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学习创新驱动力及策略分析
2022-11-08杨益华
杨益华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430)
我国高职院校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教师队伍从数量上来说基本能够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然而,与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高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还存在不少差距。基于此,我国开展了针对高职教师的国家培训项目、省级培训项目及其他不同层面的培训项目,以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目前,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学习已成为教师的一种经常性活动。同时,高职教师学习也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教师学习的内涵、需求驱动力分析,试图建立适当的开发策略,以促进高职教师学习更有成效,更加快速高效地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一、教师学习的内涵
教师学习一直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教师学习的内涵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斯科埃菲尔(Schoenfeld,A.H,1999)认为,教师学习适用不同领域,既包括实训、实习、实验等方面的理解能力的提升,也包括教学工作中的能力及日常生活中的能力的提升。比利特(S.Billett,2001)认为,教师学习是一个反思和行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教师发展了技能、获得了知识和专门技术。贝克特(D.Beckett,2000)等人认为,教师学习是在不同环境中,特别是独特的工作场所的能力成长。孙福海(2005)认为,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下专业经验的自我提升。刘学惠(2006)认为,教师学习是外部因素影响下的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变化。张敏(2008)认为,教师学习是教师在自身努力或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专业知识或能力的获得与成长变化。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注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而国外学者更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由于高职教师专业化教学的特殊性,我们认为,高职教师学习不但是通过学习获得专业知识,而且是教师通过参加课堂活动不断提升实践认知的过程,实践技能方面的提升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着力点。
二、高职教师学习的创新驱动力分析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需要
1952 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主动讲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转变成教师指导促进与学生体验式学习的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理念的关键角色,通过指导促进激励学生并进行评价,学生作为学习的获得者,通过体验式学习、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及能力。而我国的中等教育阶段,为了应付高考,经常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极大限制,致使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日益丰富的知识信息,往往对自主学习准备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改变教师思考学生学习的方式,并要求改变课堂教学实践。在这种改革背景下,强调教师需要持续不断学习,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实践方法不断变革,而教育变革的持续压力促使教师需要不断学习。
(二)教师团队发展的需要
1.教师学习需要教师团队的支持
教师团队发展是通过教师进行合作学习来实现的,通过合作,教师可以交流思想或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合作,获得团队成员的信息反馈,并给予对方情感上的支持。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核心作用的发挥是改革取得成功的保证。由于教师具备日常实践知识并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改革的成功需要教师全过程参与,通过教师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并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中,要鼓励教师引入新的培养学生主动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法。在创新的教学法中,教师转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并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策略。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新的教学法意味着一种新的或不熟悉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有通过教师团队合作学习,才能达到改革的要求。
2.高依赖度的团队能促进教师学习
建立高度的相互依赖性教师团队能促进教师在课程设计及教师实践方面进行创新,并促进教师学习的多元化。教师团队成员的相互依存被认为是团队合作的重要过程和内容。与低度相互依赖性的团队相比,教师在相互依赖程度高的团队中能学习到更多知识。按团队相互依赖的程度依赖性教师团队可以分成四种类型。第一种具有低度相互依赖性的合作互动,主要是教师互相学习彼此的教学实践,经常发生在教室或走廊,其主要特征是瞬间交流即可完成。第二种类型是中间层次相互依赖的合作互动,通过同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进行。第三种类型的合作互动是教师经常分享教学资料、方法、想法和观点,并分享日常教学程序,从而促进课程的有效讨论。第四种是具有最高相互依赖性的合作互动是教师感到对教学工作负有集体责任,他们以类似的方式进行实践,或者就指导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个人行为的一般原则达成一致。
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将教师按学科性质及院系层级构建成不同的教学部门来形成教师团队,并要求教师通过教师团队进行深度合作。然而其本身并不足以确保教师团队成员在教学和教学主题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为此,只有在教师团队成员中建立高度相互依赖性的合作关系,才能发挥教师的学习潜力。
3.创新维度的变化成为高职教师学习的关注点
教师学习的两个主要维度为效率维度和创新维度。效率维度是指教师执行某些任务的能力增强,而不只是关注传授某项知识。创新维度要求教师放弃旧习惯并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即形成教学技能创新方面的能力。更具体地说,它是关于教师个人对教学学习理念的变化。与促进积极主动和自我调节的学生学习目标相比,我们认为教师学习是一个教学实践活动的持续参与过程,在此过程中,体现着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变化和教师对教与学的理念变化。因此,探讨高职教师学习时,我们更应关注创新维度的持续变化。
(三)校企合作的需要
高职院校教师学习离不开校企深入合作,因为深入的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院校教师学习有着重大意义。由于社会经济日益变化,服务于企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必须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的需求。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学生,教师必须不断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真实环境的变化,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师学习,把新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学校和企业通过建立合理有效合作机制、通过资源共享来提高学校教师技能。在高职教育中,我国政府提出的高职教师每5 年必须有6 个月的企业实践,能很好地保证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又能用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服务企业,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同时,校企合作中,聘请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做兼职教师,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课程标准编制等,通过教师和企业之间的深入交流,有效解决教师学习及企业发展中多方面的难题。
三、创新策略开发分析
(一)增强高职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使命感
在高职教师学习过程中,教师学习动机与发展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为此,高职教师要不断强化对职业及专业的认同感,学校要通过制度设计激发高职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通过自我设计学习发展与完善的成长路径,让教师意识到高职教师不只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份可以付出心血的事业,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高职教师。高职教师在自觉关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学习与实践主动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保持对专业前沿知识的敏感性;通过加强对专业发展阶段的认知与反思,从而在专业发展活动中不断升华自身的教育理想,并获得专业的认同感与使命感。
(二)构建相互依赖的教学团队
在教师团队合作中相互依赖的程度对教师学习尤为重要,高职教师在相互依赖程度高的群体中比依赖性低的群体中更能学习到较多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良好的制度设计,促进教师团队的相互依赖程度由低向高发展,例如经常性的教师互相听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教师团队共同对高职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评价、培养优秀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等。
(三)建立良好考核机制
为了充分调动高职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建立适应高职教师特点的职称评定标准。首先,科研成果、论文著作等一直是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时的主要内容,然而对科研成果、论文著作的标准及等级评价都是借鉴普通本科院校的标准,理论性偏强,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技能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对科研成果评价时,更应关注成果与企业实践联系的程度,以及对企业实践生产技能提升、市场价值等方面的贡献。其次,要特别关注教师的实践水平、实操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内容。最后,高职职称评定专家应该来自同行业领域专家,而不应是普通本科院校的专家学者,这样才能对高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及能力做出合理的评价。
(四)提高企业参与高职教师学习培养的积极性
我国政府已经出台系列文件,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配合高职院校共同培养师资队伍。然而,这些政策文件很多停留在字面上,缺乏具体操作细则,不能给企业带来真正的动力。国家应通过立法,从减税,免税或义务法等方面落实企业的权利与责任。只有政府、高职院校及企业共同参与、形成良性合力,才能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也才能更有利于教师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促使高职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更好完成教师学习,并产生实际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