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性引领:百年大党引领人民共创历史的实践逻辑
2022-11-08卢爱国
卢爱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引领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终结了百年屈辱史,建构了先进社会制度,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百年大党为何能引领亿万人民共创历史,百年大党如何引领中华民族成就未来梦想,这是百年大党面对百年变局必须解答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从时代变迁的历史维度和党群关系的主体维度看,百年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党引领人民积极回应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和社会之变的历史过程,也是党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对人民群众“回应性引领”的动态过程。正是百年大党历经百年回应性引领所汇聚的磅礴伟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步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
一、使命驱动的政治引领: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引领双重使命共担
政治性是政党的根本属性,政治引领是政党引领功能发挥的首要方式。在世界政党谱系中,既有基于工具利益而孕生的经纪型政党,也有基于价值理想而缔造的使命型政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自缔造伊始就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承担起时代使命和终极使命、中国使命和人类使命,将中国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争取无产阶级解放、推进世界大同、实现共产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自此,中国人民有了共同趋赴的政治目标和政治方向。百年来,党历经建国奋争期、富国奋斗期和强国奋发期,先后回应民族千年变局、国家发展困局、世界百年变局的巨大挑战,积极引领着人民群众共铸民族国家、共创民生国家和共建现代强国,显现了百年大党引领人民群众共创历史的伟大政治力量。
(一)建国奋争期的政治引领:应对民族总体危局,引领民族国家构建
近代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百年历史,实际上是中国人民的建国奋战史,是建构有别于传统王朝国家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斗争史。面对“西力东侵”引发的民族危机,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总体性危机”,传统国家的裂变性使其难以应对千年变局和内外挑战。要破解“总体性危机”,就必须实现根本性的国家重建,从传统走向现代,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现代化取向的国家缔造,自然需要现代性的政治力量。“中国的历史逻辑决定了组织政党,由政党动员社会建设现代国家,是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基本道路。”经历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民初党争和皇权复辟,现代化取向的国民党和共产党相继登上历史舞台。然而,国民党内在的弊端使其难以担起国家重建的历史使命,于是中国共产党毅然接过引领人民建构现代国家的接力棒。
共产党的创立者和共和国的缔造者们,从马克思主义真理中明晰了人类社会演进的客观规律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中悟出了中国人民自我拯救的基本路径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担当。这就是,引领人民缔造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用毛泽东的话来讲,就是“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规律揭示使命,使命规划路径。在中国使命和人类使命的双轮驱动下,党明晰了中国革命的政治目标、政治任务、政治方向,规划了行动路线、行动方针和行动策略,积极引领人民群众为缔造新中国而共同奋斗。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政治引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百年夙愿;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阶段的政治引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和平改造、“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革命新路,将初生的民族国家建立于先进社会制度的磐石之上,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缔造,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为未来世界的发展稳定提供了压舱石和定星盘。
(二)富国奋斗期的政治引领:破解国家发展困局,引领经济大国崛起
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曾经将国家比喻为“房屋”,认为“一切其他建设都必须在房屋中进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但现代民族国家不可能建立在一穷二白的贫瘠沙滩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石,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续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经济的现代化无疑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共和国大厦落成后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对于惨遭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而言,“贫穷就要挨饿,落后就要挨打”的集体记忆,让中国人民更是深刻认识到建设现代经济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基于这些认识,党引领人民缔造共和国后,在双重使命的驱动下开启了以经济大国为核心、以经济赶超为战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党始终积极回应时代的变化,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引领人民积极破解各种国家发展困局。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面对积贫积弱的历史条件和一穷二白的现实国情,面对西方国家的政治“铁幕”和苏联霸权主义的强权干涉,党始终怀抱“被开除球籍”的忧患意识,以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为长远政治目标,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重点任务,先后采取了“与苏联建交、向苏联学习”“以苏联为鉴、独立自主”“与美国建交、向美国学习”的政治策略,围绕“十大关系”确立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政治方针及具体政策,引领人民群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赶英超美”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未来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和接续开拓时期,面对十年内乱带来的发展困局和发展差距,面对时代主题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环境,面对苏东剧变带来的发展变局和发展压力,党始终怀抱“可能亡党亡国”的忧患意识,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阶段性政治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以“四个坚持”为政治原则,以改革开放为政治策略,围绕国计民生确立了系列政治方针和具体政策,引领人民群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浪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高潮,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使人民群众实现了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制造大国和经济大国。
