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媒介技术与哲学未来的技术转向

2022-11-08沈继睿

湖北社会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存在论载体口语

沈继睿

一、哲学追问存在的阶段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一部哲学史,就是哲学逐渐走向科学的历史。古代的自然哲学成为了近代的物理学,近代的认识论在现代逐渐被心理学、神经科学接管。但形而上学始终是哲学的核心领域。怀特海名言: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都是对柏拉图的注脚。正是从柏拉图奠定形而上学在哲学中的核心地位而言的。从柏拉图开始,形而上学,成为了所有哲学家都绕不开的问题(哪怕是拒斥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随着发展,哲学不只有形而上学,还有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等等分支。但形而上学始终是哲学的核心,被称为“第一哲学”。

“形而上学”正如其汉语翻译,研究有形物质之上的学问。有形物质是表象,人不满足自身的局限性,怀疑“眼见为实”的合理性。认为表象是流变的,背后有其终极因,称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我们不断抽象万物的共性,到最后发现万物的第一共性是它们都是“存在着的”,决定万物“存在着的”那个终极因,就用拼音文字的系动词(如英语中的“be”)表示,是为“存在”。而系动词后面的宾语,就是“存在着的”万物,称为“存在者”。存在就是存在者是其所是的原因,存在论就是对这个终极原因的研究。所以存在论就是形而上学的核心,追问存在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历史上各种哲学的区别,首先体现在对存在的不同回答上,原子、理念、绝对精神、上帝等。有什么样的存在论就有什么样的哲学,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存在论。

古希腊的土壤环境不适合发展农耕,处在地中海文明的中心区决定了交通便利,故而古希腊与其他古典文明不同,是海洋工商业文明。商业文化需要游历世界,面对多样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古希腊人难免应接不暇。但为了生存,又必须处理好,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多样性背后找到统一性,所谓“纲举目张”。另一方面,从古希腊神话到悲剧,描绘出“命运”这种世间一切(包括神)背后的终极因素,促使古希腊人思考终极问题。此二因是哲学诞生的重要原因。追求终极、追问存在,此时的存在,古希腊人认为是深藏在对象世界背后的。哲学应思考这个外在于人的世界,从中找出决定万物的存在。我们可以把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存在论,称为客体存在论——在“我”之外的对象客体中追问存在。这个客体如果是物质性的,存在就是水、四根、原子等;如果是精神性的,存在就是数、罗格斯、理念等;如果这个精神是有人格的,存在就是“上帝”。

文艺复兴是人战胜神的开始,从“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走向“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理性代替神性的统治地位。表现在近代哲学中,就是主体的发现。要想追问存在,就要先研究认识,从“我思”才能通达“存在”。什么样的认识才能把握存在,从而区分了经验的方式和演绎的方式。到康德的先天认识形式和物自体,进而发展为我们能在什么意义上追问存在,我们能把握存在的什么。可见,从“我思”到“先验认识”,存在的追问在主体中展开,是为主体存在论。

19世纪是科学的世纪,相信科学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包括被黑格尔“终结”的哲学。形而上学的问题,不过是语言对逻辑的乱用。哲学要想继续保有存在的必要,就要成为科学,成为科学的先决条件,就要像卡尔纳普所要求的:“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这一倾向被称为科学主义。另一倾向也反对形而上学的“宏大叙事”,把语言作为研究的关键。但坚持哲学的对象是自我意识,以文学艺术语言为典范,以理解内心体验的语言为主要内容,反对科学语言,反对哲学的科学化,是为人本主义。“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把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场变化称为语言转向。“语言与思想不可分离,研究思想必须借助于研究语言来进行。这种主张和处于认识论阶段的哲学家的见解恰成鲜明对照,那时哲学家一般认为语言是传递思想的工具,或者,语言是赤裸裸的、真实的思想的‘表层显像’。那时,哲学家们把哲学研究的任务视为穿透语言的外衣而直达思想,或者,廓清语言对思想的歪曲而揭示思想的真实面目。”

语言转向看似拒斥形而上学,不关心存在问题。高喊“上帝死了”。从另一个角度看,“终结”的同时也是“出路”。传统形而上学不断抽象、不断拔高、不断玄而又玄,以至于我们在其框架内已经不能再说什么了。语言转向,恰是物极必反的结果。存在论可以走一条客体本源和主体之思以外的第三条路,所谓漠视存在论,针对的是与传统形而上学一起不断拔高的存在论,存在论可以“上天”,也可以“下地”。语言转向的存在论我们先暂且称为现代哲学存在论。

