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馆运用于“纲要”课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2-11-08

文教资料 2022年9期
关键词:纲要党史历史

李 卫

(西京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以教育部出台的文件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根本,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一核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探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高校思政课的主干课程之一,因其课程特性,实践教学实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具体到“纲要”课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尤其是立足建党百年,如何借助党史馆来推动“纲要”课教学的论述还较少。因此,以党史馆为平台,深化“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以提高“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发挥其思想引领和立德树人价值,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意义重大。

一、“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困境

(一)学生需求侧主体性地位相对缺失

当前的“纲要”课实践教学,在做好传播国家主流声音并完成课程理论讲授任务的同时,需要注意将这一声音与任务同当代大学生的意志相结合,尤其需要注意细致研究大学生(受众)接受该课程的基本规律。然而,目前的“纲要”课实践教学改革更多关注的是学校和教师的供给侧,真正能够做到从大学生对“纲要”课的需求角度出发来考虑的还较少。

随着社会不断演进及各类自媒体的涌现,当代大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逐渐从被动学习者向主动学习者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绝对垄断者,大学生们接触知识的方式也愈加多元化。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关注大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在“纲要”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主动适应大学生需求的变化,并从知识供给的角度予以改革、完善,切实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时效性、知识性及趣味性,从而达到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此外,组织的乏力、没有统一大纲的指导、课时的偏少与被忽视、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混同等问题,也是制约“纲要”课实践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大学生需求侧主体性地位发挥的重要因素。

(二)地区性资源及平台的运用有待提升

“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本身存在两大难题:一是我们很难跨越历史时空去还原逝去的历史面貌,为“纲要”课建立一个基于历史场景的实践基础;二是讲述的“四个选择”的必然性理论乃高度凝练、抽象而成的宏观理论,但我们所看所感的却又是基于现实的具体微观内容,这就容易造成一种悖论。如何找到一种实践形式,可使大学生更为直观地看到历史发生、发展的逻辑,并经由实践的力量以信服宏观理论,最终自觉认同“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乃当前“纲要”课实践教学要着力解决的。

以建党百年为契机,借助地区性资源优势,积极构筑“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平台将是一种有效的探索与尝试。以西京学院党史馆为例,作为学校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本身就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党史馆在展现党的百年历程时,可根据不同主线,有总体概述也有具体特征,既鲜活生动又可触可感。然而,西京学院党史馆在省内高校中尚属首例,如何充分发挥其实践教学功能,将校内资源与平台同“纲要”课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形成良性互动,同时继续探究关于实践的经费、师资力量与教师培训机制的保障等问题。

(三)“四史”(尤其是党史)教育的育人作用亟须彰显

“四史”教学,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教学,实质上是以历史为基础进行的政治教育。当前高校的“四史”教育,尤其是党史教育,在着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政治性、解决大学生思想困惑的针对性、增强大学生使命意识的时代性上还有欠缺。这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历史观不清晰、政治方向不明朗,价值认同产生动摇、自主思考和辨析能力不足,历史使命意识不强、时代脉搏的把握和结合不牢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史”教育,尤其是党史教育,在当前“纲要”课实践教学中的育人作用集中体现为党史馆的育人作用。党史馆或通过重要历史阶段的划分梳理脉络,或借助大量史实和历史图片、地图、美术作品集中展示党的百年风雨征程,凸显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和实践逻辑。因而,“纲要”课实践教学需从党的历史知识入手,从建立大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处着眼,最终落脚到让大学生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如何彰显党史馆在以史鉴今、立德树人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纲要”课实践教学中亟须破解的一大难题。

