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衔接

2022-11-08朱绍祖

文教资料 2022年9期
关键词:中学教学内容历史

朱绍祖

(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

高校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之间既有必然联系,但又绝非简单重复。然而,以往关于历史教育不同阶段衔接的研究大多是围绕高中与初中阶段展开的,而对如何加强高校与中学历史教学衔接则关注较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曾明确提出,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因此,推动高校与中学之间的衔接理应是人才系统培养工程的题中之义。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拟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出发,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以期对高校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衔接有所裨益,为当今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高校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区别

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还是基础教育事业,都获得快速发展。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尤其是受教育阶段性分野以及学科体系专业化的影响,高校与中学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教育壁垒和隔阂。对于一向注重连贯性的历史学科而言,高校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差异性也越来越显著。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方面,中学历史“少而精”,高校历史“多而杂”。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主要是以基础知识和常识再现为主,知识点大多具有确定性或唯一性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满足和适应升学考试的实际需要决定的。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不再面临严峻的升学考试压力,而是毕业以后对口的工作岗位竞争压力,所以历史教学越来越多地朝着专业化和体系化方向发展。无论是学习内容的广度还是深度,后者都较前者有了显著提升。尽管中学时代的学生已经历过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但是历史学科仅是诸多科目中的一种,学生的学习尚且较为浅薄,很多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史学理论少有涉及,他们仍然存在基础知识不牢、文献阅读能力较弱、抽象思维不足等诸多缺陷,需要在高校学习阶段进一步弥补。

其次,教学过程方面,中学历史强调“学会”,高校历史强调“会学”。从整体上看,受阶段性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大多是具有简单化和直观化的教学培养,以便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职能,不仅强调学生要“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会学”,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高校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讲教材的重难点、基本思路、部分关键问题,绝大多数课程内容要靠学生自学完成,其培养方式比较注重探究性。因此,相比之下,高校的历史课堂就略显得枯燥和乏味,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最后,教学目标方面,中学历史主要服务于升学考试,高校历史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现行中学历史阶段的直接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考上大学,这样的评价模式使得中学历史教学不过是基于考纲的延伸,其教学重点和目标要求不在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而在于让学生把握基本的史实和线索,学生大多通过牢记知识点的方式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大学历史教育则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化人才,强调学生课下的主动学习和学习上的自我探究,进而引导学生产生深层次的质疑和思考。这也使得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

对于即将步入高校从事历史专业学习的部分学生而言,他们自高考结束之后,有紧有松,整个身心基本缓和下来,经过漫长的暑假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松懈,或误以为此前已学习过历史,历史不过是死记硬背。但是当真正踏入大学以后,会发现事实远非如此。尤其是当中学的“常识教育”与大学的“反常识教育”发生碰撞后,部分学生呈现出“水土不服”的现象,甚至引发了严重的学业适应障碍。这使得如何加强高校历史教学和中学历史教学之间的衔接成为不可忽视的议题。

尽管如此,高校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也并非没有相通之处。就学习方法而言,两者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贯通性。历史教学向来讲究“史料教学”,强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理念,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学都比较注重通过运用史料来了解历史真相。另外,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两者也有一致之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均是立德树人,是培养具备五大核心素养的人才。这些贯通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育其实是一个整体系统,不应该被割裂 看待。

概言之,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整个教育行业对高校和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和中学历史教学衔接的不足以及存在的断裂和隔阂,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输出机制的连续性问题,还将直接影响整个历史教学的质量和长远发展。因此,打破彼此之间的鸿沟,实现高校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衔接和互通,已成为教育领域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与中学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

历史教育和人才培养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应该被人为割裂。高校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虽有着各自的教学定位和教学任务,但仍有沟通、协调及衔接的必要。

(一)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然而历史学科不过是诸多课程中的一种,甚至被视为“副科”而不受重视,这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不健全。到高校历史学习阶段,通过构建完整的教学内容,推动彼此之间的衔接极为重要。

1.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

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未能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势必会影响其在大学期间的表现。据相关研究,高校历史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教师各自为政,不了解中学课程改革和新课标,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据笔者对所在高校的了解,除了历史学科教学法的专任教师及部分参与指导教育实习的任课教师,多数历史专业任课教师不太关注学生中学教育阶段的历史知识和学习状况,也缺乏对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和特点的了解。因而,高校历史教师有必要采取与学生沟通、教学观察、相关调研等多种途径,准确把握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弥补此前教学阶段的不足。

