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入路T型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疗效比较

2022-11-08杨坤张艳娟查会会陈鑫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入路胫骨机体

杨坤,张艳娟,查会会,陈鑫

(周口淮海医院 手足外科二病区,河南 周口 466000)

胫骨平台骨折(tibial plateau fracture,TPF)多是因机体遭受高、低能量创伤所致,属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之一,临床以局部肿胀、剧烈疼痛、肿胀等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1-3]。目前,临床多采用T 型锁定钢板(T-shaped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T-LCP)置入内固定方式治疗TPF,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4]。该术式常见入路方式有Carlson 后外侧入路、后正中入路等,不同入路方式手术效果不同。研究指出,良好手术入路可提供充足、清晰术野,同时能保护软组织,降低钢板固定难度[5-6]。故选择合理手术入路十分重要。但应用上述哪种入路方式治疗后外侧TPF 患者效果更佳,临床相关报道甚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70 例后外侧TPF 患者,旨在探究上述两种不同入路方式T-LCP 置入内固定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6 月至2022 年1 月周口淮海医院收治的70 例后外侧TPF 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 组(n=35)、B 组(n=35)。其中A 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1~53岁,平均(37.26±4.83)岁;Schatzker 分型:Ⅴ型14例,Ⅱ型21 例;B 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2~54岁,平均(38.18±4.76)岁;Schatzker 分型:Ⅴ型12例,Ⅱ型23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X 线片、MRI、CT 检查确诊为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②基本生命体征稳定;③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胫骨平台(后外侧)增宽>5 mm 和(或)凹陷>2 mm。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差;②骨质疏松症;③严重器质性病症;④肿瘤性、陈旧性、病理性骨折;⑤凝血功能异常;⑥自身免疫性病症;⑦既往手术治疗史。

1.3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常规牵引跟骨,并予以消肿、抗凝处理,待肿胀消退实施手术。

1.3.1 B组接受后正中入路T-LCP 置入内固定术治疗,俯卧位,全麻;屈曲膝关节,自股二头肌远端(内侧)至腓肠肌近端(外侧)作15 cm切口(S 形),游离腓总神经并朝外侧牵引,朝内侧牵引股内侧肌群,劈开比目鱼肌腱弓,朝外侧牵引胫、腘动静脉,打开关节囊,复位骨折端,C臂机透视,明确骨折块复位情况,置入T-LCP(紧贴后外侧胫骨平台),加压螺钉固定,加压包扎。

1.3.2 A组接受Carlson 后外侧入路T-LCP 置入内固定术治疗,俯卧位,全麻;屈曲膝关节,作10 cm 切口于膝关节后外侧,显露关节,腓总神经朝外侧牵引,自腓肠肌、比目鱼肌间隙(外侧)进入,分离比目鱼肌;深部拉钩,朝内侧牵引腓肠肌、比目鱼肌,纵向分离腘肌并劈开,打开关节囊,探查半月板后角(外侧),复位骨折端,C臂机透视,骨折块复位满意后,置入T-LCP(紧贴后外侧胫骨平台),加压螺钉固定,加压包扎。两组术后予以常规处理(抗感染、止痛等)。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围术期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长。②两组术前、术后1 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7]、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8],HSS 共100分,分越低,膝关节功能越差;VAS 共10分,分值越低,疼痛感越轻。③两组术前、术后12 h 创伤应激指标[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 反应蛋白(CRP)]水平,取静脉血6 mL,3 000 r/min 转速离心10 min(r=10 cm),分离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④两组术前、术后12 h 凝血指标[血栓素B2(TXB2)、内皮素-1(ET-1)、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水平,ELISA 法测定。⑤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下肢静脉血栓、延迟愈合、切口感染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百分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A 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长较B 组短,术中失血量较B 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n=35,)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n=35,)

2.2 两组HSS、VAS 评分比较

术后1 个月A 组HSS 评分较B 组高,VAS 评分较B 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HSS、VAS 评分比较(n=35,,分)

