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专业与思政教师“协同互益”育人策略研究

2022-11-08苏贻涛班宁秋

文教资料 2022年9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协同育人

苏贻涛 班宁秋

(沈阳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沈阳 110159)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2016 年12 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但在课程思政实践中,专业教师需要思政教师的引导,思政教师需要专业教师的助力。由于教师缺乏彼此沟通互动的平台支持,导致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缺乏抓手,难以落实。

基于此,学者提出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方案:思政教师为专业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组成课程思政研讨小组,现场交流,定期集体研讨、共同备课,设计出更多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教学环节;从学科层面构筑高质量、共享、互利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邀请思政教师,或有思政工作经验的人员参加教材的编写。另外,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课思融合”路径研究,促进艺术专业教学的“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生根发芽。以上研究提出了协同育人的路径以及从教与学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案,但缺少教师与学生主观的能动性。本文在此基础上从人性化的视角和艺术课程的特色出发,立足艺术设计学科特色,提出让教师受益以及提高学生兴趣的“协同互益”理念。

“协同”有四种解释:① 协调一致、和合共同;② 团结统一;③ 协助、会同;④ 互相配合。“互益”就是“互相受益”,在交往中平等互利、取长补短、互利互益、共同繁荣。

“协同互益”符合思政教育方针和师生同向发展目标。本文通过艺术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运用分析和逻辑思维的方法,梳理出从专业与思政课的人文思想、精神价值相通点来切入,通过本质的“共性”让协同成为可能并最终找到“协同互益”育人的五大策略。

一、艺术设计院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内涵缺少深度

“术业有专攻”,艺术专业教师开展的课程思政育人教学具有非系统性,与思政教师有很大的差距。多是以教师本人的育人责任感结合自身的敏锐感受并参考同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方法,这样的课程思政很容易流于表面,无法到达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层面。要想高质量完成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教师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便对艺术专业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也很难达到思政专业的高度。

在“三全育人”形势下,各门课程,如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中都强调课程思政,这些课程的授课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知识、技能、教育观以及对课程思政理解的不到位,导致普遍存在着找不到课程思政抓手的问题,尽管有些教师善于学习,但思政知识深度的欠缺限制了课程思政的发展。因此,艺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协同创新研究具有很深的价值与意义。

(二)课程思政表现形式单一,缺少宽度

艺术设计课程思政多从表现传统文化、传统美德、革命精神、红色精神等方面入手,以思政方向的作品内容为主。缺少多类型、多方向的表现形式,课程内容传授方式创新力度不够,使得课程思政形式单一,缺少宽度。尽管有些教师结合专业课程选取相关内容作为课程思政的知识点,但也存在理解不透、定位不准、牵强附会甚至似是而非的问题,思政课就如流水账一样走走过场浅尝辄止,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师对思政知识多方位认知的缺失,比如缺少一定的思政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技巧等,导致艺术设计教师对思政课的解读局限在自己的专业层面,认知的范围宽度不够,形成单一片面的局势。

思政传统化教学存在教育价值的局限性,难以激发“真情实感”的内生动力。艺术课程思政不仅可以表达思政方向的作品内容,还可以接“地气”与本土文化资源相结合,正如高瑜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本土化教学研究述评》中提出:“本土化资源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将刚性教学体系转换为柔性教学体系的绝佳桥梁,将本土化资源有针对性、选择性和计划性地引入思政课堂,既扩展了教学体系,又充实了教学内容。”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利用新媒体做好思政课程,拓宽表现形式。

(三)相关体系机制不够健全

多角度、全过程地推进思政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不仅需要同心同德的协同育人意识,更需要科学的制度安排和相关的监督、考评机制以及完善的平台和渠道建设。目前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文件,但是缺少具体的细化设置。比如教学设计、教材编写、教师队伍、科研申请和奖惩任用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以及平台搭建、制度细则等须多加琢磨,助课程思政落地实施。

以上问题在充分了解艺术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本质相通属性后,通过课程思政的协同性、系统性的增强,运用教师受益以及提高学生兴趣的“协同互益”的策略来解决。下面梳理艺术设计课程与思政课的内在关联性。