(三)强国奋发期的政治引领:回应世界百年变局,引领现代强国建设
经济大国的建成乃至世界性大国的崛起,仅仅是党引领人民开启新征程的第一步。党要完成双重使命,就必须引领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世界性大国走向全球性强国。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之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社会主义、世界发展乃至人类命运都具有伟大意义。一方面,现代强国是守护并增进国民财富、护卫并增强中华民族利益的坚强后盾;另一方面,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强国之路是中华文明可鉴性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佳佐证;再一方面,一个屹立于世界东方、拥有绵长文脉、怀抱人类情怀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所以,在完成民族国家构建、经济大国建成之后,党又顺势将引领强国建设的使命扛在肩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如椽巨笔擘画了强国战略,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宣告了强国时代的到来。
然而,党的时代使命与时代挑战是始终相伴随的。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变局就是,人类文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信息文明的转型,国际局势从世界性战争到总体性和平、从相对确定性到充满不确定性的转变,全球治理关键力量从欧洲向北美、从北美向亚洲的转移,等等。为此,党在百年华诞之际,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号召,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新时代政治目标,以统揽“四个伟大”为政治任务,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为政策策略,以“十四个坚持”为行动纲领,引领人民群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共圆中国梦”的全面深化改革浪潮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高潮,不仅集中力量办了许多大事,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中国奇迹,而且集中力量办了许多难事,创造了人类减贫史和全球抗疫史上的中国奇迹。总的来说,在党的政治引领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的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二、一元主导的思想引领:回应意识领域挑战,引领三维思想建设
思想引领是实现党的政治引领的重要条件和精神能源。无产阶级政党是高度重视思想引领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的崇高使命——消灭私有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要求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在思想上“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因而共产党事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思想领域的建构、斗争、引领与整合。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的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主动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制高点。百年来,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无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都勇敢回应思想意识领域的各种挑战,用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引领国家建设、政党建设和社会建设,展现了百年大党引领人民群众共创历史的巨大精神力量。
(一)国家建设的思想引领:应对政治思潮挑战,引领主流意识建构
国家建设与意识形态是永相伴随的。国家建设需要意识形态为其提供认知图式、勾画政治理想、提供行动准则并促进政治整合,意识形态需要在国家建设中获得践行、得到肯认、扩大认同并上升到主流位阶。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围绕国家建设主导权和国家建设道路选择,各种政治力量都会提出符合特定阶级或政治集团要求的意识形态,这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此起彼伏。其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非(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尤为激烈。对此,毛泽东曾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百年来,党在引领国家建设中,积极回应社会政治思潮的各种挑战,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主导地位,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促成了共和国的缔造和世界性大国的崛起。
中国革命时期,聚焦“救亡图存”目标,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各种社会政治思潮杂然并起,其中有主张国民革命的三民主义,有主张维新救国的改良主义,有主张全民革命的国家主义,有主张守护传统的保守主义,有主张无产阶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有主张“彻底革命”的无政府主义,等等。党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敏锐的政治判断力,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批判了各种非(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发现了革命的动力,抓住了革命的对象,明确了革命的前途,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现代国家建设时期,聚焦“富民强国”目标,围绕“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的时代课题,各种政治思潮暗流涌动,如顽固坚持“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要求重估中国文化价值的文化保守主义,否定传统文化或主张私有制的全盘西化论、新自由主义,等等。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顽强充沛的斗争精神,始终掌控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破”与“立”的统一、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准确把握“上”与“下”的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引领中国人民富起来并逐步强起来。
(二)政党建设的思想引领:直面党员认识差异,引领党内思想统一