2. 拓宽历史的广度和深度

高校历史教学内容固然与中学存在相似之处,但绝不是对后者的简单重复。对高校教师而言,教学内容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尤其是不能认为中学已经讲过的内容,高校历史教学就可以一概不管。高校历史教师要做的不是回避重点,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对中学已学过的知识适当引导学生加以反思,对未学过的知识则要透过细致的呈现,让学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进而激发其探索历史真相的欲望,促使他们不断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

3. 适度融入新的研究成果

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往往比较偏重于历史教材,高校教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就不能完全照搬教材。这使得如何处理好与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的衔接也是重要问题。为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和深化,除了按照教材基本内容,还需要把新的科研成果有选择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不断充实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及时向学生介绍学界新动向,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当然,新成果的引入也要坚持适当、适度的原则。高校历史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有更好的铺垫,适度融入新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视野。

(二)实现教学模式的衔接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中学教学越发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学大多擅长各种模式和方法的运用,试图从直观角度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史观。相较中学阶段,高校历史教学虽然显得相对理性,但是其教学模式却相对滞后。这也引发了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后的适应性障碍。

1. 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的实施是一种双向性活动,如果没有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身能力的提升。高校教师有必要适时更新理念,开阔视野,既要充分意识到中学历史与大学历史教学模式的差异,也要注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尤其是要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在教学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及时更新理念,加强自主学习。比如,可以采取“参与式”等教学模式和理念,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避免“一言堂”式的灌输。

2.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随着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心理特征的显著变化,高校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创设新的教学情境。比如采取“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展示讨论、教师指导点评”等方式,积极鼓励学生自己收集和阅读资料,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由“讲授者”向“引导者”转变,进而构建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如此才更利于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

3. 注重启发性、探究式教学

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具体的历史现象,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尝试探求表象背后的规律。教学模式也不应当纯粹以知识的传授、学习、掌握和再现为重点,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环境,通过问题意识的引导和培养,激发学生动手收集资料,加强课外的自主学习,使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深化认识。

(三)建立高校与中学历史教师的交流机制

高校,尤其是高师院校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与中学具有天然的交流合作基础。然而,教育阶段的壁垒使得两者既相互依存却又衔接不够紧密,深化持久合作是高校与中学历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建立师资互动和资源共享机制

高校有自身的理论优势,中学也有自己的实践优势。虽然部分高校尝试与中学共同探讨学术前沿,中学也邀请高校名师担任指导教师或顾问,但其结合点大多仍停留在表面,需要切实制订和实施互动机制。譬如,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与重庆市天星桥中学签订了“院校合作—专业融合—协同育人”工作方案,双方定期展开教研活动,互派师生交流学习,初步取得明显成效,为学生学习提供诸多便利。

2. 把握教育实习等环节的交流契机

高校历史教学承担着为中学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中学也为高校历史毕业生提供了诸多工作和锻炼机会。对高校而言,选派学生到中学实习本身是历史师范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围绕学生的教育实习恰好是高校与中学互动与交流的良好机会。学生进入中学开展实习,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中学教师,以实习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和教学技能传授为契机,展开深入沟通、交流,可为彼此之间增进了解,学习各自的实际教学经验提供方便。这也有助于改变以往的单向性实践教学局面。

3. 主管部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为保障高校与中学历史教师建立起长效的交流机制,除了二者的自发性合作行为,教育管理相关部门及时介入和为二者搭建平台极为重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宏观管理者,担负着教育管理、教育研究、教育法规制定、教育宏观规划等职责。教育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管优势,积极组织高校历史教师与中学历史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方法的研讨等活动,在历史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优秀历史生源基地”等建设活动中提供引导和咨询服务,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促进校 地合作。

总之,互助学习、合作共赢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创新的共同需要。做好高校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的衔接,不仅是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和补充,而且有利于历史专业的学生通过大学期间的持续学习,真正做到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有所用,最终实现整个历史教学的贯通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总体而言,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过程,需要教育各个阶段以及各方参与者的相互配合和支持,进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学历史教学,都承担着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启迪人生智慧与形塑家国情怀的使命,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属于不同的学习阶段,但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唯有在认清差异的基础上,切实把握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和契合点,关注和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建立起高校与中学的长效交流机制,实现两者之间的融通、互动和衔接,才能更好地突破当前的困境,迎来历史教育和人才培养事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中学教学内容历史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新历史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