二、现代哲学的媒介转向和媒介存在论

(一)语言是一种媒介

关于语言与媒介的关系,认识是较为混乱的。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认为,“手势、讲话、写作、印刷、信件、电话、电报、摄像术以及艺术与科学的手段——即所有能把思想和情感由这个人传给那个人的方式”,都是媒介。麦克卢汉持一种“泛媒介论”,把口语、字母、道路、服装、住宅、货币、时钟、轮子、游戏都纳入媒介。目录p1-2)传播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持相反意见:“传播媒介这个术语,指除了直接的面对面传播模式外,信息在人中间传播的所有渠道和手段。我使用这个术语时,书信、电报、电话和收音机都是媒介的实例;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则不是。”

媒介,英文是“medium”,medium 与middle 对应的拉丁语都是medius,二者同源,都有中间、中介之意。作为媒介常解释为“中介体”“传播渠道”(Intermediate agency,channel of communication)。可见媒介的原初含义是物与物相互作用的中介。我们使用媒介一般是与信息相关的,可以进一步缩小媒介的定义:把媒介作为主客体之间信息作用的中介,简称信息中介。

认识论信息观认为:“哲学意义上的信息应具有‘认识论的’和‘属人的’两个重要特征,并且两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信息不能离开主体独立存在,这体现“属人性”。“信息是释义和(或)赋义的产物。其典型是以符号形态表现出来的信息,其中包含了对符号的赋义和释义的双重活动。”这体现的是信息“认识论的”和“符号性”。信息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物质实体或形式,信息本质上是“人认识到的意义”。认识的客体不是信息,而是符号,人通过对符号赋义和释义获得意义,是为信息。符号就是信息活动的载体、中介。离开了符号,认识活动就没有了客体,也就没有了信息。信息一定通过某种符号表现出来,符号就是一种信息中介。

语言常见有三种形式:口语、文字、手势。口语是声音的符号,文字是图像的符号,手势是动作的符号,文字和手势都属于视觉符号。语言就是一类被视觉听觉感知到的符号。

语言属于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也可称为“(符号)媒介转向”。

(二)现代哲学的媒介存在论

1.分析哲学的媒介存在论。现代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最具代表性的流派是英美分析哲学。早期分析哲学认为,对形而上学的争论并没有随着哲学的发展而逐渐清晰,反而是越来越混乱,问题出在表达认识的语言上。形而上学是毫无认识意义的胡说,或是对日常语言的误用,应该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揭露形而上学的真实面目,极端观点甚至提出取消形而上学。

“这种情况在20 世纪70 年代后发生了重要转变,哲学家们对形而上学的态度发生了彻底逆转,从反形而上学转变为对形而上学问题的重新研究,甚至分析的形而上学被看作在20世纪最后25年中的分析哲学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原因有二:第一,分析哲学与形而上学在历史上具有亲缘关系。“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这样一部分内容,它可被大致表征为要系统阐明有关世界的最一般和最普遍的事实的一种企图,它包括列举实体所属的那些最基本范畴以及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某种描述。始终有这样一些哲学家,他们试图通过考虑我们用以谈论世界的语言之基本特征来把握上述的某些基本事实。”“这样一些哲学家”既包括分析哲学家,又包括形而上学家;通过语言来研究存在,古已有之。第二,反形而上学更像是一场运动,用科学做武器试图反叛传统哲学的权威。等到激情消退、尘埃落定,发现分析哲学首先是“哲学”,它的合法性还要从形而上学中找。

语言哲学家达梅特提出过一个分析哲学的标准:“一、研究思想可以靠研究语言来进行;二、只有通过对语言的说明才能获得对于思想的全面说明。”拒斥形而上学不是分析哲学的标准,通过分析语言来认识存在反而是其重要标准。“语言和实在之间存在一种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通过研究语言来探明实在的性质。”可见,分析哲学同样重视存在论,通过语言研究存在。因为语言是一种媒介,所以把分析哲学存在论看成一种“媒介存在论”。

2.“现象学—解释学”的媒介存在论。现代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潮,以欧洲大陆的现象学、解释学为代表。现象学和解释学既可以看作是具体的哲学流派,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哲学的方法、普遍特征。从这个宽泛角度看,欧陆人本主义哲学大多具有现象学、解释学特征。而且通常是既属于现象学又属于解释学,不妨称为“现象学—解释学”。

