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与历史学教学融合研究

2022-11-08

文教资料 2022年9期
关键词:历史学文化产业历史

徐 露

(唐山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法学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新文科”,顾名思义,是指文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与新文科一同提出的还有新工科、新农科和新医科,这“四新”建设是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科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文科教育担负着新时代文化繁荣的使命,同时也是教育实力的象征。文科在学科门类中的覆盖面较广,新文科建设不仅关乎文科本身,还关联理工农医各科,涉及高等教育全局的安排,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文科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包括文科内部的融合,如文史哲专业的融通、人文与社科的融合,还包括文理融合,文工、文医融合,使高等教育人才兼具理性与感性,培养立足于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的时代新人。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历史学融合的必要性、重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文化是文化产业管理的精髓,历史文化关乎文化产业管理的生存发展。2004 年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开局之年,自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云南大学首批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之后,国内其他高校相继开设该专业。其中,以文史见长的山东大学开设该专业时依托历史学院进行建设,早期建设如火如荼,为其他学校起到了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然而,在2020 年,在专业调整的大背景下,山东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旅游管理联合打造文化旅游管理专业,虽不免有泛文化产业的弊端,但也启示了专业完善和建设的方向。不论专业特色落脚在哪里,文化产业管理培养的人才都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因为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意策划与开发。文化是该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决定了专业的生死存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历史学进行融合,能够依托历史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能够为历史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二者可以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因此,在专业探索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与历史学进行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二)重要性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所涵盖的内容范围广泛,最大的困扰在于培养出的人才所拥有的知识广而不精,虽对很多专业领域内的内容都有涉猎,但只能泛泛而论。该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文化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属性之一,文化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支柱,是核心所在。与历史学进行融合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突破口,历史学涵盖了中国史、世界史等课程,与文化产业管理存在专业上的契合度。目前,在课程设置上,历史学与文化产业管理的关联主要体现在文化学中,基础课程包括“中国文化概论”“世界文化概论”“文化资源学”等,选修课程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地区文化发展史”等。正是两个学科存在内在逻辑关联,才能让文化产业管理依托历史学雄厚的基础发展壮大。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与历史学进行融合是十分重要的。

(三)可行性

历史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学科内容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后期的创意策划是文化的深加工,离不开前期的文化基础,一方面,可以借助历史学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充足的教学资源、强大的师资队伍、成熟的实习实践模式等诸多优势来发展自身,让历史学成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来源;另一方面,围绕历史学建构课程体系,构建突出文化资源的基础类课程,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除此之外,历史学是多维度的,文化产业管理也是多面的,历史学可以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文化方面的学科基础保驾护航。从学科课程思政角度来看,丰富的历史文化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提供了许多思政素材,可用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彰显人文精神。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与历史学融合具有可行性。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历史学融合的现状

(一)专业合作有限

历史学专业作为建设较早的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就业方向稳定。反观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学科范围大,就业方向广泛。对于依托于历史学专业开设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来说,早期的文化产业教师大多是历史学转型来的,可谓同根同源。因此,早期文化产业管理教师的学科基础和思维方式都极具历史学色彩。但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引入了其他学科方向的教师,优化了经济学、传播学、文化学等方向课程,学生发展愈发多元,与历史学的合作也愈发有限。在师范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历史学更加注重学生教师职业的塑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与非师范专业文化产业管理的创意策划、文化资源开发交叉合作的合作也越来越少,亟待通过交叉融合创新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培养特色不显著

明确的培养方案规划了专业清晰的发展路径,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么培养学生的问题,在实际中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然而,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综合性较强、覆盖面极广的专业,开设的高校依托文学院、历史学院、管理学院、艺术学院等老牌专业学院多年来所积蓄的力量进行发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培养模式。广泛性的特点伴随着不一致问题的产生,各个学校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定位不一致,使得社会上的群体对于该专业的认识较为模糊。有些高校忽视实际情况,培养目标过于宽泛,没有主抓的优势点,不恰当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不够深入,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迷失方向。

(三)侧重方向待落实

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年限较为短暂,专业定位以及发展方向尚且处于探索阶段。在文化产业管理发展过程中,困扰学科建设者的一大难题——文化与管理,孰为第一,孰为第二?这究其根本是以人文教育为主还是以经营管理为主的问题。学科定位混乱,带来的则是教学体系的不规范。比如,依托历史专业来彰显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应在结合历史学专业的基础上,加上理论基础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然而,在实际中,文化产业管理与历史学的交叉融合却很难开展,目前大多是在专业课程中用历史故事实现课程思政,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多元的选择设置,缺乏开放的教学活动。历史学作为老牌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找到了稳定的发展模式,而文化产业管理还需要在发展中摸索方向。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历史学融合的对策

(一)根植地区文化,丰富历史课程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基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划和利用,所以开设历史学专业课程是进行专业融合必不可少的途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可围绕历史文化资源建构文化基础类课程,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捕捉力,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历史文化课程方面,除了必修之外,还可为面向历史专业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设置一系列相关的选修课程,深挖某个领域,打破专业壁垒,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文化需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往今来每个地区在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可依据地理位置优势开设地方历史课程,加深学生对所处土地的更深刻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开发文化项目。例如,唐山作为一个英雄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如冀东文化、唐山抗震精神、冀东三枝花(评剧、皮影、乐亭大鼓)等,多种文化汇聚成了独特的唐山文化。身处唐山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可以借助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以地区文化为基点,开设相关方面的历史文化课程,重新制定理论课程模块,模块内加入历史文化资源创意与开发和地区历史文化的特色课程内容。借助历史学系内选修、互联网教育平台选修等形式,学生能够从兴趣出发,实现课程差异化选择:大一、大二着眼于历史课和文化课,强化特色课程建设,如选修河北地方史、唐山城市史等;大三、大四着眼于开发和运营,选修博物馆学、文化教育活动策划、文创产品设计等 课程。