表2 两组HSS、VAS 评分比较(n=35,,分)

2.3 两组创伤应激指标比较

术后12 h A 组血清IL-1、IL-10、TNF-α、CRP水平较B 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创伤应激指标比较(n=35,)

表3 两组创伤应激指标比较(n=35,)

2.4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术后12 h A 组血清TXB2、ET-1 水平较B 组低,血清6-keto-PGF1α 水平较B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n=35,)

表4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n=35,)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A 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71%,B 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7.14%。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0,P=0.260),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35,n(%)]

3 讨论

TPF 可波及胫骨近端关节,引起机体神经血管损伤或致使关节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9-11]。

T-LCP 置入内固定为临床针对后外侧TPF 患者常用治疗方式,术中所用T-LCP 具有较高生物相容性,可与后外侧胫骨平台结构良好吻合,且钢板低轮廓及倾斜边缘可降低其突出风险,对肌肉神经损伤较小,治疗效果可靠[12]。目前,该术式手术入路方式众多,包括Frosch 入路、Carlson后外侧入路、后正中入路等,其中Frosch 入路可于直视下,显露后侧腘动脉及腓总神经,复位骨折端,但胫骨平台下缘有胫前动脉分支存在,导致远端腘动脉难以充分显露,临床应用受限。后正中入路可于直视状态下完成骨折端复位,能充分显露胫骨平台后柱,且无需腓骨截骨即可固定外侧平台,但该入路方式手术切口长(约15 cm左右),且术中需劈开、剥离比目鱼肌,结扎腘血管分支,对组织创伤大。而Carlson 后外侧入路是自比目鱼肌、腓肠肌外侧间隙进入,易于术者完成解剖操作,节约手术时长,且手术切口短(约10 cm 左右),能有效避开重要神经及血管,从而减少术中出血,此外,无需过度牵拉即可充分暴露后外侧胫骨平台及关节囊,避免对软组织造成不必要损伤,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本研究数据中,A 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长较B 组短,术中失血量较B 组少,术后HSS评分较B 组高,VAS 评分较B 组低(P<0.05),与曾可培等[13]学者研究结果相似,说明Carlson 后外侧入路T-LCP 置入内固定治疗后外侧TPF 可有效优化围术期指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改善膝关节功能。此外,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发现,上述两种入路方式安全性相当。

研究指出,炎症反应过度激活为骨折患者遭受高、低能量创伤及手术创伤后的重要改变之一[14]。CRP 为机体创伤后最为敏感的急性时相蛋白,其表达可反映手术创伤程度;IL-10 属抑炎因子,其于机体炎症反应激活过程中,可代偿性分泌增多,而IL-1、TNF-α 可启动炎症反应,同时将级联放大。另外,手术操作所致创伤可进一步加重机体血运障碍,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15]。TXB2为调节机体凝血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分子,6-keto-PGF1α 是TXB2 代谢后生成产物,生物学活性稳定,其表达可直接反映机体凝血状态;ET-1 属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当机体存在血小板活化或高凝状态时,其呈异常表达状态。本研究数据中,术后12 h A 组血清IL-1、IL-10、TNF-α、CRP、TXB2、ET-1 水平较B 组低,血清6-keto-PGF1α 水平较B 组高(P<0.05),可见,Carlson 后外侧入路T-LCP 置入内固定对机体凝血功能及创伤应激影响更小。原因分析可能与该入路方式切口短、解剖复位简单、能避开重要神经及血管等因素有关。

综上,后外侧TPF 患者应用Carlson 后外侧入路T-LCP 置入内固定治疗有助于优化围术期指标,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术后疼痛感,且对机体凝血功能及创伤应激影响小。

猜你喜欢

入路胫骨机体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3D技术打印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青少年双侧胫骨近端对称性疲劳骨折1例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邓俊峰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