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与基本经济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022-11-08李国镇胡怀国
李国镇,胡怀国
一、引言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表明,制度建设是我国顺利发展各项事业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就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与之适应的制度体系。在我国的制度体系中,基本经济制度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共同富裕的最可靠保障和最为坚实的制度基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个提法首次将分配方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中,与原有的所有制形式一起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蒋永穆等,2020;王伟杰,2021)。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基本经济制度从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三个方面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首先,所有制形式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卫兴华,2013)。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较多地借鉴苏联经验,采取相对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发生了逐步转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党的十五大上得到最终确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及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分配方式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思想。伴随所有制形式的调整,我国的分配方式在探索中逐步变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实行相对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方式,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积极性,抑制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逐步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国进一步推进了分配制度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鲜明地写进新发展理念之中;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以上分配制度创新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思想。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相对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基本国情的充分认识,我国在改革探索中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经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完成了在40余年的时间里将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从基本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共同富裕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告诉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所有制形式处于基础性地位,对分配方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又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具体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在艰辛的改革探索中逐步建立的,并将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只有不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目标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刘伟,2020)。本文对基本经济制度中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进行了简要回顾,对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系统阐释了基本经济制度在共同富裕中所发挥的制度保障作用。
二、所有制形式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借鉴了苏联模式,采取相对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式,使经济增长乏力,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新时代以来,中央强调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融合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相对优势,协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所有制形式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内容,对分配方式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可以讲,所有制形式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行相对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我国在1956 年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我国相对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在早期探索中主要借鉴苏联模式,实行相对单一的公有制形式。通过这一所有制形式,我国得以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集中各种资源推进工业化,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张乾元,2009;梁柱,2017;胡鞍钢等,2018)。与苏联过于单一的公有制形式相比,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所有制形式更有弹性,在不同时期进行了多次调整,使我国经济得以在缓慢中有所发展,为改革开放以后的制度变革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公有制经济的建立结束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被剥削的悲惨命运,人的发展开始受到重视。但是,相对单一的公有制对企业和劳动者缺乏激励,生产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完善所有制形式
改革开放之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理论界对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一定的误解,甚至将其与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葛扬,2018),与资本主义制度等同起来。改革开放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概括,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认为“三个有利于”是检验所有制形式是否合理的切实标准,由此开启了所有制改革的探索旅程。经过长期的改革实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所有制形式的变迁过程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现行的所有制形式是改革的推动者艰辛探索的结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是对这些改革推动者的最好回报。
(三)新时代强调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这要求我们在生产关系领域进行适应性调整。在各项生产关系中,所有制处于基础性地位,是改革的重要领域。值此时局,中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汇聚各类所有制经济的比较优势产生协同效应,为经济发展增加新的引擎。同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加强产权保护为激发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活力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供给,对经济发展大有裨益。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这要求我们不断实现所有制形式的现代化,为共同富裕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
我国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历程诠释了从相对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到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演变逻辑,并在新形势下努力推进混合所有制等不同所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形式,是一个随改革的推进而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所有制形式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共同富裕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一,所有制形式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性质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前提;第二,所有制形式的变迁过程是对生产力发展要求做出的积极调整,进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为人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第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的所有制基础,而按劳分配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基本经济制度的三大组成要素中,所有制形式是基础(黄泰岩,2020),对分配方式与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决定性作用(胡钧等,2020),所以,所有制形式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分配方式体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思想