二、党史馆及其作为“纲要”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新突破

教学理念的新突破,就党史馆与“纲要”课教学而言,主要在于建构“学生主体参与+教师配合指导”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尤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为本质和宗旨。“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瓶颈”在于缺乏直观性和理论性。当前经常采取的形式不外乎红色基地参访、革命旧址考察、红色影视观览及相关书籍阅读等,但这些活动都存在难以反映历史全貌、难以深入心底化为行动、难以形成个性化的主体感悟等局限性。以往的“纲要”课实践教学又多以教师规划设计和课堂指导、大学生课下自主操作和学习完成为主,难以还原历史的动态过程,更难以在历史的动态发展中讲清楚隐藏于史实中的历史逻辑与规律,实践的目的自然也就无法达到了。在构建的新模式中以党史馆为实践教学基地,倡导以学生自主设计和互动研讨为主、教师相应配合指导为辅,形成情景化和现场式教学。如此,就以百年党史为实践平台,建立起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动态历史过程。一方面,大学生可以自主参观、学习、谈论和感悟,甚至以模拟教师讲解、历史情景再现、舞台展演等形式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发展的过程,使“纲要”课的实践更为直观、具体而可感;另一方面,以多样化的形式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其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实践形式,发挥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

(二)党史馆平台:教学内容的新创新

教学内容的新创新,就党史馆与“纲要”课教学而言,主要在于建构“党史百年主轴+现代化本质主线+党的奋进历程主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实践教学本就是建立在理论教学基础上的,即通过多种实践形式促使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深化认识。故而,每一次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必然会包含着对课程相关理论的展开。目前的“纲要”课实践教学主要依据的是部编版教材,尚未形成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参考指导或实践教学典型教学案例;新模式建构中则着力以党史百年为主轴,突出“四史”教育在“纲要”课中的显著地位,形成贴近学生实际和需求的教学内容参考指导和实践教学典型教学案例。实际上,在教学内容方面,党史馆所呈现的百年党史不仅是非常好的“纲要”课教学素材,更极为贴合教学需求。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基础的“纲要”课是党领导人民改变自身处境、社会状况、国家面貌、民族前途的奋进征程,而这些也正是百年党史的集中展现。因此,在实践性上,党史馆平台与历史资源,恰好是“纲要”课理论教学的一种延展,在展现具体内容、体现奋斗进程中,表现实践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悟;在主题性上,“纲要”课程的开设、基于党史馆平台的实践教学,均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史实的分析,结合可见、可感、可触、可闻的史实陈列,促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三)情境式教学:教学方式的新改革

教学方式的新改革,就党史馆与“纲要”课教学而言,主要在于建构“现场式教学+情境式体验+互动式感悟”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组织学生到党史馆开展现场教学以获取新知、接受新的教育,在现场观察、实地讲解中丰富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而培养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在情境式体验中,教师借助党史馆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中国近现代史当中的场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知识变活,吸引注意力、激发情感,帮助大学生理解教材、把握理论知识。当前,出于时间、资金、安全等方面的考虑,“纲要”课实践教学多以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为主,缺乏必要的校内实践平台和师生交流机会。新模式主要以校内的党史馆为重要平台,结合馆内的基本陈列、多功能报告厅、互动体验空间等区域,第一,联合开展现场教学,部分理论知识由教师结合现场场景予以阐述,部分易于理解的知识则由大学生自己讲述并引导其他学生参观。通过现场的规划设计、场景布置、文字内容、图片及各类作品的展示,促使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第二,实地展开情境式体验,在党史馆中积极创设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具体场景,让大学生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并激发情感共鸣。此外,在参访研学、感悟交流和思想延伸等系列活动中,党史馆为铸造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修养和品性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最终形成在现场式教学和情境式体验联动下的师生、生生有效互动,增进整体感悟。

