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望月清司关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
——浅析《巴黎手稿》时期的思想转变

2022-11-08李学凯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外化望月穆勒

李学凯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00)

望月清司(以下简称望月)是二战后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日本“市民社会理论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在日本享有“望月史学”的美誉。《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是他一生唯一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一种“历史理论”,即关于“市民社会”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理论,因此望月认为“市民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一、《巴黎手稿》时期“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转变

望月认为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开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思想,然而,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缺少经济学的成分内涵,其“市民社会”理论主要还是停留在哲学视域下,马克思通过研究赫斯的《论货币的本质》和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所在,由此,马克思开始潜心钻研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发现,在《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几乎没有使用过,因为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发现了英国的“市民社会”理论,由此马克思放弃了之前的理论研究,开始转向一个新的方向,就是《巴黎手稿》时期的理论研究,通过对英国政治经济学即国民经济学的研究来获得哲学视域+经济学视域下的“市民社会”理论。《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禁用“市民社会”概念,是由于马克思发现在《德法年鉴》时期的“市民社会”理论(黑格尔=普鲁士市民社会)的内在缺陷,马克思希望通过《巴黎手稿》时期的理论积累,去克服之前的思想缺陷,因此,这一时期并不是放弃了对“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而是经过这段时间的理论积累,提出一个全新的“市民社会”理论,一个经济学+哲学视角的“市民社会”理论。

二、异化劳动在“市民社会”理论形成中的作用

以私人所以为前提来考察人的劳动的抽象化=异化,绝不可能突破“国民经济学的水平”,这是马克思对自己的提醒。望月认为当我们在研究“异化劳动”时要时刻铭记这一点。正因如此,望月换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角度来解读《巴黎手稿》,用望月的话说就是,我对“异化劳动”理论探讨绝不是为这十几年来汗牛充栋的异化论再增加一篇平凡的《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文稿。正因如此,望月换了一种不同于寻常的角度来解读《巴黎手稿》,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是:(1)劳动产品的异化;(2)劳动的自我异化;(3)类的异化;(4)人与人相异化。在这四个异化劳动的形式中马克思对第三和第四规定没怎么论述,因此,在日本学术界出现了对“异化劳动”的几种不同的解释。杉原四郎认为第四规定仍然是“四重意义上的(劳动)异化”之一;重田晃一认为第三规定才是“异化劳动”固有的规定,第四个规定是“人的异化”规定;大井正认为第四规定是异化“三种形式”的直接结果;梅本克已提出,可以把第三规定和第四规定合二为一,马克思的异化“实质上”是三重异化,但是第一规定和第二规定可以看做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样一来,异化实质就是两重异化了吗?但是望月认为,目前的首要任务不是讨论第三和第四规定,而是去解决第一和第二规定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在理解第一和第二规定之间的关系时,一定要铭记马克思的这句话,即“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本身的异化,外化。”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知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的第一规定不过是第二规定的总结。

望月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解析。第一,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望月把第一规定称为“自然的异化”。因为望月认为,在马克思论述异化劳动第三个规定时所论述的“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所以,望月对第一规定的理解是“自然的异化”。望月认为,马克思在论述第一规定时使用了“劳动者”(劳动者一词不是我们脑海里通常理解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而是字面意义上的“从事劳动的人”,他与在形式上究竟是奴隶、农奴,还是自营农业主、手工业主无关),也就是所以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劳动者就是通过对象化的劳动把自己创造为人,这就是人类历史的开始。然而国民经济学家却不通过考虑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直接关系,因而没有揭示异化劳动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和社会认识的不断加深,马克思在《巴黎手稿》时期将原始共同体的形象同市民社会有机统一起来。关于这个学术认识,学术界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望月对这个理论认识起了开端性作用,望月换了一种角度来理解第一规定=“自然的异化”。由此望月得出结论,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是异化劳动理论的起点,人从自然中独立走出来。第一规定作为异化劳动的开端,是符合逻辑顺序的。

第二,望月认为,异化劳动的第二个规定,劳动行为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者的自我异化——“私人所有”析出的逻辑。在异化劳动中,很多学者把“劳动者”理解为资本主义的雇佣工人,这是因为他们受马克思那一著名的论述影响,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马克思没有像国民经济学家那样采用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出发,而是把劳动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本身和工人,从这一事物世界即人的世界中去展开论述自己的逻辑而已。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第三)手稿》中把黑格尔关于劳动的积极方面即“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自我产生和自我确证”,称为黑格尔的伟大之处。但是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没有看到劳动消极的方面,即(1)劳动的非现实性;(2)劳动对象的丧失;(3)劳动的异化。马克思想通过劳动的消极方面来发现劳动的积极方面,也就是通过劳动异化到扬弃劳动异化的过程。第二规定虽然读起来非常简单,马克思对它的说明也不是特别充分,但是它却是异化劳动的本质,马克思在论述“异化劳动”第二规定时说“工人的活动不是他的自己活动,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望月认为,“自我异化”和“自然异化”在内容上是重合的,第二规定=第一规定的概括+第二规定中工人看似被一个别人所奴役的部分。但是,这“一个别人”究竟从哪来和到底是从什么逻辑中推导出来的呢?望月认为,这首先不能从“类”中推导出来,逻辑前提只能是第一规定。望月认为,接下来如何解决第一规定中是否潜藏着“一个别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

