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古意”到“会意”

2022-11-08杨沙孙岚

设计 2022年19期
关键词:古意创新教学

杨沙 孙岚

关键词:古意提取 会意诠释 运动式教学法 木趣设计与制作 创新教学

一、教学背景与课程设置

传统文化故事(如中国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动画故事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每个故事包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意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线设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而关于传统文化故事的诠释与再创作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木,这一材料具有相比于其他新型材料有其独特性,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木质情缘渐渐决定了木在材料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因在千年的农耕文明中,人们对木有很强的依赖性,木文化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材的温润性,文雅从容,含而不露,与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及儒家之道所倡导的稳重、平和及天人合一的理念相契合和匹配,并且木材的质地、纹路、色彩,也合乎中国人的审美需求。传统文化故事木趣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旨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引导学生创作一系列基于传统文化故事为创作源点的木趣产品。而怎样从传统文化故事中提取设计元素,形成设计语言,进而承载于木趣的三维物品的开发上,这是难点;怎么样创新性地在教学方法上更大程度上地启发学生以灵感,成为了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怎样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及传统造物的创造力是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调研的情况看,导致传统文化创新设计课程产效甚微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传统文化元素解读不明确,对传统文化的解析与理解不够深入,没有能够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创意元素;设计教学组织没有活力,往往在设计开题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创意思维发散与引导,而是任凭学生面对一张白纸画不出切实可行的创意方案;创意实施过程没有很好地对材料进行探索与体验,学生对木材的基本属性的了解缺乏。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笔者提出《传统文化故事木趣产品设计课程创新性教学研究》。

传统文化故事木趣产品设计课程创新性教学研究,即指在课程教学中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故事中寻找灵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设计创作一系列故事性的木趣产品,使学生习得诠释文化故事的设计方法,锻炼其提取文化元素的设计能力,深入体会传统民间故事及动画的精神内涵,并以三维物化的形式把传统文化以物的形式落地于木趣产品的开发上。

二、教学组织

整个教学以文化故事的意蕴内涵展开,主要包括前后连接的四个训练环节:(1)从故事解构到古意提取,走入故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故事的内涵,一步步对故事进行解析,提炼故事的意象与古意,进行创意的第一次发散;(2)走出故事,联系现代生活实际,设计诠释所提炼出的故事意象,实现从古意到会意的设计转换,通过设计的思考与表达(语言的表达、图形的表达、细节的表达、肢体语言的表达),进行创意的第二次发散,找到切实可行的功能性设计方案;(3)基于上阶段的设计方案,联系当代生活美学和实用性需求完成1:1等比例的产品二维手绘表现,完成由设计草图到设计效果图、设计三视图的深度细节转换;(4)在上阶段缜密细致的手绘效果图的基础上,基于木材及现代材料与工艺技术,完成1:1等比例的真实材料的实践操作,制作出木制成品模型。在这四个环节中,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基础,环环相扣,一步一步实现由创意构想到实体成型的整个教学过程,在创意发散的两个阶段,笔者将运用古意提取分析法、会意诠释设计法以及运动式教学法,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创意产出。

(一)阶段一:古意解析——传统文化故事解构与古意提取|创意的第一次发散

本课程的第一阶段的创意发散主要核心是解构传统文化故事,走入故事中,一步一步深入了解故事的意象及内涵,分六步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可以运用到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图1)。第一步用1个完整的句子概括出故事的大意(one sentence),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故事的整体内容;第二步用6幅简笔画绘制出形态元素并概括其故事的框架,这样有利用学生能通过图形思考(sketch thinking)的方式对故事进行深入理解;第三步引导学生走入故事中,进行角色互换,自我发问“该故事中主人公遇到的困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写下4个问题词汇(key words),方便学生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本质;第四步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故事中,用4个关键词提炼该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philosophy/Culturalconnotation);第五步继续深入主题,引发思考该故事中最打动你的细节或者局部是什么?写下4个词汇,更聚焦于有待发现的故事细節(story details);第六步要求学生用一个词(one word)总结对这个故事的印象,高度提炼故事的精髓,最后要求团队成员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同学们不仅仅提高了思考的深度同时肢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思考的活跃性,使创想变得更加灵动,想法也更加活络,这就是笔者所提倡的运动式教学法,全方位激活学生的思维。创意设计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的交流,更是肢体语言的全新表达,同生们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做创意,让设计变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图2、3)