三、党史馆在“纲要”课中的具体运用及操作模式

(一)合理设置课时,规范实践运作

目前“纲要”课的课程设置已调整为3 学分,共48 课时。具体为课堂内的理论教学2 学分,32 课时,再加上课堂外的实践教学1 学分,16 课时。对于实践教学的16 课时,可再次细分为党史馆参观考察4学时+情景剧表演或历史事件讲述4 学时+互动交流探讨4 学时+思想感悟延伸4 学时,并将实践教学的16 时按量计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从而充分调动实践教学中教师和大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纲要”课教师还应结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总体教学大纲以及本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来制订出规范的“纲要”课实践教学大纲,其中的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具体要求、实践内容与形式、课时分配、评价指标、考核方法等更应细致规范,具备实操性。这些措施既使“纲要”课的实践教学真正能够在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教学大纲指导下规范地开展,确保16 个课时能够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也促使大学生能够在党的百年历史奋进中把握课程的精要,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践行。

(二)以学生为主体,自主自发参与

“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初衷就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以“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为指导,开课之初即对实践教学做出明确说明。可将班级大学生们以自由组合的方式,按照4—6 人的规模分为若干实践小组,实行实践小组组长负责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师的具体指导进行实践活动的组织、任务分配及协调工作。活动前学生要广泛查阅资料,根据党史馆的场馆设计和内容安排制订活动的具体方案,并且了解重大事件的过程及关键人物的事迹。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在党史馆内有序参观考察,结合前期查阅的资料寻找小组情景剧表演或历史事件讲述的具体切入点,拟订表演或讲述的框架,并组织排练和试讲以做好准备,根据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依次完成表演或讲述,同时其他小组在观看中做好记录,以备随后的互动交流和研究探讨。活动结束后,结合课堂理论讲述和实践活动展开总结和反思,并记录感悟,做好拓展延伸,为后续以党史馆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基地运用提供资料和建议。同时,为规范流程、便于考察,学生们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在党史馆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形成完整的实践调研报告,小组之间互相传阅,综合评分。

(三)以教师为指导,加强调控引导

“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必然需要任课教师的参与,并发挥指导作用。无论是在实践教学的哪个环节,都既需要教师的总体策划和管理,又需要教师对具体环节提出建议和指导。以党史馆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场所相对固定、内容精准凝练、安全性更高、所需投入的经费更低,这就直接避免了教师的顾虑,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对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中,如党史馆实践活动的要求与目标,实践过程中的引导和控制,实践完成后对各学生参与情况、收获感悟及调研报告所做的分析和评价,最大限度地确保“纲要”课实践教学有序进行并取得实效。尤其是以党史馆为依托,所以“纲要”课教师的指导更要把握政治高度,避免不良思想倾向的发生;更要注重逻辑梳理,引导大学生探究历史的应然和必然;更要明确时代方向,站在新时代的桥头回顾过往、正视当下、放眼未来。这也就自然对从事“纲要”课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具体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注重提升教师理论水平的同时,更有针对性地对“纲要”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以专项训练,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纲要”课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四)注重实践考核,形成效果评价

实践教学的考核是对实践教学的开展及其结果的一种评价。一个完善的“纲要”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必然能够促使教师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真实情况,甚至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予以全面、 准确地了解,从而对“纲要”课的实践教学进行改进,提高整体的实践教学效果。因而,总体来看,“纲要”课需要加大实践考核在学期末总考核中的权重。应提高实践教学成绩的比重,以调动大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至于考核方式,则应当把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尤其是在以党史馆为教学平台的实践教学中。过程性考核主要考核大学生参与党史馆参观考察的情况、在中国近现代史情景剧表演或历史事件讲述中的实际表现;结果性考核则主要以党史馆实践心得、调研报告完成的质量及相关产出的效果为依据,真正体现出党史馆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应有的形象直观性、思想塑造性、价值引领性和效果综合评价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党史馆作为“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平台,在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同时,既明显增强了学生获取新知的教学效果,又切实彰显了培养高等人才的育人功用;在较好地解决了课程实践教学自身面临的困境的同时,使课程实践变得更具直观性和时代性。因而,党史馆既是实践教学的平台又是实践教学的基地,在“纲要”课教学中发挥着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锤炼大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推动课程改革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促使“他育与自育”的统一,以最终达成思政课教学目的的作用。

猜你喜欢

纲要党史历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新历史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