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图书馆课程思政思考*

2022-11-08潘家芳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思政育人

潘家芳

(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广西 玉林 537000)

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新局面,这是习近平在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殷切期盼。党中央、国务院因此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推进力度,在一年后的2017年2月颁布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文件,首次提出三全育人概念。在中共十九大闭幕后不久的2017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与成效,文件要求构建一体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从内容、标准、运行、保障等方面加强协同,形成“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全新格局。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以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为抓手,其中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最为重要。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要求紧紧抓住“课程思政”,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优化现有课程设置,加强与改进教学管理方法与方式,挖掘所有专业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盐溶于水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和过程之中,将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起来。

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其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全育人的要求和教育部的部署,高校图书馆需要全员介入育人实践中,在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尽心尽力,做出应有贡献。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高校图书馆属于教辅单位,课程思政如何开展是值得其深思的问题。

1 高校课程思政的历史背景

1.1 高校课程思政是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要求

首先,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1937年,毛泽东发表《矛盾论》和《实践论》,奠定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成熟的理论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高校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新民主主义》三门政治理论课程,标志着党开始着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提高我国软实力。其次,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现实的紧迫性。再次,高校不仅肩负着人才培养重任,还要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关系到为谁办大学、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根本问题,关系到党对高校的领导,关系到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质量,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结合历史上党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使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具迫切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摆在突出位置,并在2016—2020年由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通过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予以推进。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做出了明确阐释,强调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关系到高校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7年2月出台了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共教育部党组则印发《纲要》对具体工作进行指导。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201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启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序幕,聚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推进。2020年,教育部联合中组部、中宣部和共青团中央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要把建立完善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机制作为本工作的关键,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其质量。十九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密集出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不仅要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而且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今后高校最重要的教育工作之一。

1.2 课程思政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重要抓手

当前,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困境逐渐纾解,专业课与思政课不再相互独立,而是慢慢打通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渐渐有了起色。教育部高教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不到20%,而且专业课程占用80%的课时,学生80%学习时间用于专业学习。可见,仅仅靠思政课程完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专业课程教学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主要的依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会贯通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政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重要抓手。习近平在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其精神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即所有课程都要承担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习近平指出: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需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仍要坚持并在不断改进中加强,思政课老师要着力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和期待要得到满足,其他任何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采取有效手段促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文件指出,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建设管理,要求教师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与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则要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017年,教育部在《纲要》中提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十大育人体系”,将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列为三全育人之首,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自此,“课程思政”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通过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挖掘并整理出所有专业课程所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能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通过精心设计巧妙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最终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统一性,这是在上海2014年开始的课程思政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2020年,教育部、中组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文件要求统筹建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体系,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覆盖所有课程,其类型丰富、相互支撑、层次递进,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同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要求在人才培养体系所有环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全面推进,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文件对如何做好课程思政做了详细指导,要求对第一课堂进行深入改革,要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各个方面,如教学大纲、教案和课堂教学等,力求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堂各环节,如授课、讨论、作业和论文等,同时要通过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等第二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使课程思政的方法和途径得到拓展。

2 高校图书馆课程思政研究状况

图书馆是高校的教辅单位,如何全面、有效地参与到课程思政中,已经引起学者的关注。笔者以“课程思政”+“图书馆”为检索词在知网、维普和万方进行“篇关摘”检索,剔除不相关内容及图书馆学专业的课程思政研究,得到10篇研究成果,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图书馆传统文献资源保障的角度阐述如何为学校的课程思政提供教材教参等图书文献支持。二是图书馆阅读推广与课程思政研究,认为阅读推广在助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品德的培育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三是在图书馆开设的选修课中开展第一课堂课程思政路径、模式与实践探索,如信息素养教育系列课程和《劳动课》等,总结出新媒体技术应用法、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3种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模式,构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以提升劳动素养为目标、以增强信息素养为内核的“一中心两素养”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四是高校图书馆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提出加强医学特色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增强馆员参与课程思政意识及能力和打造医学课程思政专用空间等建议。这些研究为高校图书馆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有益借鉴,主要从提供服务、支撑高校课程思政的角度展开,但因对图书馆自身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明显不足,图书馆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功能没有得到有效挖掘。

