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习近平21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两点领悟
2022-11-08梅荣政
梅荣政
马克思主义观,集中到一点,就是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总的观点和态度。其核心思想包含认识和实践两大方面: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个问题的重大意义,毛泽东同志早有明确论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对这个问题的自觉程度和处理得好坏,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正是这样,在我们党的百年奋斗中,不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每逢重大的历史关头,都会把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以新的样态提到全党面前。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适应新的变化了的环境,通过把握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总结经验,排除干扰,克服错误思想的影响,正确回答时代课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我们党的事业导向胜利。习近平21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全新理论形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独特而又重要的地位。本文谈两点领悟。
一、习近平21 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伟大世纪的最新成果
任何科学思想、理论原理都是时代的产物。习近平21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也一样,有其产生的宏阔历史背景、深刻理论基础、丰厚文化资源和坚实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21 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时代背景
当前,世界历史仍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没有改变。然而中国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在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国际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和世界两个方面的大变化、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形成了一个能够产生新理论、新思想的宏阔历史背景和社会前提条件。应中国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重大而深刻变化的迫切需求,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适时而生。
(二)习近平21 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理论基础
习近平21 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科学成果为直接理论基础创立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先后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在这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直接培育下,诞生了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观的最新理论形态——习近平21 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习近平21 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及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坚持,又是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时代价值、现实意义的认识和实践的重大发展创新。它所蕴含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重大思想、创新理念,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及这些重大理论原理在经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法治思想等等方面具有独特贡献。
(三)习近平21 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丰厚文化滋养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精髓,必须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同志系统梳理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指出“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整个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都是形成习近平21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丰厚滋养,使习近平21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特别鲜明。
(四)习近平21 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坚实实践基础
理论创新必有坚固的实践基础。习近平21 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实践基础,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习近平同志在对这些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加以理论提炼,升华为21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成果。
习近平同志总览新中国成立后70 多年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历史,从其经验和教训中概括出贯通历史的主流和本质,他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和正反两方面经验,后一阶段也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创新和发展了党的许多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制度构架,如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党的建设工程等等,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继承、发展和进一步弘扬。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同志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多年积累的历史经验做出科学总结,并跃升到理论层面,为习近平21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实践经验基础。
回望党史百年,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到习近平21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我们清楚地看到对后世有重要启迪意义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从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领袖人物头脑中形成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到它为大多数共产党人所接受、掌握运用,在全党建立起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其脉承与创新过程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理论和实践艰难的、持续的、反复探索的成果。对于这一点要有科学的认识,要正确对待。
其一,大多数人认识、接受科学真理需要经过理论灌输和实践教育。
马克思说:“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然而,“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只有在两个前提下才会正确地去实现一种“思想”。一个前提是,他要认识到这种“思想”是正确的(科学真理),值得去实现。另一个前提是,他要认识到实现这种思想必须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应该说,这两个前提是马克思恩格斯先在《共产党宣言》1872 年德文版序言中、后恩格斯又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重申的原理要求。即“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一原理体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理论原理与原理的实际运用(实践)的高度统一,要清醒认识和正确领悟这两个前提,不仅需要理论灌输,而且特别需要实践的教育。
从理论灌输说,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只会产生盲目的实践和狭隘的经验主义,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他还说:“迈出最勇敢的前进步伐的是早就成为理论研究对象的那个领域,是主要从理论上,甚至几乎完全从理论上耕耘过的那个领域。”这是千真万确的。但科学理论不会在人们头脑中自发产生,只能从外面进行灌输。因为科学理论即真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或说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深层规律,是以颠倒的形态深藏于现象背后的,只能通过理性自觉方能把握。一个人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需要一定的理论素养,而理论素养的具备,是需要学习时间的。
实践砥砺出真知。“人类社会的‘问题’都是在实践中发生的,解决‘问题’也只能通过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这里讲的实践既包括成功的实践,也包括失败的实践。在一定意义上说失败的实践更能给人以刻骨铭心的教训,催人作正反比较对照,去感悟真理,把握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本质和规律,这一般需要循环往复多次才能达至自觉。
其二,时代、实践和科学在不断发展,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在不断出现,我们党对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探索,是伴随党的全部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持续、深化过程。
其三,科学认识转化实践,并得到成功,不仅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而且还要有必要的客观条件。不具备这些条件也会暂时失败。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早论述过的道理:“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失败对于有强烈事业心的人来说是成功之母,然而对于一般缺乏理论素养的人来说,又往往会给认识、接受科学真理造成错觉。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党判别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最根本的立场、要求和经验,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里,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前提,因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党的事业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实际”是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提出指导需求的客观存在(包括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国际环境)。因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与中国实际紧密相连的是实践,我们党只能在“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去认识、说明和改造世界,也只能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相结合”是关键。“如果普遍真理不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或者结合得不好,那末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得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就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的成就,都是结合得好的伟大成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或者结合得不好,无论是实践脱离马克思主义指导,抑或是马克思主义脱离中国实际,那样“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都注定要犯右的或“左”的错误,使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受到挫折,遭到失败。所以邓小平同志做出总结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普遍真理是不能违背的。
党的百年奋斗史也告诉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是一回事,如何确保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又是另一回事。有学者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百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做出了把握“四个关键”的结论:“实行党的正确领导,关键在于是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键在于是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关键在于是不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作,关键在于是不是贯彻落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笔者认为,这里概括的四个逻辑关联,是符合中国共产党百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进程的客观实际的。
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观察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在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的原则问题上,应该说是无愧于历史的。我们党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无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总是以清醒的意识,牢牢扭住“相结合”这个根本,通过总结经验,分析矛盾,凝练思想,发现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中寻找其本质和规律,形成新的概念、新的范畴、新的观点,创造出新的理论,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推向前进,并注意将其转化为实际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转化为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把磅礴的思想理论力量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习近平创新的21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方面,为全党树立了最新典范。