所有制形式在分配领域具体表现为分配方式。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中,一度否定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将其作为资产阶级法权思想进行批判(胡怀国,2020),采取了相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即“吃大锅饭”,这与当时实行的相对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形成了对照。国民经济因相对平均主义对劳动积极性的抑制作用而受到较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我国努力推进分配方式的改革,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形成。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不断扩大,这呼吁着对分配方式进行新一轮改革。新时代以来,“共享”被写入新发展理念,共同富裕的发展思想得到彰显。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国家要求加快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行相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一方面在所有制领域实行相对单一的公有制形式,从制度上消灭了资本剥削劳动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分配领域实行相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全体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但是,这却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结果,原因在于这样的分配方式与我国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匹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亟须大力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实行按劳分配显然是更好的选择。相反,劳动者生产技能的差异性在相对平均主义中被抹杀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其结果必然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贫穷”,而不是共同“富裕”。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相对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所做的早期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调整分配方式具有可资借鉴的经验价值与理论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相对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的基础上,我国开始探索新的分配方式。我国的分配方式经过多次调整与变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形成,这是所有制改革在分配领域的具体表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在“按劳分配为主体”中得到充分体现,后者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措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与之相对应的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分配方式改革是调整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过程。新的分配方式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供给,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新的分配方式下被极大调动起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经过40 余年的高速发展后得到普遍改善,我们距离共同富裕目标近了一步。
我们应理性看待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断扩大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改革开放之初,面对较为薄弱的国民经济基础,邓小平提出了“先富带后富”理论。在该理论指引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一部分人在市场竞争中率先富裕起来,地区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之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劳动者的个体差异性在市场的竞争机制作用下充分体现出来,这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因此,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是经济发展政策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阶段性现象。同时,当前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对分配方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新发展阶段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新阶段必须加快构建分配领域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以上分配方式主要发生在初次分配领域,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则需要更多地依靠再分配政策。新时代以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收入再分配政策,使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收窄,但是差距仍然较大。当前,我国已经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这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做出的积极政策应对,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这一基础性制度安排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思想,是对分配制度的有益补充,二者共同构成相对完整的分配制度体系(杨卫,2020)。
第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新时代以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时代变化的产物。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主要源于劳动者的能动作用。因此,国家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多的物质回报有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此外,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广大劳动人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劳动报酬,这是国家提出以上政策主张的又一主要原因。
第二,加大再分配政策的收入调节力度。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与税收、社会保障及转移支付等再分配工具调节不力有关,再分配工具有待进一步改进(李实,2020)。首先,税收调节不力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税比重较低(汪昊等,2017),二是财产性收入的税收调节存在调节范畴有缺失、总体税负偏低及税率单一等不足(李文等,2020)。其次,社会保障方面的部分制度安排产生了扩大收入差距的负面影响(王延中等,2016)。最后,中国社会保障在城乡和地区间的统筹程度较低,减小了转移支付的收入再分配效应(郭庆旺等,2016)。因此,国家提出加大以上再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使其在收入再分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第三,重视第三次分配的补充作用。除初次分配及再分配外,第三次分配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江亚洲等,2021)。我国的第三次分配比发达经济体起步更晚、发展水平更低。因此,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一方面,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并造就了一批富人阶层,这成为我国发展慈善事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可以通过学习发达经济体发展慈善事业的成功经验,加强国内慈善组织的建设与管理,积极营造乐善好施的良好社会氛围。此外,政府应在捐赠者与受赠者之间进行部分信息甄别,从而提高慈善行为的精准性。
综上,三次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三者共同构成有机统一体。以上分析对三次分配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出台的相应政策进行了理论分析,但更为重要的是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使三者形成合力。比如,可以通过改进捐赠的相关税收减免制度,从而激励捐赠者的慈善行为。同时,我们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来推进共同富裕,分配领域的改革必须同我国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否则必然“欲速则不达”。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经验相对不足,因此,我国在总体上借鉴了苏联模式,实行了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行政命令配置资源,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导致资源配置相对低效、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认识要求我们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长期的实践探索增强了我国对市场机制的认识,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法宝。新时代以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的经济奇迹为我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当前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发展制订全盘计划,并通过行政指令贯彻执行,这导致经济运行成本很高,且企业缺乏自主发展的激励,使经济陷入低效率发展状态。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应该肯定它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前所述,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之所以能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与工业体系,与相对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所发挥的制度优势密不可分。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及管理者。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建立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前夕,我国在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长期以来的教条主义进行了深刻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思想准备。改革开放之初,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认识及“三个有利于”标准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我国增强了对市场机制的理解,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通过坚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彰显共同富裕的发展思想,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突出的效率优势,为我国经济腾飞提供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就。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限逐利的私人资本在竞争中逐渐走向垄断,劳动被大资本严重地剥削,社会因此出现两极分化。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公有制为主体及按劳分配为主的制度框架下,不会出现社会两极分化,这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因此,效率与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均得到充分实现,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体现了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拉大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这为政府在再分配领域调节收入分配及倡导发展第三次分配提供了现实依据。
