份属性与职业属性,学者个体及群体往往以问学勤勉、治学专注的形象成为社会文化中专业资质、高尚品格、庄严精神的符号。学者形象、学者故事与学者精神在媒介呈现中的调性与也往往基于严肃叙事、经典叙事的传统展开。在不断更新的媒介环境与受众需求下,如何在经典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当下言说,思想性与艺术性成为突破的关键。在主流纪录片创作中,声色修饰、搬演再现、虚拟重构、特效演绎等都是塑造人物、呈现故事的常见方式。情境再现助推着感官沉浸,激发观者的联想与想象,从而在感知中对纪录片的思想意识进行解读;也为美学意境构建了多元的表现空间。

由投身时代的家国理想到薪火相传的奋进历程,在景语与情语的交融中,空间化、情境化的影像语言延展着学者的生命之本,艺术之魂,学术之根。

开篇与片尾处的歌谣与诗词显现出浓郁的文人美学气质,也开启了属于影像艺术的诗性空间。伴随“河水向东流,花开满山沟”的吟唱,开篇设计以歌谣作为记忆的媒介,由镜中景语导入时空情境,将时代记忆与个体记忆进行链接。主客交融的抒情性叙事在此展开,为影片简淡、诗性的美学风格建立基调。

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传统美学境界中,感悟与想象是审美的核心。片中对纪实影像的处理在“以实写虚”的理念中既挖掘真实,又阐发意境。在视听表达上,对拍摄对象醉心书斋的观察式纪录以景别建构距离,为观者打开静态体悟的空间。在缓慢的镜头语言中静观时间的流动、空间的质感与学者的心绪,这也舒展着审美的空间维度。对现实场景的构图与影调设计也传达着沉静、克制的含蓄之美。镜语在将“景语”化为“情语”的过程中,在具象化与境界化中平衡着微妙的意绪。

纪录片的美学意义不仅在于视听手法建构的影像情境与美学意境,更需要通过审美主体性而彰显,这离不开对受众心理的触及与情感的激发。“人的情感活动与客观美事物达成共鸣 ,美的意识形成 ,美就诞生了”[2]。从抚今追昔到感慨万千,人的情感是审美的核心[3]。静态感念中的审美联想助推情绪沉浸,带领观者走向张道一先生的世界。纵向历程的动态呈现中,学者个人理想追求与学科使命、时代际遇的结合让观者也感受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情壮志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不懈进取,最终同张道一先生对故乡与儿时的感怀一同回归“吾道一以贯之”的哲思中。“吾道一以贯之”所代表的不忘初心、坚定恒常,是学者的人生写照、风骨品格,亦为学者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由美学沉浸到情感激发,再到敬仰与省思,由鲜活的榜样引领观者坚定理想信念,是学者题材纪录片思辨特质与美学属性融合的独特路径。

技术的更新与媒介环境的变化推动着影像表达方式的创新,航拍、VR等技术的发展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更多手段。影片中虚拟动效等技术性手段的应用将学者人生轨迹基于物理坐标与成长历程进行数字化呈现,不仅成为影片结构中的高光时刻,也成为节奏控制的有效技巧。此外,对历史图像的动效设计、对学者成果的展呈处理等,均由细微之处铸就了全片的审美质感。

在历史、文教、传记等纪录片类型下,基于功能属性、传播渠道、受众因素等考量,影像的艺术创作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围绕叙事结构展开,无形中处于被动塑形与压制的状态。而在本片中,对影像质感与审美体验的要求与追求,根植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师生创作团队的艺术基因。对学者题材纪录片美学维度的锐意尝试,也为思考叙事性、思辨性与艺术性如何在综合性纪录片创作中互相融合、彼此超越提供了宝贵探索。

3.文教纪实中的多元意义

在口述史性纪实与文献线索再现间节奏把控的挑战,视听表达与影像思辨间升华主旨的挑战,人文纪录、艺术创作、公众宣传教育等多样属性间协调的挑战前,在题材与渠道的多重“命题”下,《吾道一以贯之——学者张道一》呈现出了理想的画卷。