二、习近平21 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蕴含的宏伟内容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其理论精髓的习近平21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大格局和大气度,以宏阔贯通的国际视野和跨世纪的深度思考,以不可辩驳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向世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170余年的发展高度,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创新高度和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理论高度和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大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成果基础上,创造性地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学习研究、实践运用,做了最全面、最集中、最充分的论述,形成了习近平21 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它直面“两个大局”的历史环境,运用新的概念、范畴、理念、论断、表述,从理论和实践、革命性和科学性、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关系上,在前人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具有统领性的问题,把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进中积淀的根本经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向全新的高度、深度和境界。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的一生是光辉而伟大的革命人生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对马克思做出了高度评价。他指出: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他高度评价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称颂马克思、恩格斯长达40年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马克思无私资助革命事业,即使在自己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尽最大努力帮助革命战友。马克思和妻子燕妮患难与共,谱写了理想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
2.对马克思主义做出全面而科学的界定
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组成和来源。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构成,这三大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然而这些资源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源本身,而是马克思不懈科学研究的成果。马克思的科学研究,就像列宁所说的那样,“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正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才科学把握住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创造的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第二,全面规定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做出了四重规定: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同志以宏大的历史观把社会主义放到500 年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对理想社会有很多美好的设想,但由于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因而也就难以真正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革命变革,从而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习近平同志批判了当今社会上混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界限的错误观点,划清了思想理论界限,用科学的观点武装了党和人民。
(2)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界定,突显了《共产党宣言》的精髓和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恩格斯当年在评价《资本论》时,也指出了它在人类历史上所占有的最高的伦理道德价值:“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同志用现时代的中国话语,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直接概括为“人民的理论”“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的不竭之源。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上,把阶级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两个先锋队”性质的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论渊源。
(3)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习近平同志援引马克思两大格言式的重大论断:“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着力强调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他针对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化”“去实践化”的错误,重申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就是为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在为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是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和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规定,把创造历史活动的真正动力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主体统一起来了,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实践的共存性。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也必然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性。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封闭、僵化、停滞,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的秘诀,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性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硬道理。
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本质作出的四重规定,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本质是融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统一。这“四重规定”充满着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卓越创造。
第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影响。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1)对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习近平同志回顾了《共产党宣言》发表170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对人类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世界各民族平等交往、共同发展,表明马克思主义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
(2)对中国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曾高度关注受帝国主义野蛮侵略、处于深重苦难的中国人民,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习近平同志指出,近代以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都不能帮助中国人民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两大历史任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回顾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习近平同志做出一个精辟的论断,回答了世界和世纪之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第四,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人类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揭示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仍然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习近平同志这些重大观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永恒的生命力,彻底粉碎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谬论。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它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1.学习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指出:全党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要求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他把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及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确定为评价干部的首条标准。他认为,理想信念的政治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唯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才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他力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强调“理论强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做到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更好地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2.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习近平同志强调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他说:“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灵魂。如若不然,定会随风雨摇摆。“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捍卫马克思主义是紧密相连的。习近平同志要求旗帜鲜明地向错误思潮亮剑,反对、抵制和批判种种错误思潮。他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鼓噪,尖锐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说:“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3.实践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人和坚定践行者。他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座谈会上,将历史、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从九大方面深刻论述了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这“九大方面”鲜明地彰显了两大特点:一是把学习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思想与学习马克思的后继者和发扬光大者的思想结合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性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二是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也就是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统一的原理。
4.创新马克思主义
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习近平同志要求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他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性和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创新特点出发,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这就要求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用生气勃勃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宏伟的世界视野,批判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以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和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从理论上科学回答时代、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同志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习近平21世纪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和时代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