(三)新时代进一步深化了对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的认识
新时代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中央调整了对市场的定位,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要求我们在发展策略上做出结构性调整,加强市场在那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地区和领域的资源配置作用,让市场手段更多地替代行政手段,实现更加平衡和更加充分的发展。同时,政府应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及社会保障等再分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通过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才能在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共同富裕目标。
第一,深化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高质量发展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度创新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新时代以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调整了对市场的定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按市场贡献决定要素报酬,这是我国在改革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新的市场定位有助于破除制度藩篱,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虽然已经培育了相对完整的市场体系,但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还远没有结束(樊纲等,2011;施震凯等,2016),尤其是随着新经济形态的不断涌现,数据及信息等非传统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要求为这些要素提供市场交易的制度基础,由市场决定其贡献及报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转变,有助于减少人为的非市场化因素对要素报酬的干扰,从而促进社会公平并释放各类要素的潜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第二,积极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城乡及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城乡而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同步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重要原因。城乡差距与我国地方政府倾向于城市的发展政策有关(陆铭等,2004)。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展乡村经济,除了资本、技术及人才等要素投入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农村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我国农村的市场化进程因经济发展不充分而远远落后于城市。市场机制在城市经济中的关键作用为我国农村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换言之,市场化改革是农村改革的必由之路。
对区域而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富裕起来,中西部地区由于资源条件等劣势而发展相对滞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因经济更为发达而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更充分发展的制度前提。因此,市场化改革是缓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着力点,加大农村及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改革力度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将是实现我国农村及中西部地区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农村及中西部地区的充分发展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当然要求。
第三,“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协同推进共同富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经济奇迹是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的成功试验。新时代背景下,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政府—市场”关系已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这要求构建新型的“政府—市场”关系,即“有效市场+有为政府”。通过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培育更加有效的市场,从而更充分地激发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使市场的效率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适时转变政府职能,从“功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将应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让位于市场(洪银兴,2014),并为经济发展提供配套性制度供给。
提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卢现祥,2020),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要求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这些只能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来实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意味着要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通过积累物质财富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已在我国的改革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证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综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统一体。首先,所有制形式是基础,对分配方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决定作用。通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得到具体实现,并在实践发展中不断丰富具体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结果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非常明显的效率优势(洪银兴,2020)。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比较优势极大地发挥出来,经济运行效率及绩效得到明显提升,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潜力将在市场化的进一步改革中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分配方式的优势也充分体现出来,不仅在市场竞争机制下激发出了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活力,而且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保持在相对合理的区间。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的实现载体,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及共同富裕应该坚持的制度前提。
五、结语
当前,我国正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共同富裕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制度建设是推进我国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文章简要回顾了基本经济制度中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的发展历程,对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共同富裕中所发挥的制度保障作用。
首先,所有制形式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国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主要原因,这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新时代以来,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整合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比较优势并形成合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其次,分配方式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思想。我国在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所有制形式在分配领域的具体实现。在该分配制度下,我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区间。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对时代发展要求做出积极回应,提出积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这是对现行分配制度的补充与发展。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巨大效率优势,是创造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法宝。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是新的时代要求。国家对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有助于激发勤劳创新致富、进一步释放市场的效率潜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路径。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统一体。首先,所有制形式是基础,对分配方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决定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的实现载体,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及共同富裕应该坚持的制度前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在改革探索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并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我国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