马克思发现,人(劳动者)为了能够在自然界中存活下去,就必须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流,劳动者通过劳动把自己的劳动对象从大自然中剥离出来,并将自己的生命力注入其中,使其“对象化”,这一“对象化”使劳动者和大自然对立,而且还使劳动对象从大自然中脱离出来,并和劳动者相对立。但是望月认为,这种对象化和外化并不是在资本家剥削压迫下完成的,因为如果说从一开始人的劳动就是被迫的、就是对象的丧失、就是对他人对象的加工,马克思不可能如此简单地就把这一自明的经验事实理论化。劳动者只有通过劳动和自然界相分离,并把财产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人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把自己外化到自己的产品之中,只有这样,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才能完成。然而,整个过程却不能以外化来结束,因为如果以外化来结束,不仅劳动者会死亡,而且整个物质代谢过程也将终止,因此必须要扬弃外化。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劳动来实现自我生产,把自己外化出去,然后通过享受=占有来实现外化的扬弃。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辩证法的批判,把它转变成自己的工具,他认为扬弃是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的运动。此时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是劳动者通过劳动也就是外化=异化来实现自己的本质,同时这也是自然的异化,但是这种异化可以通过享受和占有而被扬弃。但是,如果“私人所有”介入到这一过程之中,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将不再是劳动者从外部对其“占有”,而是被人从外部所有,“私人所有”的介入把劳动者通过劳动来而实现的劳动外化和外化的扬弃的循环打破了,从而使外化成为永恒,这个循环结构本身蕴涵着“私人所有”介入的契机。望月认为,“自然的异化”不是产生“私人所有”的根源,因为外化的扬弃只能是“领有”,而不是“私人所有”,因此,外化不是私人所有的根源,只是为私人所有产生了条件,所以在逻辑上看第一规定不存在“私人所有”发生的可能。因此,这时马克思存在一个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从私人所有对真正人的和社会的所有的关系来规定作为异化劳动结果的私人所有的普遍本质”。这时马克思就陷入一个循环论证的问题,即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的循环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最后的结论是异化劳动是私人所有的根源。但是这一思想的突破口在哪呢?望月认为答案在《穆勒评注》中,认为“交往异化”是马克思实现这一突破的根本所在。

三、《穆勒评注》在“市民社会”理论形成中的作用

《穆勒评注》是马克思对詹姆斯·穆勒在1831 年伦敦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所作的摘要和评注。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加深了对“市民社会”的分析能力。在之前的论述中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论述“异化劳动”时如何从“异化劳动”推导出“私人所有”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因为此时马克思还没有获得自己的“社会”理论,这时他对社会的理解还是“人的=社会的”形式,而不是“人的=社会的”关系。由此,望月认为《穆勒评注》是马克思巴黎时期思想飞跃的重大转折之处,因此《穆勒评注》应和《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同等重要,应该纳入我们的重点研究之中。望月带着马克思之前遗留下来还没解决的问题,来对《穆勒评注》进行解读。马克思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所做的评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交换的,我们称为第一评注,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消费的,我们称之为第二评注。望月认为在第一评注中主要是通过对以穆勒货币理论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货币本质论的分析,来揭示用“交换”来规定“市民社会”的结构。在这里,我们引用马克思关于对货币评价的一段话:“穆勒把货币称为交换的中介,这就非常成功的用一个概念表达了事情的本质。货币的本质,首先不在于财产通过它转让,而在于人的产品赖以互相补充的中介活动或中介运动,人的社会的行为异化了并成为在人之外的物质东西的属性,成为货币的属性。”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穆勒评注》要比《经济学哲学(第一)手稿》对“市民社会”认识要深刻得多。在这里马克思把货币称为互相补充的类活动和类享受,这里体现着一种对人的认识,即人如果不互相补充就无法更好地完善自己,这远比对孤立的人认识深刻得多,关于人的产品互相补充和私人所有体系需要通过货币这个中介力量来实现。望月认为,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把货币理解为私人所有的外化形态。原因如下,第一,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通过对货币异化的论述,得出了货币=外化劳动的结论;第二,在《经济学哲学(第一)手稿》中,马克思讲私人所有;第三,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实现了货币=外化的私人所有和私人所有=外化类的活动的贯通。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找到了货币背后的类本质,继而提升了对类活动的理解。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开始真正意识到人的本质是人真正的社会联系,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劳动去实现自己的本质,生产自己的社会联系。望月认为,这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伟大飞跃,这时马克思将类活动与社会活动等同起来,通过货币的中介作用,马克思不仅发现了私人所有展现利己主义的同时,还创造出一个表面上自由平等的世界。马克思只有在“市民社会”中才会发现类的活动和类的享受,即这种类活动和类享受是社会活动和社会享受。

本文通过论述《巴黎手稿》时期望月关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转变,来说明这一时期“市民社会”理论并没有被马克思所放弃,而是经过“异化劳动”和交往异化”的洗礼,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当中。

猜你喜欢

外化望月穆勒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脱不下的穆勒鞋
平衡之美
品诗赏词
美特别检查官穆勒宣布退休
望月怀远
绅士都为她着迷
守得云开望月圆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