“当代欧洲大陆的主流哲学(特别是德、法哲学)是以海德格尔哲学为源泉的。”作为“解释学的现象学”的海德格尔,其存在论具有媒介性质。海德格尔追问存在始于对传统哲学混淆存在与存在者的批判,“以叙事的方式去报道存在者是一回事,而要去捕捉存在者之存在就是另一回事了。对于后一项课题而言,我们缺乏的不仅仅是语词,而且在根本上缺少语法”。所谓“语词”,就是传统哲学的语言(媒介)方式。存在的“语法”不是“是什么”,而是“作为什么”。锤子是什么,不是“锤子”二字,而是作为砸钉子活动的……钉子也不是某个概念,而是作为钉木头的……“对于‘是什么’的解释,在根本上总是去揭示它作为‘为了作什么的媒介’而呈现的情境。”“作为……去……”恰恰是媒介最根本的定义。海德格尔把世界看作是事物“作为什么”的网络,这样就显示出了世界的媒介性。

正常状态下“作为什么”的物是隐匿的,“物不断地隐没到指引整体之中,在最直接的日常打交道之际,物甚至从来就没有从指引整体中脱身而出”。物是在日常打交道的中断中显现的,这种显现必须依靠媒介介入。锤子正常使用时我们感受不到,是为“上手状态”。故障导致了使用的中断,锤子就显现出来。此时我们通过挥舞锤子的手、通过眼睛,来感受锤子的故障。手、眼睛,正是于中断处介入的媒介。无故障时,物也会因为媒介的介入而显现。汉语是我们的“上手状态”,但在英语媒介介入时,汉语的特点(如不重语法)就显现了。只有我们观看了数码高清照片后,才会认识到再高清的照片也比不上我们的眼睛。

此在与存在者打交道的方式是媒介性的,存在者显现的方式是新媒介的介入,不管是隐匿还是显现,都离不开媒介。故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可以看作是一种媒介存在论,或至少把媒介作为理解存在论的关键。

伽达默尔用解释学继承了海德格尔的语言与存在论研究。首先批判传统的工具论语言观。工具论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一个用以认识真理的工具,工具本身不决定什么,与真理是天然分离的。伽达默尔说:“语言并不是意识借以同世界打交道的一种工具,它并不是与符号和工具——这两者无疑也是人所特有的——并列的第三种器械。语言根本不是一种器械或一种工具。”如果把语言看作是工具,那么语言就可以和真理分离。

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语言先于认识主体,语言是我们展开一切思维活动的前提。我们不是借用语言来追问存在,而是只能在语言中追问存在。语言不是存在诸多形式中的一种,语言就是存在本身。这正是继承了“语言是存在的家”。

伽达默尔的语言存在论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如出一辙。后者的基本观点是:媒介不是在环境中的信息工具,媒介本身就是环境。加之语言是一种媒介。因此不妨把伽达默尔这种语言存在论也称为“媒介存在论”。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解释学”的存在论都能看作某种媒介存在论,所以语言(媒介)转向的现代哲学,其存在论可视为媒介存在论。

三、媒介技术在未来哲学中的位置

存在论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什么样的存在论就有什么哲学。客体存在论是本体论哲学,主体存在论是认识论哲学,媒介存在论对应媒介哲学。

(一)符号媒介哲学和技术媒介哲学

作为信息中介的媒介,除了符号之外,还有客观存在物。二者都是信息载体,“‘载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信息的载体,如符号、信号等;另一种是符号或信号的载体,如纸张、导线、电波等,所以,载体所‘载’的既可能是信息,也可能是信号”。符号直接承载信息,客观物通过符号间接承载信息。符号属于“软载体”,信息中介物属于“硬载体”。纸张、导线、电波属于技术物,但“硬载体”并不都是技术。像口语的“硬载体”是大气,壁画的“硬载体”是岩壁,都属自然物;手势的“硬载体”是身体。所以物质性的媒介包括三种:身体、自然物、技术人工物。

本文探讨的媒介只包括符号和技术人工物两类,不涉及身体和自然物。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原因:第一,本文从哲学发展趋势上探讨媒介,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信息技术,就是时代精神的一个代表,理应成为哲学的应有之义。所以物质媒介里只选取技术物。第二,自然物和人本身正在信息技术化,物联网就是把包括自然物在内的万物互联,赛博格就是融合身体与技术。未来,技术物比自然物和身体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

媒介中只探讨符号和技术物,相应地,把媒介哲学进一步分成符号媒介哲学和技术媒介哲学两部分。

(二)作为媒介哲学第二阶段的媒介技术哲学

由前文的论证自然得出,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其实就是一种符号媒介哲学。符号不能独立于物质实体单独存在,这个特征是被语言哲学普遍忽视的。有什么样的符号载体,就有什么样的符号。技术就是最重要的符号载体。