政党是人们自愿组成的政治共同体,政党成员一般都具有共同的政治意愿和价值取向,但政党组织的这种共同性并非先天自然生成的。在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和国家建设行动中,党员干部难免会遭遇实践认知的迷障或社会意识的影响。所以,党的建设是需要科学思想引领的,思想建党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说“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习近平强调“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百年来,在党的思想建设中,党直面各个历史时期党员的认识差异与思想分歧,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塑造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确保了全党思想统一和党的先进性。
一方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克服党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思想建党提供理论资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针对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针对“两个凡是”的思想迷障以及改革开放中的思想误区,恢复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针对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客观形势和新时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持“两个结合”、守正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了不断进化的理论武装,也为党引领党员干部担当双重使命提供了行动指南。
另一方面,通过常态化的党内思想教育和集中性的党员干部教育活动,克服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实现了党的思想整合。党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政治宣传、党校教育、支部“三会一课”等常态化的党内思想引领机制,也创造了诸如延安整风运动、“三讲”党性党风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等集中性的党员干部教育活动。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教育方式和疾风吹劲草般的集中教育活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筑牢了信仰之基、补足了精神之钙、把稳了精神之舵,实现了全党的团结统一。
(三)社会建设的思想引领:顺应社会文化变迁,引领社会价值整合
党的思想引领,不仅指向政党内部,也面向整个社会;不仅体现于党的自我革命,也体现于社会的有机整合;不仅体现于社会重建,也体现于社会转型。因为,只有在面向社会的思想引领中,党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力量,党才能真正获得思想领导权,领导人民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党对社会建设的思想引领,核心在于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引领,根本在于对社会价值的整合。然而,社会文化在性质上有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之别,社会价值在类型上有主流价值与非主流价值之分。所以,党对社会建设的思想引领,就是以先进文化引领其他社会文化,以党的价值观引领社会的价值观。百年来,在旧社会到新社会的社会重建、总体性社会到多元化社会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党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领人民群众共建现代社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价值整合、秩序重建与和谐发展。
在社会重建过程中,面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整合中的失效,面对西方文化在救亡图存中的水土不服,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审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立了以独立、解放、奋斗、牺牲等为核心理念的红色价值观以及以热爱祖国、集体主义、人民民主、国家富强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采用多种方式对人民群众进行价值观教育,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政治的社会化和思想上的一元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社会黏合力薄弱和国家统御力不强的问题。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对物质文化先于精神文化变迁产生的“文化堕距”,面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力渗透,面对功利主义带来的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问题,党在实践中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采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网络舆论传播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式进行价值观教育,为党引领人民实现强国梦想构筑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三、复合取向的组织引领:回应组织整合关切,引领多维力量行动
如果说党的政治引领是一种“明道”过程,党的思想引领是一种“传道”过程,那么党的组织引领则是一种“行道”过程。党的组织引领是实现党的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的根本保障。从引领对象角度看,党的组织引领具有鲜明的复合取向,既包括党对全体党员的组织引领,也包括党对各级党员干部的组织引领,还包括党的领袖、党员领导干部、全体党员对人民群众的组织引领。党的组织引领,就是党将分散化的党员个体、原子化的群众个体组织起来的聚沙成塔过程,也是党引领全体党员、关键少数、绝对多数共同奋斗的集体行动过程。百年来,针对国家—社会重建过程中面临的个体一盘散沙状况和国家—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原子化现象,党积极回应组织整合的现实关切,充分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力量、关键少数的头雁力量和绝对多数的社会力量,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共圆中国梦的集体行动,体现了百年大党引领人民群众共创历史的强大组织力量。
(一)全体党员的组织引领:顺应政党组织整合需要,引领党员集体行动
考察百年大党组织引领的实践逻辑首先必须“眼睛向内”,审视政党内部的组织整合和自身的集体行动。因为,现代政党政治环境下,有效的党组织整合是社会整合的基础,高效的党组织行动是社会行动的引擎。纵观党的百年组织建设史,党始终注重吸纳社会政治精英,注重党组织网络的创立、建设与重构,注重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很好地实现了党的组织整合和行动统一。
一方面,吸纳社会政治精英,建立党的组织网络体系。百年来,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党都始终坚持列宁主义建党原则,顺应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整合需要,将符合无产阶级政党要求的各行各业社会政治精英吸纳进党内,先后创立了“支部建在连队”“支部建在单位”“支部建在社区”“支部建在网络”等基层组织建设模式。同时,通过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中央、地方、基层三级联动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结构体系和全国一盘棋式的全面领导制度,很大程度实现了党组织的高度整合。从而,为民族国家构建历程和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社会整合提供了宝贵的组织资源和强大的政治力量。
另一方面,依托党的组织网络,引领党员发挥先锋作用。党员吸纳仅仅是党员组织引领的第一步,党员组织引领的关键步骤是党依托组织网络对党员的角色要求和角色扮演进行科学引领。百年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面对党内整合的各种挑战,党创造了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党员头脑、用崇高的理想信念指引人生方向、用党章党规党纪约束党员行为、用严肃的党内生活清除政治灰尘等一整套刚柔相济的组织引领方式,依托党的组织网络打造了一支“四讲四有”的先锋战队,基层党组织成为引领广大党员团结奋斗的战斗堡垒。