二、艺术设计课程与思政课具备“协同互益”内在关联的先决条件

从古至今对艺术的本质的定义有“模仿与再现说”“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等,这些是从艺术的内在与外在的角度来分析的。艺术设计课程最终以创作的作品表达出来,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外在表现性之间的关系正如黑格尔在《美学》里所讲的:“具体的内容本身就已含有外在的,实在的,也就是感性的表现作为它的一个因素。但是另一方面,在本质上是心灵性的内容所借以表现的那种具体的感性事物,在本质上就是诉诸内心生活的,使这种内容可为观照知觉对象的那种外在形状就只是为着情感和思想而存在的。”这种情感与思想的表达也是思政课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从这方面来看,艺术与思政教化本质是相一致的。

(一)艺术作品内化“真善美”与思政课程的精神价值相通

“真、善、美是人类古老而常新的精神价值,是一个追求独立人格的人的最高要求,也是这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高度概括。”艺术设计的美学性和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设计作品包含的审美修养与审美意义等方面。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传达出我们所要表达的设计理念,同时对人们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真,指设计的作品要解决社会现实需求问题,不做无用的设计;善,指设计的作品要有正能量,不做低级趣味作品,契合道德规范;美,指符合艺术形式美感。真、善、美的艺术作品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将育人内容内化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育人方法是桥梁,培养学生的美好品格及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提高其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提供保证机制。设计基于艺术性与审美性的特点,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的享受,而且也有助于提高鉴赏者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以及思维创造能力,提升人们的审美品位和情趣。这与思政课程诠释的精神价值相通。

(二)艺术作品外化的表现性、传播性特点有利于思政思想的传播

“艺术作品本身具有强大的传播性和多种有效的传播方式,能够产生巨大的艺术影响力和社会文化效应,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艺术设计作品本身具有的艺术属性和使用功能通过出售、使用、展示与展览传达给使用者和观众,无论是动画作品还是摄影、海报、产品等都具有艺术传播属性。

这种传播展示如果注入思政的内涵或主题,可以直观地表达思政教化育人的精神属性。所以,我们的艺术作品经常以展览的形式呈现,目标有三种:一是“知识获取”,二是“美德浸润”,三是“接纳与分享”。作品内涵与精神的传达已经成为艺术展览的新思考。这种外化表现性、传播性的特点有利于思政思想的传播。

(三)沉浸与体验式艺术专业教学有利于思政隐性价值灌输

艺术设计创作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主观意识,凝集着创作者独到的发现和深刻的理解。创作者会带着这个感悟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之中。沉浸与体验式学习法,也是带着身临其境的感受去体会,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这种沉浸与体验是艺术设计专业的鲜明特色,这样的教学能够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融教于情的隐性教学法,不易觉察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主动接受,达到汉代《毛诗序》里所说的“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境界,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专业知识与思政资源的交互融通。相较于知识表层的简单记忆,其背后的思维方法与情感价值的内蕴生成则更为重要。

基于艺术专业与思政课在人文情感、表达思想、精神价值方面所具有的本质相通属性,“协同互益”的育人理念成为可能。依据艺术专业与思政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五大“协同互益”育人策略。

三、艺术设计专业与思政教师“协同互益”育人策略

(一)打造专业与思政教师引领的团队,挖掘协同育人深度

协同就是让完整体系里的多个子系统通力合作,各担其职。专业课程与思政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扩大思政课程体系内涵,因每位教师的学识能力、兴趣爱好和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可以拓宽课程与教学的多方面协同合作,使得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完善的协同效应。打破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教师跨专业的“强强联合”,实现课程的兼收并蓄。组成团队协同育人,形成“大思政”育人长效机制,让课程思政形成统一的整体。

(1)学生层面。开课之前开通学生与思政教师对接通道,思政教师可结合课程思政的内容鼓励学生发挥优势,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艺术手段制作相关题材的课件并开展翻转课堂、第二课堂等以学生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通过“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学生更深刻地领悟课程思政的意义。

(2)教师层面。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开课前完善协调育人的方案,以提升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为育人目标,重焕教学活力。课程思政需要用“潜移默化”“以情感人”“润物无声”的形式来“传道、授业、解惑”。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满足于跨专业,还要成为“集经师与人事于一体的大先生”。专业知识与思政资源的交互融通也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从而形成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技能、价值、信仰的良性互构,挖掘协同育人深度。