(二)阶段二:会意诠释——功能分析及设计|创意的第二次发散

本课程第二阶段的主要核心是设计诠释,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提取古意阶段,那么这一阶段就是会意诠释阶段(图4),学生需走出故事深入思考怎样把提取出来的故事内涵和文化意蕴联系到现代生活的实际中,该传统文化故事对我们当下的应用和启发是什么?联系木材的属性或相关现代材料、木工工艺、技术、当代审美及生活习惯,从古到今,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诠释和会意的自然转换[1]。笔者将通过以下几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当下生活的需求与功能性分析。首先思考5个自己日常生活中特别想改进的产品,要改进的点是什么?(Desire to improve),用意在于提醒学生此刻走出故事,开始回归自己当下的生活,并以故事板的形式记录下来,有助于思维的发散与联想;第二步联想5个自己最想拥有的生活产品,它的功能是什么?(Desire to want),这是对优质生活产品的解读,思考相关功能性及实用性的现代元素;第三步5个令你自己难以忘记的童年玩具,可玩性是什么?引导学生落地于玩耍性和趣味性上的思考,让想法变得更有互动性的关键步骤。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学生们对当下的生活方式和自己的生活需求及审美意象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会产生出诸多新的创新构想(图5)。

由第一阶段走入故事所提炼出的古意构想若干(大约13个,如图2图3),以及第二阶段走出故事联系当下生活实际所诠释会意出的功能性分析若干(大约15个,如图5),经过两轮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深度思考和分析出来的创意构想共28个(黄色部分+蓝色部分),这28个思维的创新点是古意和会意的不同维度所产出的想法,从古到今,既有对传统文化故事(Narratives)的内涵、意象、故事性(metaphor,s tor y,ide olog y)的深入提炼和体会,又有对现代生活的功能(Functions)、实用性、工艺、材料(positioning,technology,material)的相关思考与分析[2],基于这28个创新思维点,继续引导学生们再次头脑风暴,打乱、交叉、互换等多维度思考和提炼,总结筛选出可行性执行方案三个(图6、7)。通过这样一系列思维活动,最终引导学生找到最佳的创意想法和最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做创意的设计路径,让设计教学变得有方法可行,而不是让学生空空面对一张白纸自由散漫而无从下手地去苦苦冥思,设计有独特的思考方法,同样教学也有创新的教学思路和激发学生的有效手段。该课程通过一步一步思维引导,在创意激发过程中所运用的运动式教学法以及面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古意提取分析法、会意诠释法,都是该门课程的特色及创新的教学思路。

(三)阶段三:等比例设计手绘——从创意方案到设计二维表达

本课程第三阶段的核心是方案的二维呈现,即针对上阶段的两次创意的发散而分析出来的可行性方案三个左右,通过纸面的形式再现细节及结构的设计,本阶段要求学生完成设计的草图,从设计草图中老师了解到方案的大致构思、细节、材料等,从而确认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进而让学生绘制1:1等比例的设计效果图及设计三视图,设计效果图旨在要求学生对木材的属性有所了解,促进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木色比较好看,用什么样硬度的木材比较合适,在绘制过程中促使学生在设计的效果上要求进一步完善。这一阶段对三视图的要求更加严格,需要用对开的大画纸精准的绘制,等比例地描述出设计的具体细节、结构的组成、材质的表现。这几张等比例设计效果图和设计三视图,让学生直面设计方案中所有制作的难点,事无巨细地深入方案的方方方面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待木材的属性、木材的拼接结构、产品的外形等设计思考均会反应到设计图纸的二维表达上,并更为直观。