(二)关键少数的组织引领:回应党的事业领军需要,引领领导干部垂范
探析百年大党组织引领的实践逻辑还必须“眼睛向上”,考察党员领导干部的角色扮演和领导行为。因为,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关键少数,在国家构建和治国理政中扮演关键角色、担当关键责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所以,党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组织引领至关重要。百年来,党聚焦领导干部的政治道德、领导能力和公权行使进行有效引领,锻造了一支“五个好”“四个铁一般”的领军队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发挥了垂范效应。
党对领导干部政治道德建设的引领。人无德不立、官无德难为,政治道德是党员领导干部立身从政之本。党成立以来始终注重对党员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引领,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县处级以上干部为重点对象、以各级党组织和干部教育机构为实施主体、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德行为先”的用人导向为制度保障、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涵养环境等政德建设经验,锻造了一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忠诚干净担当的领导干部队伍。
党对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建设的引领。领导能力是决定组织存亡和事业成败的关键力量。百年来,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执政时期,无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都非常注重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建设,不仅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领导能力的内涵及其建设重点(如毛泽东强调的“三种领导能力”,习近平提出的“八大执政本领”),而且探寻了“四维合一”(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的领导能力修炼路径,引领各级领导干部成为干事创业的表率。
党对领导干部公共权力运用的引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党员领导干部是公共权力的掌控者,引领各级领导干部用好手中的权力成为党自我革命的重要课题。百年来,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为指导,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用权导向,将严管与厚爱、约束与激励、反腐与倡廉有机结合起来,让权力在阳关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勤政廉洁的典范。
(三)绝对多数的组织引领:破解人民群众合作困境,引领社会集体行动
考察百年大党组织引领的实践逻辑还必须“眼睛向外”,审视人民群众的组织整合和社会的集体行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但人民群众往往分布于各行各业、各区域各民族、各阶层各群体,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在行动上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党的创生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破解人民群众的这种组织结构困境和集体行动困境。同时,党对全体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组织引领,根本目的也在于促进人民群众的合作和集体行动。所以,党对绝对多数的组织引领具有重要意义。百年来,在民族国家构建和现代国家建设中,党始终扮演整合中心的角色,创造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和行动机制,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迅速建构了新中国万众一心的团结大局,不断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力量。
一方面,聚合社会力量,构建一核多元的组织体系。首先,通过政党增殖的方式,创造群众性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将分散的群众力量组织起来;其次,通过政党嵌入的方式,将基层党组织嵌入政权组织体系、社会组织体系、经济组织体系,将分散的组织力量整合为一体;再次,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团结各党派、各民族、各宗教、各阶层、海内外同胞,将分散的政治力量凝聚起来。从而,构建起一核多元的政治共同体,绘就了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心圆”。
另一方面,动员社会力量,引领人民群众集体行动。党对绝对多数的组织引领,不仅是党引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的过程,也是党动员人民群众行动起来的过程。百年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党依靠组织动员与精英引领、精神激励与利益诱导、理想指引与纪律约束、宣传鼓动与典型示范、群众运动与法治规范、行政命令与民主参与、线下宣传与线上传播相结合的策略,动员亿万群众积极参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总而言之,引领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功能。百年来,党正是通过使命驱动的政治引领、一元主导的思想引领和复合取向的组织引领,凝聚起共圆中国梦的洪荒伟力,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并逐步强起来了。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的历史时刻,展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明前景,我们坚信:依靠政治引领的“明道”、思想引领的“传道”、组织引领的“行道”,百年大党引领人民终将再次“证道”,实现中国梦想和人类梦想。
: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②孙立平:《“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论改革过程中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探索》1993年第1期。
③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页。
④林尚立:《两种社会建构:中国共产党与非政府组织》,《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年第1期。
⑤⑪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2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⑧邹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经验启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4期。
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9页。
⑫“三种领导能力”是指科学预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
⑬“八大执政本领”是指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和驾驭风险本领。
⑭Dalberg-Acton,John Emerich Edward,Essays on Freedom and Power,Boston:The Beacon Press,1949,p.364.
⑮乔瓦尼·萨尔托里:《政党的类型、组织与功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