(二)构建思政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搭建集精神价值与社会价值于一体的联动立体交织系统,践行教育部《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2021)》提出的“建设大思政课,调动各种资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将生动鲜活的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将课堂设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一线,全面提升育人效果”。艺术设计课程强化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大多结合校企合作以及企业做职业能力培训,形成真实、具体、融会贯通的体系,搭建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同互益”桥梁。思政教师了解和参与艺术的实践课程,突破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共同构建思政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艺术是感性的,思政理论是需要再升华的,两者的结合就是一种对生活文化的再创造。艺术情感的体验与人的需求、兴趣和爱好相统一,正能量精神价值注入课程全过程,激发人内在的知识与能量,这样的教学体系可以培养师生主动担当、严谨扎实的专业态度以及实现价值再生和知识性的统一,达到思政理论与艺术实践的高度统一。

(三)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与渠道

设立专人专管的相关职能部门,搭建协同育人的平台。2021 年教育部《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提出了“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平台的搭建要形成各司其职、层层传导的“宏观、中观、微观”联动机制。

协同育人的平台与渠道体现在教学方面,如编写课程思政教材,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在学科建设方面,需要体现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把爱国主义情怀、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等贯穿课程大纲。运用校企合作、项目式实训平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行业使命的应用人才,推动地方高校本土资源的建设和发展。搭建多角度、多内容的平台与渠道,自然会使“协同共赢”的育人理念得以实现,进而促进以实践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为主的课程体系改革。

(四)完善协同育人建设框架及监督考评体系机制

从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来看,目前,教师无法实施协同育人的主要原因是对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认知不够,无优秀案例可供参考,更别谈“协同互益”了。因此,各高校应当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框架,明确专业与思政教师在协同育人教学中的任务分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使专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有迹可循。另外,应当在课程思政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教育监督机制,实现教学过程监督与教学效果监督相统一。在教学过程的监督中采用定时督查与随机性不定时抽查同时并举,以确保课程思政监管的真实性。教学效果是考察课程思政落实程度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课程考核、学生评价以及问卷调查等途径进行督导落实,进而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思政育人的隐性教育作用,保证艺术设计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

健全课程思政考评体系不仅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考核要求,同时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加大学生道德素养在综合评价中的占比,从而增强学生对于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重视。

(五)开展跨学科相关思政科研、教研、参赛等项目,实现长续发展

2021 年4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体系进行调整升级,提出了跨学科、跨专业的育人理念。当今人类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已经无法运用单个学科的知识去解决,对知识多角度整合的愿望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本科教育更应使学生接受跨学科训练,培养从多种学科的视角去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相较于专一特长人才,未来社会更需要人才的“跨学科知识”“跨学科思维”体悟以及“跨学科素养”获取,以便能够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情况做出灵活应对。

一直以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有各自的运行轨道,互不干扰,无甚关联。人们对艺术专业与思政课相一致的精神价值属性关注甚少。教育部在《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2021)》中提出的“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创造条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参评各种科研成果奖等。鼓励教师围绕教材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在校报、校刊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科研专栏”要求,明确了国家层面对思政的长续发展的重视以及部署。学以致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相关参赛、科研等也提倡跨学科合作。因此,开展学科之间的对话,建立多学科有意义、多层面的连接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中至关重要。构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联合平台,打通跨学科育人渠道,还可以联合申报科研、教研项目以及指导学生参赛等,并在合作完成相关项目过程中实现切实的“协同互益”长效发展。

四、结语

本文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特色,探讨艺术设计课程作为思政课中隐性德育的关键一环,二者具备本质同一性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从人性化的视角提出“协同互益”的育人五项策略,扩展协同育人的深度与宽度,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互惠互益,为教师长效发展与跨学科育人提供平台与渠道,从而使得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与思政教学形成协同效应,为国家培养德艺双馨的综合型艺术人才。这为深入贯彻落实艺术课程思政提供了教学突破口,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拓宽了教学途径。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星.云.海》
《花月夜》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协同进化
“珠”育人