(四)阶段四:模型制作——木制模型制作|三维作品落地

本课程第四阶段的训练核心是实体模型制作,即基于木材的实践操作与制作体验,学生必须自己购买木材,基于设计三视图,等比例地亲自操作木工机械设备(如木工车床、钻孔机、曲线锯、直线锯等木工小型设备)实现方案的三维物化。这一阶段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开料,对其购买过来的板材或者实木,进行材料的切割,需要用到切割机(直线锯或曲线锯,并对切割好的木材进行打磨处理。(2)榫卯拼接,对已经开好的料进行拼接,可以是直榫与胶水的组合,也可以是纯榫卯对接,取决于每个学生的方案特点,这一阶段主要用到的工具是钻孔机。(3)1:1实体制作搭建,针对每个方案的不同也许会要借助到数码雕刻等数控加工手段,若有的方案需要在木材上雕刻出图案,或者需要铣一些细节比较多的小造型,那么数控加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加工方式,可让木工技师辅助。此阶段一般是数控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3]。

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合理选择,根据各自方案的特点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木工工具及匹配合理的加工方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需要综合考虑成品制作过程中涉及影响到的各方面因素如材料的选择、加工方式的取舍、时间的分配、合作方式以及团队的分工等,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到怎样结合木作工艺,三维物化自己的创意方案,习得从创意方案到实体制作的设计转化能力。基于设计构想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立足于木作工艺,引导学生体验手作的乐趣与木艺的魅力,进行木的设计探索。

三、作业实例

(一)作业一 :三个和尚-旭日东升壁灯

该设计从传统文化故事“三个和尚挑水喝”开始进行课程的第一阶段古意提取,该故事讲述了“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最终因为一场大火险些把寺庙烧掉,三个和尚团结起来一起打水救火才最终挽救了寺庙” [4]。引导学生以故事板的形式进行创意思维的第一次发散(图8),第一步首先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大意:三个和尚挑水没水喝;第二步用6幅简笔图绘制出形态元素并概括其故事框架如图8故事板中白色纸张手绘部分,第三步该故事中主人公遇到的困难和最需解决的问题是“不团结”“懒惰”“无计划”“每人喝水量不同”见图8中黄色便签部分;第四步用4个关键词提炼该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该学生组提炼出“职责”“团结”“无私”“勤奋”;第五步该故事中最打動你的细节或者局部是“三个和尚心地善良不杀生”“遇到火灾一起面对”“老鼠的出现促进和尚的团结”“巧用杠杆原理齐心吊水”,见图8中黄色便签部分,最后用一个词总结你对这个故事的印象,该学生组提取的词是“合”,并用身体语言合作完成该词汇的创意表达(见图9),即运动式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古意提取后,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第二阶段会意诠释的创意发散,学生开始走出故事,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功能分析,第一步联想5个自己日常生活中特别想改进的产品,他们想到的是“床”“马桶”“椅子”“厨房用具”;第二步写下5个自己最想拥有的生活产品,它的功能是什么,他们想到的是“手工电风扇”“游戏机”“乐高”“俄罗斯方块”;第三步写下5个令你自己难以忘记的童年玩具,可玩性是什么,他们联想到的是“滑板车”“玩具起重机”“水枪”“磁铁钓鱼”,见图8中蓝色便签部分;然后通过第一阶段古意提取出来的13个想法(图8黄色便条签的部分)和第二阶段会意诠释出来的15个功能分析想法(图8蓝色便签部分),继续引导学生进行交叉联想黄色部分的构想与蓝色部分的构想,前后颠倒、正逆向思考等一系列头脑风暴手段,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找到可以执行的设计方案。进而这一组学生从第一阶段古意提取中三个和尚利用杠杆原理吊水这一细节中得到启发,然后进入第二阶段会意诠释,从现代玩具的起重机或者磁铁钓鱼的功能分析中,得到启示,结合故事最后景象:三个和尚终于都喝到了水,阳光一片明媚旭日冉冉升起,日子越过越好,所以基于这些分析和细节,他们最终设计了一款基于杠杆原理的壁灯互动装置,体现了日出日落的上升景象,同时也寓意只有齐心合作,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如图10、11)。如图所示三个和尚并排合体的形象把手固定于墙上,当同时拉扯三个和尚时,小太阳能从山底升上山顶,当抵达山顶时通过太阳与山的接触而发光,巧妙地运用了杠杆的原理,同时再现了三个和尚齐心协力让日子过得红火的感觉和意境也出来了。无论从使用功能上还是从文化内涵上都折射出了该故事的本质所在。