(二)依托合作单位,增加历史实践

文化产业管理不仅需要掌握文化知识,更需要把已有的文化知识转化为物质输出。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种应用型学科,与行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要求学生们的观念要与时俱进,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上固有的知识,地区历史文化为实践提供了基础。如与多家唐山历史文化单位达成合作教学,包括唐山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培仁历史文化街区、地震博物馆等,让学生担任讲解员,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基础,充分感受着行业发展变化的前端,对行业有了深刻的了解,在工作中积累宝贵的经验。据此,形成“行业导师+校内老师”的双重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探索丰富的实践技能,将所策划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专业邀请从业人员来学校举办讲座、沙龙等,给学生们分享一些书本之外的知识,让学生对自己未来要进入的行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帮助他们找到在这个行业之中所想要发展的方向。

学校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地区文创人才平台,服务地区历史文化开发,如加强与唐山博物馆、开滦矿山公园等单位的合作共建,结合唐山地震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特色策划相关活动,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运营和创意 开发。

(三)搭建合作平台,打造跨专业团队

良好的平台可以促进专业的快速发展,学生都需要有可以发挥能力的空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更是如此,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活动是专业发展的方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的特点,文化活动的消费正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文化产业在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社会效益。在实现这一社会目标的过程中,文化产业管理可以发挥专业魅力,借助社会平台的建设,发挥专业优势的所在。

文化产业管理涉及面极为广泛,对地方文创产品的研发宣传就属于该领域的一部分。近些年来,为了凸显文化活力,展现地方魅力,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出谋划策,各种类型的文创比赛层出不穷。例如,唐山市为了加强对地方文化的宣传工作,市文旅局联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共同主办文创和旅游产品设计大赛,并借助此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并帮助学生破解难题,最终达到设计理念变成可供流通的文创商品的目标。文化产业管理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可跨专业组建队伍进行参赛,历史专业的学生提供历史知识,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创造设计思路,美术系学生可以帮助改善审美,发挥专业优势使设计想法呈现出可以被观察到的图片效果。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利用地区优势,增加实践经验,像培仁文化街、启新开发区、华新纺织厂、开滦矿山公园、唐山博物馆等都属于唐山地方文化的地标性场所,让学生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去开发创造文创产品,使想法可以落到实处、发挥作用,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彰显他们的价值。通过联合共建,增加两个专业学生跨专业学术交流的机会,依托历史学生挖掘历史内涵,构建历史关联的优势,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作资源,同学们在实践互动中进行角色的转换和互补,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四)打通专业壁垒,联合实习实践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具备扎实的文化功底,还要从书本知识中走出来,借助历史专业实地参观的良机尽可能地汲取博大精深的文化,再结合专业知识,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贡献力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历史专业的交叉融合在最大限度上共享教学资源,不仅在课程群的设置上可以借鉴,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也可以达成共识。唐山师范学院历史专业的学生有去参观历史名城——十三朝古都西安的传统。西安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拥有明城墙、大雁塔、小雁塔、大明宫、大唐芙蓉园、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标志性建筑,丰富的考古遗迹是吸引历史专业学生实践前往的重要原因。文化是在历史积淀的长河中不断形成的,创意源于文化,西安的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考察西安的名胜古迹资源开发同样具有教育意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跟随历史专业的学生一同前往,在历史专业学生的带领下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拓宽开创思维,开发文创产品,用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形势来讲述文物故事、打造文创品牌。

(五)鼓励跨地区合作,反哺家乡建设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动力。高等院校不仅仅承担着科研的重任,为人类各方面的建设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还要回归到学校的本质、教育的最初目标——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当今的一个朝阳产业,也理应担当起专业使命和专业担当。

各个地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缺乏专业的人才去挖掘这些历史文化背后的内涵,导致“明珠蒙尘”,阻碍了地区文化的发展。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通过学校与其他地区的历史合作,鼓励学生可以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建设家乡,反哺地方。在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发挥专业优势,打造地区名片,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不要忘记来路,走出来的目的是要更好地走回去。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挖掘存在于文化背后的内涵,结合地区的文化,开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文化符号,使其成为家乡文化的名片,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身价值。例如,拥有美术技能的小伙回村绘制墙画,使整个村庄呈现了焕然一新的面貌,吸引游客纷纷前去打卡,带动了家乡的旅游事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宣传了地方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四、结语

借助新文科建设的调整,深化历史学专业与文化产业管理的融合是学科建设的一大方向。文化产业管理需要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加持才会发展得更久远,历史需要文化产业管理的注入才会焕发新的生机,两者互为补充、共促发展。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巩固学生的文化功底,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将理论与实践达到更好地融合,借助多方平台,将传统的“平面式”教学转变为“立体式”教学,实现新文科时代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为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四有”青年。

猜你喜欢

历史学文化产业历史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新历史
历史学
“裸婚”背后的历史学思考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军事历史学的形成及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