3 高校图书馆课程思政思考及策略

按照《意见》精神,课程思政由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构成。第一课堂是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活动,有固定场所和时间。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通过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培养能力,达到提高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包括思想引领、知识性、学术科技、文体、公益、实践实习、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组织工作、工作履历等类型。图书馆是高校的教学辅助部门,除了做好全校课程思政的文献资源保障工作,也要积极参与课程思政,部分职工有教师资格,可以通过第一课堂的课程思政开展育人工作。按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图书馆所有职工都需要参与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在此,结合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工作实际,笔者对高校课程思政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关策略。

3.1 图书馆第一课堂课程思政

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面向全校开设信息素养系列课程,如《文献信息检索与毕业论文写作》《信息检索与利用》等。由于学校为地方性高校,拥有开课资格的教工比较少,而且图书馆属于教辅部门,目前没有自己的教研室,开课属于职工的个人行为。因此,图书馆第一课堂课程思政实际上没有实施,而教育部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应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和专业全面推进,从这个角度看,图书馆第一课堂课程思政建设宜及早提到议事日程:首先依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这个教育部要求高校搭建的课程思政工作平台,共享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工作、安全稳定等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其次要组织相关教师并邀请教务处分管领导进行指导,对信息素养课程进行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改革,及时修订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在信息素养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要素,选用新版教材,改进教案,更新教案课件,将思政元素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训、毕业论文各环节。信息素养系列课程的思政元素包括古文献蕴含的价值如四大发明与文化自信、考古证明领土归属激发爱国情怀,现代信息技术如汉字激光照排的创新精神、信息安全的版权法及学术规范遵守。再次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全新的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线上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将思政元素渗透学生实践教学,将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检索词及结果作为信息素养系列课程的检索实践内容;运用讨论教学法,对不同专业学生选择能够体现其专业特点的不同主题,通过检索文献、自由讨论等明辨人生观、职业观。最后要注意以隐性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课堂教学不去刻意地讲“思政”,而是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体会和领悟,但在课堂纪律、作业等方面可以适当辅以显性教育。

3.2 图书馆第二课堂课程思政

教育部要求高校图书馆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因此,第二课堂是图书馆课程思政的主渠道,是构建图书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最重要载体。然而,第二课堂大多数是点状的,时间持续性短,其课程思政要与第一课堂有明显区别。当前,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明显缺乏深入的研究,其策略与途径有待探讨。图书馆要紧抓“读书”主旋律,围绕“世界读书日”等重要节点开展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固定活动和创新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党史书籍大家读”读书沙龙和“党史书籍大家读”网络阅读打卡等活动。图书馆要积极开展在专题培训。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文献检索》《毕业论文引注规范》等培训是通过自主预约的方式开展的,学生们根据自身的需求以班级为单位向图书馆预约,15人以上开课。图书馆还要利用所管理的“瞭望读书社”开展了书评、影评、报道写作培训和学生社团干部能力与素质培训,该培训同时向全校开放,“瞭望读书社”连续4年荣获学校“优秀社团”称号。图书馆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图书馆相关竞赛。例如,广西高校图书馆“学问杯”影评大赛和广西高校图书馆“颂党恩、兴中华、筑梦想”朗诵大赛,2021年参赛学生接近5,000人次,获得5项优秀组织奖。图书馆要依靠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工系统的思政主力军作用,发挥其思政专长,联合其精心设计的思政内容(元素),浓缩为“三分钟思政”信息流,载入第二课堂的教学,开展课程思政育人。图书馆要注意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兼顾。第二课堂的特殊性使其育人方式可以用“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方式同时进行。图书馆只有创新“第二课堂”的方式与内容,多“制造”接触学生的机会,才能更好地发挥第二课堂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4 结语

图书馆不仅要为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提供充足的教材教参等文献资源,而且应该根据三全育人的要求积极参与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在第一课堂开展课程思政,更应该精心设计第二课堂的内容,巧妙融入思政元素,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