在令人敬仰的学者形象的塑造之外,影片对张道一先生与刘铨老师相濡以沫情感关系的表现,为学者人生添上温情,情感力量与人生智慧使学者形象更加鲜活立体。由于篇幅限制,对拍摄对象更加细致、自然、多样的呈现有待展开。层次更加丰富的日常细节与个性表现,如生活中的温情瞬间、往昔场景的在场追忆等,都可以进一步提升影像的故事性与趣味性,也更加贴近纪实影像关怀个体生存境况与精神状态的本质。然而对本片而言,此类深度挖掘的内容要求长期与拍摄对象的相处与了解,在执行层面具有较高要求,也为后期剪辑环节多层次内容的繁简协调升级了难度。

学者题材的影像呈现与学者文化的意义是双向互动的。张道一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以贯之、高山仰止的品格为学者题材影视作品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与创作的动力,纪实影像对张道一先生“一专”“二博”“三正”品质的传播也丰富着学者精神的内涵。

学者题材纪录片以其独特的主旨意趣与传播属性,在当下深受市场化、产业化诉求影响的影像创作环境中呈现出真诚、坚定的情怀,以对理想主义、人文主义的追求推动着影视传媒行业生态的良性发展。核心议题回归学术、教化等传统意义上的“严肃”主题,以影像艺术感性与理性共融的感染力为学者品格、学术思想、教育理念的传播提供了生动鲜活的路径。

学者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也成为高校师生影视艺术教育与美学教育的新路径。以《吾道一以贯之——学者张道一》的创作方式为代表 ,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师生组成的创作团队也在具身摄制中感受着“大先生”的为师之道与为人之道,在艺术教育的激励中重塑创作理念,在艺术创作中涵养家国情怀、把准时代脉搏。从“尽善尽美”到“务善则美”,德育与美育相辅相成。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传统德育的规范式教化易导致对主观个性与心理诉求的忽略。而现代德育倡导以人文关怀为核心,关注人的生存、人的尊严与人的价值。纪实影像的人文理念来自对人的关怀,从个体物质与精神生存状态到个体与群体、社会间的联结与互动都是纪实作品的关切对象。因而,无论是实践拍摄还是观影教育,学者题材纪录片的人文关怀、文化意义、美学价值都与青少年知识教育、文化教育、德育、美育的方向相统一。诉求相契合。学者题材纪录片不仅体现着纪实影像对文化品格、时代精神、先进文明的记录与传播,也体现着纪实影像在文化教育、价值引领中的社会意义,基于交流、对话、理解从而凝聚共同理想的本质。

4.结语

基于以《吾道一以贯之——学者张道一》为例的分析,学者题材电视纪录片在影像思辨与美学阐发中为人文纪实影像的创作打开多元维度。

在口述史性纪实与文献线索再现间,横向情境呈现成为具象到抽象、有限到无限的入口,纵向历程梳理成为个体精神与家国理想交织的脉络。在视听表达与影像思辨间,情景交融由感官沉浸带来情感抒发,虚实相生由意境感知带来思绪发散。在科教纪录、艺术创作、文教宣传等属性间,学者题材纪录片不仅仅意味着纪录题材的类型化,更触及该题材的独特属性与文化价值在纪实影像这一媒介形式中的融合与开创:在影像的艺术化处理中突破传统叙事模式与美学风格;在纪实影像的社会化传播中推进传媒生态的良性发展,促进观念对话与信念凝聚;在影像创作的具身实践中开展德育美育,在知行合一中深化教化与启迪。

注释:

[1]王若璇:《日常书写、空间叙事与 文人美学:我国近年文化纪录片风格纵览》,《当代电视》2021年第5期。

[2]修永富: 《政论纪录片的美学表达》,《电影文学》2020年第22期。

[3]陆晓明:《建党百年大型纪录片的党史传播教育》,《当代电视》2021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纪实题材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砚边纪实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学者介绍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