(二)作业二:盲人摸象-主题水杯

该作品是以传统文化故事盲人摸象为创意源点。通过故事解析“四个盲人争吵不休,摸到的都是大象的局部,但固执地认为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5]。走入故事中发现主人公的认知局限,以偏概全没有全局观(如图12故事板),从而提炼出“点”字作为故事的概括(如图13中学生的肢体表达),设计了一套以大象为基点的水杯即盲人摸象主题水杯,想表达每个人对待事物的角度都是不同的,当朋友们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或者商务会谈,若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坚持自己的观点,难免会有像故事中的“盲人”一样,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而不考虑全局的发展。使用该组水杯时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这样事情会进展更顺利,人际也会更和谐。作品材质采用白瓷、橡木,并应用了入孔榫卯镶嵌技术。杯体整体造型圆润饱满,比正常杯子大,比碗小,整体有一种“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之说的豪气,使人在交流时有一种畅快真诚之感。杯子元素造型抽象原点为大象,大象器官由橡木制作。自然的木材与陶的结合,给杯子带来一种新颖,静谧的感觉(如图14~21中所示象牙杯、象耳杯、象腿杯、象鼻杯、象尾杯)。该作品无论从外观形式还是内部使用方式都很好地诠释了盲人摸象故事的文化内涵即主观想象和客观事实的相悖,寻求一种妥善的全局观。

(三)作业三:守“珠” 待兔——平衡游戏盘

该作业以传统文化故事守株待兔为原型,通过解析故事“不劳作的农夫日复一日守着树桩等兔子”[6]。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深入故事进行创意发散,了解到故事中的主人公“不知变通”“懒惰”“坐享其成”等(如图22故事板所示),并提炼出古意“枯等”(如图23学生的肢体语言表达),进而联系现代生活实际从等待中寻找乐趣,所以围绕故事设计了一个解决“无聊等待”的趣味产品——守“珠”待兔平衡游戏盘。此产品是一款寓教于乐的儿童滚珠类玩具,圆形的底盘象征着木桩,活动于底盘上的障碍物分别代表着兔子,篱笆,栏杆,草丛等,障碍物可以随机变换位置变更路线。木制的把手方便孩子抓握,随着双手的把控滚珠最终需要绕过障碍物才可以抵达终点,于此把这个寓言故事的世界基于木制玩具的载体呈现了出来。且在寓言故事中由于农夫一味的等待,最终致使一事无成的结局,为了突破这个故事所带来的困境,设定的是孩子在等待或是闲暇的过程中进行有助于左右脑开发协调的滚珠游戲,意在拒绝枯等,重新定义等待(如图24~26)。

四、教学效果与思考

传统文化创意课程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学设计的创新性、独特性,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创意思维才能诠释出传统文化的灵魂和内涵,这也是难中之难。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在创意构想产出环节进行了大胆而创新的教学手法即一步一步创意引导法(即古意提取分析法和会意诠释设计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两次创意发散,在第一次创意发散-古意提取分析环节,引导学生走入文化故事换位思考故事中的情节、所遇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第二次创意发散-会意诠释设计阶段,再次引导学生走出故事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功能、设计载体及诠释文化内涵。并在创意发散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表达,为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笔者运用了运动式教学法,即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纸面手绘表达,让学生采用肢体语言团体合作表达出所提取出来的古意词汇,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并引擎出好的创意思路,以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创意变得有趣,让设计课堂变得灵动。

本次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现代年轻人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明显不足,对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了解不深入意义理解不够透彻,从而增加了设计过程中对文化元素的提取难度,所以在古意分析与提取的环节学生容易出现瓶颈和停滞不前的情况。因此,在现代生活的当下,怎样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干预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重点,怎样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出可以用的文化元素是难点,以及怎样采用合适的设计语言诠释出文化的内涵切实应用于当代设计中,这是一直要亟需面对和解决的设计问题。

本课程通过古意提取分析法、会意诠释设计法、运动式教学法等一步一步创意教学引导手段,激发学生成功实践孵化出一系列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木趣产品,本教学实践总结出的这一套完整的创意思维激活过程及方法论,有利于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开展,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古意创新教学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寻找古意的配色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创新教学,打造幼儿英语多彩课堂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施才情个性化教学
基于身体与职业素能的中职体育创新教学研究
课堂细心雕琢,提高教学效能
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与学”的最佳方式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化古意而为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