1.技术作为符号的载体决定符号。来看书写媒介技术。书写与口语的根本区别在于书写用纸张承载表象符号,口语用空气承载表音符号。前者有很好的保存性,后者出口即没。所以口语最重要的是解决符号记忆问题,书写则是理清符号的逻辑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符号的不同特征:1)口语符号是附加的,把多句话都用“和”连接起来,书写符号是附属的,用“和”“或”“且”等连词体现逻辑关系。2)口语符号有很多冗余,例如有很多形容词、语气助词,以及不断的重复,这些冗余都是为了更好记忆。而书写符号言简意赅,既要保证逻辑清晰,又要节省材料。3)口语符号保守,偏向于固定不变,书写符号多变,常有新词创生。4)口语表达的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即便是陌生知识,也要尽量贴近熟悉的世界。书写则更多地向陌生领域开拓。5)口语是参与式的符号,表达者要尽量地参与到符号内容中去,书写则是要与表达对象疏离的,要面对面拉开距离,才能阅读。以上五个区别,都是记忆与逻辑的不同要求,源于符号载体的不同。

印刷术与书写的对比也能说明问题。印刷符号比书写符号更加标准化,书写是不同人写的,笔迹不同、格式不同,印刷统一排版,符号统一标准。印刷比书写更准确化,书写在传抄过程中避免不了错误,特别是西方的抄书人通常是文盲,印刷不存在这个问题,工人只要找到正确的活字即可。从口语到书写,再到印刷,符号越来越清晰、标准,符号的逻辑性越来越强。

现代媒介技术对符号的决定作用更强。第一是数字化。传统媒介符号的实质决定于媒介技术的物理性质,符号的表象决定于人的感官。例如文字符号的实质是黑色字体与白纸的反光不同,其表象为视觉对不同反光的感应。现代媒介技术用二进制统一了符号的实质,但又通过解码技术展示符号的多样化表象。什么符号都可以通过对二进制的编码解码展示在屏幕上,通过数字化打通了各种符号。第二是移动化。媒介技术是死的,人是活动的。从学富“五车”到口袋书,从大型计算机到智能手机,印刷与现代媒介技术都试图通过移动化让人一直停留在符号面前。移动化让符号持续在技术上被人所识别,给人构建了一张难以逃离的符号之网。移动技术越来越具身化,符号也正在从对面的“他者”,转变为感官的自然方式。第三是再具象化。现代信息技术让符号不再只是抽象文字一种方式,还原了口语符号的具象化。这种再具象化不同于口语时代,是建立在抽象符号之上的具象化,本质上被现代技术逻辑所左右。

2.“技术是存在的家”——哲学又一次“倒退”前进?媒介哲学不是用哲学来研究媒介,而是作为哲学的新形态——从媒介的角度来推进哲学。语言转向,就是从这个方面做出的工作。当今是媒介技术时代,媒介发展的中心聚焦在现代媒介技术上。我们对媒介也应该有新的态度,把媒介从语言符号转到技术人工物上。相应的媒介哲学,也应该从符号媒介哲学转向媒介技术哲学。像语言哲学一样,未来的媒介技术哲学不是某个哲学分支,或一个研究对象,可作为哲学的新范式,作为新形势下的哲学,即“媒介技术哲学→哲学”的路径。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现代哲学的存在论是一种媒介存在论,我们在语言(符号)媒介中追问存在,或曰语言就是存在本身。技术作为语言符号的媒介,按照这个逻辑,下一步追问存在应在技术中展开。所以,现代哲学的语言(媒介)转向,可以看作是整个媒介转向产生媒介哲学的第一阶段。欲追问语言,先研究语言的载体。第二阶段将迎来技术转向,预示哲学第三次“倒退着”前进?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家”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依托于媒介技术,我们能否提出这么个口号:“技术是存在的家?”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语言是符号,属于一种媒介。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也可称为(符号)媒介转向。二、以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为代表的现代哲学,其存在论可看作媒介存在论。三、有什么样的存在论就有什么样的哲学,现代哲学可看作是媒介哲学。四、从媒介存在论、媒介哲学角度看,通常说的语言哲学是媒介哲学的第一阶段——符号媒介哲学。五、技术承载符号,决定符号的多方特性,未来哲学可从符号转向进入技术转向,是为媒介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存在论载体口语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信用证下汇票存在论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如何安置现代性——马克思的政治存在论与海皑格尔的艺术存在论批判
口语对对碰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